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確定劉備理國方針,曹操和孫權的方針是什麼?是誰提出的

朋友們大家好,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凡是成功的人都會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無論是工作還是創業,在開始行動之前,會對眼前形勢做好預判再去行動。這是個人行動之前的謀劃。那麼在諸侯混戰的三國時期,要想在各種的勢力中謀求自己的一席之地,那麼做好自己的定位就尤為重要了。定位不好,過高的或者錯誤的估計眼前錯綜複雜的形勢,就很有可能一敗塗地,袁紹兄弟的結局就是很好的例子,沒有給自己做好定位,對於謀士正確的策略沒有采納,終制敗局。

諸葛亮確定劉備理國方針,曹操和孫權的方針是什麼?是誰提出的

那有沒做好定位的就有有做好的,就是三足鼎立的三個領導人。先說劉備,劉備在沒有諸葛亮的輔佐之前,可以說是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連基本的長期立足之地都沒有。在打仗方面一會敗給呂布,接著又敗給曹操,總是奔波在逃命的路上,就更不用說他想匡扶漢室的遠大志向了。自從得到諸葛亮之後,事業才算有了起色。不得不說的是,諸葛亮在茅廬之中的隆中對給了劉備明確地努力方向,也是後來劉備一直堅持的理國思路。就是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而劉備占人和建立屬於自己的基業。大的方向是南結盟於孫權,共同抵禦北面的曹操。劉備把這個理國方針一直貫穿自己的一生。

諸葛亮確定劉備理國方針,曹操和孫權的方針是什麼?是誰提出的

孫權在繼承他父兄的基業後,沒有坐在已有的事業上睡大覺,而是勵精圖治,極力發展江東事業,使得江東在他的統治之下幾十年都內有大的變動。那他的理國大方針是依據長江之天險,來分析天下形勢,在慢慢的尋求機會壯大自己。這也很符合諸葛亮對於孫權依靠地利戰局一席之地的預言,正適用東吳的發展規劃。然而這個方針是誰給東吳策劃的呢?當然諸葛亮是不會和孫權說的,這個人就是魯肅,孫策死後,周瑜向孫權推薦了自己的好友魯肅,魯肅之前曾經幫助過周瑜解決了糧草的問題,很是敬仰魯肅的人品和才學。

諸葛亮確定劉備理國方針,曹操和孫權的方針是什麼?是誰提出的

所以由於孫權對周瑜的器重,當然對他推薦的人也很重視。魯肅見了孫權之後,終日與他談論國家大事和治國之道,甚至談論到很晚時,兩人就抵足而眠,誰在了一張榻上。剛剛登上東吳最高領導人的孫權是非常積極想求治國之策,睡不著了又問魯肅,現在漢朝天下即將傾倒,四方大亂。我承襲父兄的基業,想要有所建樹,您有什麼可以教我的嗎?魯肅說道漢朝是不可能復興的了,而曹操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除掉,只有依靠長江之險來觀察天下形勢,先以長江之險據守東吳,接著再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由此可見魯肅的見識非常人可比擬的,他的眼光在無意之中和諸葛亮達成了一致。

諸葛亮確定劉備理國方針,曹操和孫權的方針是什麼?是誰提出的

最後曹操的狹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曹操不得已而為之的方針,為什麼這麼說,曹操是有稱帝之心的,在曹操破了呂布之後,回到許都。謀士程昱曾和曹操提到過建議曹操廢獻帝,自立為王,可曹操說朝廷上下終於漢室的人還有很多,於是就有了許田圍獵來試探朝廷官員的動向。結果得到的結果是關羽被劉備按住,差一點提刀殺向曹操。而後又有董承受獻帝衣帶詔想要聚集漢朝的忠臣良將討伐曹操。那曹操看到朝廷內有王公大臣,外有諸侯的強大實力,自己自立為王就是成為成為眾矢之的,所以還是做做丞相吧,等到掃除天下諸侯是在做稱王的打算吧。曹操也把這條理國大方針貫穿了自己的一生,至於後人篡不篡漢,那就是他不能掌握的了。

諸葛亮確定劉備理國方針,曹操和孫權的方針是什麼?是誰提出的

總之,我們在做任何大的決定之前,先要做好形勢分析,做好定位,那麼以後的事情都圍繞著大略方針實行,那麼後續的一切行為都會順利地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