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俄羅斯預警機發展(2)——俄羅斯的"戰場支柱",A-50預警機

<code>"讀道,讀一篇文章,明箇中道理"/<code>

前言

上一篇文章分析了前蘇聯第一款預警機,圖-126預警機。這款預警機"出世"即"落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西方國家已經具備了超低空飛行進入前蘇聯領空的能力,而低空偵查恰恰是圖-126預警機的薄弱。同時在圖-126服役沒多久,美國的新一代預警機E-2A就開始入列美軍。不甘落後的前蘇聯不得不一邊繼續讓圖-126擔任空中預警任務,另一邊加速研製新型預警機,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A-50預警機

中國曾經也非常向往這款預警機,但最終沒能引進,文末會提到這段往事。

淺談俄羅斯預警機發展(2)——俄羅斯的

飛行中的A-50預警機

曾經的努力

在發現圖-126預警機已經落伍的情況後,前蘇聯第一時間想到的辦法是改裝圖-126。於是在前蘇聯部長會議的允諾下開始研製新一代預警系統"熊蜂"系統,並加裝在圖-126預警機上對其進行升級。

圖-126"熊蜂"版的"悲劇"

  • 天不遂人願,在加緊研製"熊蜂"預警系統的同時,專家開始驗證"熊蜂"版圖-126的可行性,在這個過程中專家組發現,圖-126現有的整流罩和天線支柱無法滿足"熊蜂"系統的安裝,為此專家特意對現有的圖-126進行改裝、驗證。
  • 雪上加霜,待方案確定後又得到消息說,飛機制造廠已經停止了圖-114客機(圖126是在圖114客機的基礎上改裝而來,具體可以到【說道】主頁閱讀上一篇文章瞭解)和圖126的生產,這下對圖-126的改裝徹底變成了泡影。
淺談俄羅斯預警機發展(2)——俄羅斯的

起飛中的圖-126預警機

3款方案接連被否

在圖-126"熊蜂"版失敗後,前蘇聯又相繼出現了圖-142、圖-154和圖-156等三款預警機方案,但這些方案均被否定。

  • 圖-142的否定是因為使用的"圖-142海上巡邏機"平臺比上一代預警機否定的"圖-95轟炸機"平臺還要小,直接被否定。
淺談俄羅斯預警機發展(2)——俄羅斯的

圖-142海上巡邏機

  • 圖-154的否定是因為使用的是裝有兩臺發動機的民航客機,航程只有6500千米,不能滿足要求被否。
  • 圖-156的否定則是需要研製專用的飛機平臺,當時的蘇聯急於擁有新型預警機來對抗西方國家的騷擾,新飛機的研發和試飛都需要漫長的時間而被否定。

無心插柳的伊爾-76運輸機

就在多套方案接連被否的時候,伊爾-76運輸機試飛成功的消息傳來了。很快,伊爾76被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將伊爾-76運輸機確定為下一代預警機的載機平臺。

淺談俄羅斯預警機發展(2)——俄羅斯的

伊爾-76運輸機

那為什麼說伊爾76是無心插柳呢?

其實最開始決定研製伊爾-76 的時候並沒有要把其作為預警機平臺,主要是因為當時前蘇聯現役的安-12運輸機已經不能滿足軍隊的運輸要求。為了提高軍事空運能力,蘇聯軍方急需一種速度快、航程遠、載重多的運輸機,這時伊爾-76的項目才上馬。

誰知道還沒裝備軍隊進行運輸任務的時候,遇到了急需機載平臺的新一代預警機。剛試飛成功的伊爾76就被拉上去研製新一代預警機。所以說伊爾-76是無心插柳,結果還成了。

伊爾76被選中的幾個原因

除了因為伊爾76是新一代運輸機之外,還有很重要的幾個原因

  • 可以現用,為了能儘快讓新一代預警機服役,蘇聯提出的要求是儘可能使用正在製造的大飛機,正在試飛的伊爾-76作為新一代運輸剛好滿足要求,同時對運輸機提出的大航程、大載重、高速度又恰恰和對預警機的平臺要求相吻合。
  • 實用性,伊爾-76作為軍用運輸機,成為預警機的機載平臺後除了能為機組人員提供足夠的空間之外,同時還可以在較為簡陋的野戰跑道進行起降,這也是普通客機平臺無法做到的。


淺談俄羅斯預警機發展(2)——俄羅斯的

農田中降落的伊爾-76運輸機

  • 可靠性,伊爾-76運輸機在經過大量的實驗、試飛之後,表現出了軍用機一貫的可靠性,所以到最後也是確定伊爾-76作為俄羅斯新一代預警機的機載平臺。

番外話: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伊爾-76也作為了我國空警-2000預警機的機載平臺,在之後"中國預警機"的系列文章中會提到。

強大的"熊蜂"預警系統

淺談俄羅斯預警機發展(2)——俄羅斯的

A-50預警機天線整流罩特寫

如果說機載平臺是預警機的"基礎",那麼預警系統就是預警機的"核心"。

"熊蜂"預警系統是前蘇聯為新一代預警機專門研製新一代"預警系統"。其採用了新一代多普勒雷達,該雷達最多可以同時跟蹤50個目標,最大有效探測距離為230千米(如果是如水面艦艇一般的大型目標則最大探測距離為400千米)。

同時整套的"熊蜂"預警系統還具備了敵我識別系統、數據存儲與處理系統,該套系統還可以實時與地面指揮中心和己方戰鬥機進行數據共享,大大提高了已經預警能力。

艱難的研製

在確定機載平臺和預警系統之後,開始了對A-50預警機的研製。

"熊蜂"系統的安裝

有人說,既然兩個大方面都確定了,那隻要將兩個結合以下不就好了,有什麼好艱難的?其實不然,20世紀70年代,其設計手段遠不如現在,那如何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將複雜的預警設備以及配套設備能恰好合理的安排在伊爾-76空間裡呢?

