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如其來,古代人竟然也脫髮?

昨兒晚上小云收到一位小可愛的私信,小云,小云我是你的新粉兒(哇,小云是越來越有魅力了),翻了你之前寫的文章,最近年輕人脫髮成為主力軍,原因呢像熬夜脫髮啊,工作壓力大啊。那古代是不是就沒有脫髮的了?


接到這個問題的小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古代人到底會不會脫髮呢?現在還能植髮,他們怎麼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呢?小云本著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請教了俺們這的醫師小哥哥,查了查資料,想說的是其實,在脫髮這件事上,咱們和古人是沒有代溝的。

“禿”如其來,古代人竟然也脫髮?

“禿”如其來,古代人竟然也脫髮?


關於古人的脫髮,我們今天可以從詩詞中尋找到證據,比如說唐朝著名大詩人白居易,他就是脫髮的同道中人,而且還為此寫了一首詩,叫《嗟發落》:“朝亦嗟發落,暮亦嗟發落”!早上在嘆息脫髮,晚上還是嘆息脫髮,可見詩人對脫髮的憂傷。他還在另外一首詩中寫:“乃至頭上發、經年方一沐。沐稀發苦落、一沐仍半禿”!


這首詩寫得真是很辛酸啊,自己的頭髮一年才敢洗一次,就跟過春節一樣,為啥呢?因為這麼點頭髮是洗一次少一次,弄不好洗兩次就沒了!反正看這詩中之意,也差不多放棄治療了!

“禿”如其來,古代人竟然也脫髮?


然而陸游表示:“脫髮紛滿梳,衰顏不堪照”,妥妥的脫髮晚期,已經嚴重影響了顏值。


劉禹錫則說:“發稍嫌梳利,顏衰恨鏡明”,頭髮少全怪梳子太鋒利了,顏值下降就是因為鏡子太亮了。他總是忍不住抱怨身體越來越瘦,腰帶越束越緊,頭髮少得連帽子都跑偏了,還怎麼出門見人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那麼視頭髮為生命的古人,在沒有植髮技術的古代,是怎樣打贏“髮際線保衛戰”的呢?


“禿”如其來,古代人竟然也脫髮?

“禿”如其來,古代人竟然也脫髮?


像許多現代人尋求治療脫髮的秘方一樣,很多倔強的古人,感覺自己的脫髮還是能夠搶救的,所以在與脫髮的長期鬥爭中還真總結了幾個實用方法。

“禿”如其來,古代人竟然也脫髮?

第一招:戴帽子

漢朝時期,有人發明了一種防脫髮帽,叫“幘”(zé)。最開始是像抹額那種樣子,只是在額上用布條纏上一圈,是平民戴的東西,後來有的帝王也開始用“幘”來束髮,結果這個習慣到了新朝的王莽那就產生了問題,因為王莽也脫髮,而且很可能是個地中海,你說一個禿頂的皇帝,他上朝時穿著華麗的衣服,結果腦門上卻繫了個布條,這帝王威嚴何在啊?所以他就想了個法子,在幘的上面再加個頂,變成了帽子,也就解決了禿頂的問題了,也留下了“王莽禿、幘施屋”的說法。


“禿”如其來,古代人竟然也脫髮?


第二招:找老中醫


時間到了三國時期,曹操的兒子曹丕,也就是後來的魏文帝,作為一名有為青年,怎麼能讓脫髮困擾自己呢?他讓太醫搞了一個防脫髮的“馬鬃膏”,意為希望用過的人都能有一頭如脫韁野馬......的鬃毛一樣的飄逸秀髮。據說效果還非常好,不過這種“皇家生髮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失傳了!


第三招:戴假髮


現代人有假髮,古代人也有假髮!早在唐代,愛美的小仙女們就製作出了繪木假髻。她們把木頭削成髮髻形狀、再經過染黑描畫製作而成,完美掩蓋了髮量不足的問題。


新疆阿斯塔納531號墓就出土過一件繪木假髻。假髮的底部有數個小孔,孔裡殘留了金屬鏽跡,推測是用簪子插在頭髮上戴的。同時,此唐墓群出土的女俑,也有著不少類似佩戴這種假髮的形象。

“禿”如其來,古代人竟然也脫髮?

泥塑彩繪仕女頭像 新疆吐魯番阿拉和卓墓出土


終極大招:笑著禿下去


無論是化學治療還是物理遮蓋,都只能從表面上減輕脫髮帶來的顏值傷害。然而在古代某些時間或某些人群中,人們不再為禿頭而感到尷尬,因為你也禿我也禿,看過去就是整整齊齊的一家人。比如說契丹族男子的潮流髮式——髡(kūn)發。

“禿”如其來,古代人竟然也脫髮?

髡髮

按契丹習俗,契丹男子多作髡髮。《後漢書》《三國志》《南齊書》等史志都有記載。此髮型剃去頭顱頂部的頭髮,留下週圍部分頭髮,或下垂,或編成小辮,簡直是放蕩不羈愛自由。


“禿”如其來,古代人竟然也脫髮?


所以,脫髮這個歷史遺留問題也讓古代人困擾,畢竟是一脈相傳下來的DNA基因,但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通病,睡得太晚、壓力山大、用腦過度、活得油膩、普遍焦慮則是現代人脫髮的主要原因。如果調節好心態,再輔以食療和鍛鍊,相信生髮不是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