有饭吃有衣穿:明朝统治者的"理想国"为何却成为商业的"挡路石"?

在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为了打击商人,使国家处于一个农业自给自足的状态,闭关锁国、鄙视商人,成为了明清政府的“重拳”。

所以明清时期,特别是明朝时期,商人这个职业并不被世人看好。

海商的断绝、官营手工业、贸易限制等,使明朝的国家经济发生了倒退。虽然明朝的户口、田亩比之前的宋朝有所增加,可是经济状况却不如宋朝的好。这种情况,与明初的政策有着很大的关联。

有饭吃有衣穿:明朝统治者的

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发生了很多改变,这种改变,是由下及上的。由于统治者的任意妄为,昏庸无度,明初严格的政府管制逐渐放松,大明王朝开始“野蛮生长”。衣食住行,都由简转奢,明代世人的生活有着较大的改善。而其中的商人,更是功不可没。

明初商人的窘境

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击败了江南军阀,并在向北驱逐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内外环境合适的情况下,明朝建立了。作为一个贫民出生的皇帝,朱元璋有着一个非常简单且朴实的想法,把天下治理成一个大农村。

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生最基本的条件得以满足,国家的建设就是一个成功。朱元璋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其个人的封闭思想,决定了国家的封闭政策。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在朱元璋眼里成为了社会动荡的潜在发展。以交通交流为主的商人,成为了朱元璋理想社会的“挡路石”。

1、交通地理的隔绝

在明朝建立之初,为了防止潜在势力威胁明朝的统治,并遏制商人的发展,明初执行了严格的地理限制。为了与这种地理限制相匹配,并方便管理,黄册的编辑与印发,成为了明初百姓无形中的枷锁。

明初,朱元璋规定,百姓只能继承自己家族的祖业,且不能去异乡发展。黄册上,严格的记载了农民百姓的职业、地产、住所与户口,不仅方便收税,还方便政府的管理。商人本就是用地域的差价来营生,如此使一大批商户不得不成为农民。

有饭吃有衣穿:明朝统治者的

2、商人政治权利的剥夺

明初地域的限制,不仅妨碍了商业的发展,更妨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所以,在之后的发展中,稍稍有所松懈,但依然会受到诸多的限制。在这种背景下,明初的朝廷并没有放弃对商人政治权利的剥夺,而是使尽各种各样的政治手段。

为了严格社会之间的阶层关系,突出皇家的权威,对于衣食住行,都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倘若有人逾越这种等级表现的鸿沟,那么对于政治利益的敏锐眼光与残酷手段,将会发生在他的身上。

如在衣物的要求上,“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通过经商,本就收入多,却还不让其穿绸戴纱,对商人的歧视,可想而知。

除了社会阶级要求的规范以外,刨除商业对国家的影响,还有一击重拳。“衙门内的传令、狱丁,都由各乡村轮派,即使文具纸张,甚至桌椅板凳公廨之修理也是同样零星杂碎地向村民征取。”

宋朝的商务税,到了明朝成为了古老的实物税,如此一来,商人想要借助官方来增加自己的利益与地位,无疑成为了一个挑战。

3、朝廷垄断商业发展的野心

明初,明朝统治者用尽各种单一短视的手段,来限制商业在明朝国内的发展,却对外来国家难以进行限制。所以,明朝的商人还有一丝希望,就是与外国通商。可是明初的朝廷,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彻底的限制贸易的发展,明廷推出了朝贡贸易。

有饭吃有衣穿:明朝统治者的

当外国使团来朝贡明朝时,只允许使团与明朝官方通商,而不允许其与民间通商。虽然是如此规定,但是还是有不少外国使团,不顾这种限制,沿途一路,贸易的往来发展了不少。因为出使经商,给本国带来的巨大收入,是税收所无法比拟的。

由此,陆路上的经商贸易,在明朝政府的限制下,宛如一位蹒跚的老人,为了经商而奔波着。在海路上,陆路贸易已经算是万幸,因为宋朝兴盛的海外贸易,被“片甲不许下海”的政令扼杀了。海外的来往,只有各国的使团。明朝初期的商业,只能用惨淡经营来描述。