技術人員聰明的使用了一架全尺寸的模型機進行設計安裝,後來的經驗也證明,這樣的笨方法在當時的環境中也是最有效的。技術人員來模型機上進行反覆的探索和實驗確定了最佳的安裝方案,同時也是在這架模型機也作為了該型號預警機機組人員的仿真教學工具,簡直是一舉兩得。

淺談俄羅斯預警機發展(2)——俄羅斯的

A-50預警機設計三視圖

伊爾-76的氣動外形修正

在上一篇關於圖-126預警機中提到,在加裝預警天線整流罩以後圖-126的操控在飛機的起飛、飛行、降落等環節都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這也是影響了飛機的安全性。因此在A-50的研製過程中,技術人員將這個也作為研究的重點,經過艱難的技術攻關,最後也是攻克了這個難關,使改裝後的啟動特性對駕駛員的操控影響降到最低。

當然,研製過程遠比文中描述要艱難的多,因為篇幅有限在這裡就不進行贅述。

試飛之後,修得正果

1978年,第一架以伊爾-76為機載平臺的A-50預警機制造完成,並在年底進行了首飛。但是在之後的資料顯示,這架飛機並沒有"熊蜂"預警系統,只是一個空殼子。

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前蘇聯給當時的西方國家放的煙霧彈,讓其誤認為已經擁有了預警能力,好讓西方國家不敢亂來。

淺談俄羅斯預警機發展(2)——俄羅斯的

A-50預警機與戰鬥機伴飛

在1979年到1983年間,前蘇聯先後生產了3架A-50原型機進行測試,第一架驗證飛機的整體特性、第二架驗證雷達系統的穩定性、第三架驗證特種設備和電磁對抗設備。經過一些列的驗證之後,直到1989年蘇聯空軍才正式接受了第一架A-50預警機。

A-50的改進之路

A-50雖然是一款非常優秀的預警機,但也是上世紀70年底的產品,因此為了適應新世代的戰爭需要,俄羅斯對其進行了改進,其中主要包括兩個型號,一個是A-50U、一個是A-50E

  • A-50U裝備了新型了"熊蜂M"系統,加強了信息處理能力、信息通信能力(包括衛星通信)同時也提高了對敵方目標的探測距離、跟蹤數量。
淺談俄羅斯預警機發展(2)——俄羅斯的

A-50U預警機的三視圖

  • A-50E則是俄羅斯聯合以色列為印度打造的預警機,這型加裝了"熊蜂2"系統,可以探索650千米以內的飛機目標,以及250千米以內的坦克車隊等地面目標,同時跟蹤數量也達到了300個。

A-50的實戰經驗

  • 1991年海灣戰爭——在這次戰爭中A-50在黑海監視盟軍的空中行動
  • 1994年第一次車臣戰爭——在這次戰爭中,A-50截獲車臣空軍的全部信息,在這些信息的幫助下由戰鬥機切斷了車臣與外界的聯繫。
淺談俄羅斯預警機發展(2)——俄羅斯的

車臣戰爭中的場景

  • 1999年第二次車臣戰爭——在這次戰爭中,A-50配合俄羅斯部隊完成了反恐行動
  • 在進入21世紀之後,A-50還多次參與包括"和平使命"演習在內的中俄多次演習。

俄羅斯A-50與中國空警2000的淵源

淺談俄羅斯預警機發展(2)——俄羅斯的

國產空警-2000預警機

隨著預警機在戰場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也渴望擁有先進的預警飛機,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國防科技還不足以支撐進行研究,於是在1992年的時候曾向俄羅斯求購4架A-50預警機。經過4年的談判,中國與俄羅斯、以色列達成三方協議,使用俄羅斯的伊爾-76加裝以色列的"費爾康"預警雷達研製預警機,交付中國,就在好事將成的時候美國插了一槓子,這件事也就算沒弄成。

在2002年的時候,俄羅斯將這架飛機的機體交還中國,也正是這年開始,中國走向了預警機的自主研製之路,這架機體就是2003年首飛的第一架空警2000。

(在之後的"中國預警機"的系列文章中講到我國的"天空之眼"——空警2000預警機)

【完】


俄羅斯的"戰場支柱"——A-50預警機,希望大家喜歡。下一篇我們會來關注俄羅斯的安-71戰術預警機。

有興趣瞭解的可以持續關注【頭條@讀道】,感謝大家的支持。


意見徵求:如果大家有什麼想了解的軍事武器,可以在下方留言,《讀道》為大家一一解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