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坏孩子”,到底该不该远离?

面对“坏孩子”,该不该远离?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个孩子也有着各自的特色,有那些淘气调皮捣蛋、考试分数永远不高的“坏孩子”,也有同时、认真、努力学习的“好孩子”。

今天借此机会,大家也一起来聊聊:

您认为的“坏孩子”“好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您觉得对于一些“坏孩子”是否应该远离呢?
您是如何跟孩子沟通此事的?

面对“坏孩子”,到底该不该远离?

在孩子眼里只引导优点和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会越来越优秀,不给孩子“坏孩子”这样的标签,比如有的小朋友爱动手,可以告诉孩子注意保护自己并且远离。

面对“坏孩子”,到底该不该远离?

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有这方面或者是那方面的不足,在他们的眼中,自己的孩子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是个十足的坏孩子。那么“坏孩子”的定义到底是什么,父母与老师眼中的“坏孩子”真的就是坏孩子吗?
毋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大多数时候父母眼中的“坏孩子”,只不过是因孩子没有达到家长与老师所期望的目标或愿望,而产生的一种排斥心理罢了。
所以,家长们对“坏孩子”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1.叛逆并不是坏

如今,许多的家长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他们有着各种不良的行为,还变得叛逆不听话……诚然,现在的孩子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思想和行为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家长眼中的坏孩子。但是,家长们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真的是坏孩子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除了抱怨,你有没有做些什么去补救?这些作为家长似乎很少去想!如果是这样,家长就该自我反省了。

其实,好多时候,家长们眼中的坏孩子并不是坏的,只是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期望与目标。比如叛逆,这是大部分家长都面临的“坏孩子”的问题,但是不论是从生理还是成因发展来说,孩子的叛逆都不能算做坏孩子的一种表现。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一种心灵自我完善的过程。不论是社会、教育界、家庭还是青少年自己都应该去正确认识它。叛逆的产生是因为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思维方式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诸多变化中的一个特殊变化,即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而他们在经济上依旧需要依附于父母,迫使他必须留下。两种力量常常“打架”,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的孩子就这样产生了。孩子在同父母争吵之后,他们常常会偷偷用眼角看你,看你有没有被气坏。不是叛逆的孩子没有良心,而是他们故意把良心藏起来了。

面对“坏孩子”,到底该不该远离?

2.成绩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什么样的是坏孩子,相信大多数的家长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考虑的第一要素肯定是孩子的成绩。这成了大多数家长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之一。在他们的眼里,课堂上,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回答出问题的就是好孩子;那些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的就是坏孩子;拿到试卷后,分数高的就是好孩子,反之就是“朽木不可雕”的坏孩子……分数高才是好孩子。孩子从托儿所开始就考试,一直到高考。以分数为标准的排名次也从托儿所开始一直到高考。几乎所有的荣誉都与分数有关,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等,分数几乎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这说明家长甚至是整个教育制度都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一个误区,以孩子的分数论成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人父母者天下同心。但这种期盼的重心,在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已从德才兼备向“更重学习成绩”偏移。


一个孩子能否成才,要看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而很多家长却在教育孩子中,把考分当作孩子的“命根子”,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孩子优劣的惟一标准:孩子成绩好,一切皆好;成绩差,一切皆差。不少父母不关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他们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的发展。以致上演了一幕幕的家庭悲剧。这使得未成年人从小就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如只会读书不知世间万物;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思想拘谨,缺乏生活兴趣。
总之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既要重视分数,而又不唯分数。孩子的学习主要从学习成绩上反映出来,但并不是说分数决定一切,分数高不能说明孩子就聪明,反之也不能说明孩子蠢笨。

面对“坏孩子”,到底该不该远离?

3.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专家学者认为,世上只有两种儿童不爱玩,一种是弱智;另一种是处于患病的孩子,正常的孩子都爱玩。对于孩子们来说,玩是最快乐的事,是自发的,玩起来浑身是劲,不会觉得累;而学习往往是大人强迫的,枯燥无味。家长多数都有这样的情形,看到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很高兴,对孩子玩很不满意。幼儿时期孩子爱玩父母还挺高兴,小学时期爱玩父母还能容忍,但到中学你就忍无可忍了,可能会把正常的玩也称之为贪玩了。在许多父母看来,如果孩子玩心太重,必然会影响学业,而学业又是和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的,于是,这些孩子就被父母们定义为“淘孩子”,甚至是“坏孩子”。逐渐的,这些爱玩的孩子就成为了坏孩子的代名词之一。

而判定他们是坏孩子的惟一标准,就是他们在玩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可能会影响学习。其实孩子游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你看过孩子玩玩具吗?他们在充满新奇、幻想和奥秘的玩具世界里,小脑袋不停地问,并努力去摆弄、操作以期得出答案。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陀螺怎么会转?火车怎么会叫、会冒烟?这些问题不仅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同时也成了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启迪他们智慧的教科书。因此,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面对“坏孩子”,到底该不该远离?

4.好奇是孩子进步的源泉

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就会发现他们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闯不完的“祸”,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拆了,追着父母有着问不“烂”问题……父母经常感觉孩子多动,破坏能力太强,弄得大人往往觉得他们挺烦,于是常常搪塞他们或听而不闻。当然,有时孩子的淘气举动还会招致大人的斥责,甚至大动干戈。在父母的眼中这样的孩子就是坏孩子,不听话,不乖巧……这所有的一切在父母的眼中看来都是坏行为,长期发展下去,孩子将无可救药。这样的孩子真的就是“坏孩子”吗?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会说是,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看到这“破坏”背后的奥秘,其实,这些都是孩子的好奇心在做怪。有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会做出一些在家长看来属于过激或不合常理的行为,比如啃咬拖鞋,故意破坏玩具……像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将家里的草料库点燃引起火灾,却只是为了搞清楚为什么干草可以燃烧。也许大多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淘气”不能理解,一般都误以为是孩子在作对或者是不懂事,于是或严厉斥责,或置之不理。殊不

知,孩子正是通过他的淘气行为在探索、检验自己的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这些想法和行为就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有时候大人的粗暴、忽视、干涉和误解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孩子,长此以往,有可能使孩子失去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变得麻木不仁,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应加以爱护,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大胆地去想象。即使产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能盲目否定,而应采取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答,共同讨论,或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继续思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