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人穆炳元是上海最早买办 也是“洋泾浜”英语教育的鼻祖

穆炳元,生卒年不详,上海最早买办,宁波商帮在上海的最早买办。浙江宁波人。生于浙江省宁波府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本是清军水手出身,后与英国水手学习英语。成为中英沟通的翻译,并被英国人把持利用。在上海经商时,垄断海上贸易,成为上海头号外贸巨商。穆炳元是“洋泾浜”英语教育的鼻祖人物。

宁波人穆炳元是上海最早买办 也是“洋泾浜”英语教育的鼻祖

穆炳元是谁?在今天鲜为人知。由于年代久远,加以早期的通事(翻译人员)、买办大多地位低下,不但在历史著作中很少提到他,民间史料中的相关记载也极少。然而,就是这个被人们所忽视的人,创造了近代上海历史上的两个第一:上海“宁波帮”的第一个买办,“洋泾浜英语”教育的首创者。

上海“宁波帮”的第一个买办

清末上海,早期的大买办都是从广州来的。

穆炳元生于浙江省宁波府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生卒年月不详。他本是清军水手出身,受过一定教育。在“定海战役”中,穆炳元被俘,英国人没有杀他,安排其在英舰上打杂。其间,英国人看他年轻机灵,做事勤快仔细,就教他学习一些用于日常交流的英语;头脑灵活的穆炳元顺便还学到了英国人做生意的方法和技巧。

1842年6月19日,经吴淞口之战,英舰开进黄浦江,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抵抗,英军攻陷上海。跟随英军一起进入上海城的就有穆炳元,英军头目看到穆炳元懂些英语,又善于与人打交道,于是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让他担任翻译,甚至对他信任有加,派他代为处理一些事务。穆炳元借此机会,开始了他当买办的生涯。

1843年11月17日,首任驻沪英国领事巴富尔携英商到上海,上海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就在这一年,穆炳元接受英商雇佣,成为开埠后上海的第一个新型买办,被称为“上海买办始祖”。上海刚开埠对外通商时,由于中西长期隔绝,前来做生意的外国人与中国人交易时感到种种不便。于是,既熟悉国情又懂英语、善于处理琐务又颇得外商信任的穆炳元,自然被派上更大用场,他包揽了中英在上海的一切外贸交易,特别是时常担任大宗交易的中间人。穆炳元还收洋货运往宁波和浙东其他地方,也曾到过汉口、九江、牛庄、烟台等地从事商业活动。据姚公鹤的《上海闲话》载:“无论何人有大宗交易,必央穆为之居间。”成长为职业买办的穆炳元,在华洋交易中敛财有方,积攒成巨富,一跃成为上海的头号闻人。

上海开埠一年内,设立了11家英美商行,23个商人常驻上海。因业务繁忙,应接不暇的穆炳元不仅自己充当买办,还广收青年当学徒,然后将学徒们一一引荐给外商,减轻自己负担的同时从学徒身上提成抽利,收入不减反增。穆炳元所开办的应该是上海开埠后最早的“买办培训机构”。由于他招收的学徒大多是在上海的宁波籍子弟,因此穆炳元给他们教授英语及贸易窍门,在客观上使众多宁波人有能力、有机会充当买办,为宁波人同外商广泛建立经贸联系提供了方便,也为宁波人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条件。

“洋泾浜英语”教育的首创者

由于歷史的原因,上海开埠初期的买办以广东籍居多数,随后,江浙籍买办也悄然兴起,而“宁波帮”买办是江浙籍买办的中坚。19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的“宁波帮”买办已超过“广东帮”而居于买办集团的首位,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买办制度被废除。通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宁波帮”确立了在近代最重要经济中心上海的霸主地位。中西商业交易和往来必须运用一定的语言媒介,特别是买办,外语简直是“必修课”,因此“宁波帮”买办能独占鳌头,穆炳元的“买办培训机构”所教习的“洋泾浜英语”显然功不可没。

上海租界设立后,原来在港澳、广州以及南洋的洋行纷纷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一些作为买办和职员的广东人也到了租界。他们用粗通的英语充当贸易中间人,于是在洋泾浜附近的上海滩出现了一种语法不准、带有中国口音的英语,称为“洋泾浜英语(Yang KingPang English)”。同时,上海其他地方籍的商人为了争取与外商直接打交道,纷纷学习英语。所以,“洋泾浜”又特指用中文音译的英文。一开始,洋泾浜英语多以广东地方的发音为准,以后随着宁波商人的大量涌现,逐步以宁波方言发音来注音。

而宁波方言版的“洋泾浜英语”就是穆炳元所创,实际上他也是“洋泾浜英语”教育的鼻祖。他开办速成英语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上海急需的翻译人才。他在培训班里把英语编成宁波话的顺口溜:“来叫克姆(come)去叫戈(go),一元洋钱混淘箩(one dollar),廿四铜板吞的福(twenty four),是叫也司(yes)勿叫拿(no)……”以便于让学员快速掌握“洋泾浜英语”口语。

宁波人生性聪颖,特别是对新知识的吸收力较强,学英语就成了旅沪“宁波帮”中对外贸易“康白度”(英语“Comprador”,即买办之“洋泾浜英语”音译,也作“江摆渡”)的爱好和时髦。当然,这种速成的大多是“洋泾浜英语”,而且由于学生多是穆炳元的同乡宁波人,因此所教“洋泾浜英语”也具有宁波方言特色。后来,据说上海“宁波帮”同人大多会说“洋泾浜英语”。清末《申报》载:“上海为通商大埠,西人之处者最多,华人类多效其所为。其制造灵学其浅近者,效其语言,而语言仍微有不同之处,俗谓之洋泾浜语……”

深具商业敏感性的宁波人,最先看到其中的市场需求,于是他们以穆炳元的“洋泾浜英语”为基础,乘机赶印了一种以中文(宁波话)读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册在市场销售。资料调查显示,1860年,冯泽夫等6位旅沪宁波人编写的《英话注解》,是上海出版的第一个“洋泾浜英语”读本。该注解录入的“洋泾浜英语”单词大约有700个,共分银数、洋数、五金、出口、进口、天文、地理、时令等40个门类,每类选常用单词若干,以汉字(宁波话)注音。在某种意义上,《英话注解》的出版将日常口语用字规范化为雏形“字典”,预告了“洋泾浜英语”的正式诞生。在我国,“洋泾浜英语”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在近代对外贸易、外交和文化接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极为深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