明朝中后期的“解禁”

明初的种种限制,从历史的大格局来看,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可是在皇家利益的视角中,朱元璋制定的制度规则,成为了难以撼动的大山,由此也奠定了明朝历史发展的主流。在皇宫之中,已经难以得到一个安宁的环境了。

皇家之中的权争利斗,发生在皇族与官员大臣之间,政治史的争夺,在明朝的历史中,可谓头等大戏。也正是在这种政治斗争中,平民百姓的生活,渐渐得到了政治上的解禁。在没有政治压力的背景下,明代社会获得了“野蛮生长”的机会,其中的商业,就是一个最好的表现。

1、财富成就了商人的名声

有饭吃有衣穿:明朝统治者的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证明了金钱所带来的力量。而商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赚钱,有了足够的钱财,就可以换取自己想要的物品。所以,钱财的购买力,转化为了精神的满足,在这种精神满足的影响下,使人们对商人的身份另眼相待。

商人虽然无法穿着太好,住的太好,但是其可以凭借强大的财力,完成许多事情。如修筑边防、赈谷救灾、修筑学堂等慈善活动,都需要大量的钱财来加以支持,除了官府以外,商人无疑成为了百姓眼中的“种子选手”。

可是明朝中后期,官员之中渐渐腐败,对于百姓的治理,只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公益事业上,官员的思想与行为与百姓的利益渐行渐远,但是商人的品德,却因人格的不同,还在继续维护社会的发展。由此,商人在明初被鄙视,到了明朝中后期,其形象渐渐被人们所认同。

2、商人的聪明与目标

讲到经商,就离不开货物的交易。如何使自己的货物,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并增加自己的财富,明代商人有着自己的经商智慧。在经商之中,除了精于算计以外,最主要的便是诚信经营。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就是商品最好的广告。

除了诚信经营,明代商人还“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一同进行商业的经营。因为明代的交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便利。倘若自己一人经商,在道路上肯定会遇见许多麻烦。为了减少麻烦的发生,众人合伙经营,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有饭吃有衣穿:明朝统治者的

除了商人的聪明以外,商人的目标与勤劳,也受到了世人对其看法的改变。

“挟数万之赀,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其实商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在经营的过程中,他们所忍受的磨难,是不亚于农民的。

为了盈利,商人有着坚定的目标,所以无论经商之途有多么难走,他们还是会选择继续前行的。

3、明朝朝廷的政令放松

明朝中后期,朝廷的政令不再像明初一样严格。朱元璋所制定的祖制,还是被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所洗刷掉了。由此可知,单一短视的判断,最终都要被历史证明其中的错误。明朝中后期,商人终于获得了自己发展的平台。

如万历年间,朝廷对于国家管理的松懈,使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民营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使帝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海上贸易的进行,使明朝的科技也向前推动了许多。唯一遗憾的是,明廷并没有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接受这些改变。

商人与儒士关系进展

官员的腐败之风,使许多清高的文人,放弃了对官位的理想。因为明朝官员的俸禄,不足以养活自己,所以为了生计,许多儒士开始弃官从商。甚至还有人提出了商业的重要作用,“立国以仁义为干,富强为枝,舍富强,专谈仁义,犹木有干而枝叶不附也,槁且立见”。

有饭吃有衣穿:明朝统治者的

所以,明朝中后期,商人与儒士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弃官从商,或从商入士,都已经成为了习以为常的事情。“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成为了明朝中后期商人与儒士的写照。商人在明初受到的歧视,在明朝中后期终于获得了解放。

国家经济发展也是历史的选择

在明朝历史中,可以看到,商业的发展是无法用政治主观意识去一直限制的。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商业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社会之间的和平交流。可是明朝的统治者,以一个短视单一的思维,使明朝历史发生了倒退。

不过,明朝中后期的商业发展,也证明了另一个道理,就是商业也是需要一定管控的。倘若任其野蛮生长,对于民间社会的风气,也是不利的。不过商业意味着国家经济,经济发展意味着社会的进步。所以,在国家的发展中,经济发展是明朝经验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参考文献:

《明代社会生活史》

《帝国的倒退》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