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爵入仕”,宋代“封爵制度”的出现

宋朝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科举制度也沿袭了唐朝的繁荣。因此到了宋朝时期,测命封爵的专门程式已经渐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封爵官僚化的成熟,于是封爵被按照其品质高低被纳入宋朝职官系统,授爵的程序礼仪依据他们不同的品级来划分。那么问题来了?封爵授予过程中参与的管理机构有那些呢?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又会是谁呢?

一、宋承唐制,中央集权制渐趋强化,皇帝实际上牢牢掌握着册封爵位的权力

爵,最早起源于奴隶社会。是作为职官制度的一种形式出现的,西周时期爵立为五等:公、侯、伯、子、男,授与爵位即被授封土地,西汉时期尚可以衣食租税,到东汉时期已有封虚爵的情形。

“以爵入仕”,宋代“封爵制度”的出现

随后再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直至唐朝,爵位的实权已经被慢慢架空,渐渐演化为一个虚衔而已,政治实权相比于从前则是被大大削弱。宋代的封爵制度大概是沿用隋唐及五代的制度,南宋时期谢深甫曾有言:“王、公、侯、伯、子、男为爵",其爵称、爵序以及爵级也发生了变化。

阎步克最先在《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提出对封爵制度的精辟概括:“历代封爵的样式、待遇与规则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统治者在安排等级身份时的策略变化、品位结构的特性变化,进而是官僚群体身份性的变化。

通过考察周朝“爵本位”体制、战国秦汉时期的“二十等爵制”以及秦汉时期“爵一秩体制”,逐渐构建了官爵关系的大致轮廓。“爵”为身份之本,也是任官依据。宋明清时,授爵的范围变窄,“以爵入仕”致使政治流动性降低,身份的凝滞性加强,这一局面被随后科举制的繁荣所打破,官僚的流动性增大,封爵的官僚化在唐代的时候已经基本上完成,

“爵”已然变成了一种官僚的激励手段。

不言而喻,封建社会中,权利集中于皇帝手中。由唐至宋这时期,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是呈现上升态势的,皇权强化,各级官僚的任命、升迁、废黜和罢免权等权利,牢牢集中在了皇帝一人手中。宋开国以来,亲王的临轩册命皆由皇帝负责。

亲王以下的嗣王、郡王、国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等爵位,或是在朝堂由皇帝册命, 在或者是授爵,无不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授爵的最高权利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封爵的最高权利虽然掌握在皇帝手中,却也并非皇帝一人独断。在宋朝,设立有完善的册封体系。为秉承圣意,设有具体用以负责封爵事务的机构。

“以爵入仕”,宋代“封爵制度”的出现

宋朝初年,国家主要通过官、职、差遣的运行制度来实现对官吏的管理,中书门下主要负责封爵事务的处理。《续通典》文日:“凡封爵之制一出于中书(门下)”。省、台、寺、监等的职能于元丰改制以后开始逐渐恢复。封爵事务因此也主要由三省执行。

这其中,“吏房,掌行除授、考察、升黜、赏罚、废置、荐举、假故、一时差官文书”,“兵房,掌行除授诸蕃国王爵、官封其中官居右谏议大夫的杨时在靖康元年"言王安石学术之谬,请追夺王爵”,上述材料选自于中书省舍人朱翌在绍兴十年参与程婴、公孙杵关于封侯问题的讨论。

通过这些材料可以得出的判断是,中书省属官的右谏议大夫以及中书舍人对于封爵制度的废立,均可以各抒己见,阐明自己的观点。更有甚者,对于结果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是用来负责爵位授封的,具体的执行机构。两宋时期,不同时期的政令的变化。影响着封爵的爵称、爵序以及爵级。依时而变。逐渐形成其特有的风格,与之风格相对应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此项制度的现实性与灵活性,不故步自封,冥顽不化。不拘泥于已有的典章政令。

二、宋代爵位袭封制度在宋代时期经历的两次重要的改革,改革最主要目的是用以收揽人心,笼络各方势力,维护宋王朝的封建统治

宗室袭封爵位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变化,这其中最重要的两次变革分别发生于宋仁宗和宋神宗时期,宋仁宗时期,律法规定是只有十王之后才有资格世袭其爵位;到了宋神宗执政时期,又对宗室袭封制度继续进行了改革,此项改革严格控制了宗室袭封人数,将人数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

“以爵入仕”,宋代“封爵制度”的出现

到了南宋,高宗时期,继续对袭封制度进行了微调,但基本上是“小打小闹”对于神宗时期的制度是换汤不换药的继续沿袭。并没有做出较大的改变和调整。除此之外,宋神宗为了敦睦立国之功勋,又因此设立了爵位—安定郡王,世世沿袭册封。

宗室子弟入继大统,两宋都相继设立有四嗣王之爵。用以彰显皇恩浩荡,被册封之人地位的尊贵与荣宠。这无疑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特权,也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现实利益。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宋朝大的社会背景是在于极力的对爵位袭封进行控制与干预。

能够承袭其爵位的大多数是宗室子弟,其中极少数是封王者的后代外,除此之外还能够传袭先代爵位的,有周世宗柴荣的后代和先贤圣人孔子的后代,这一制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达到笼络人心,收揽人才的。归根结底也只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所使用的一种非常手段罢了。

三、早期封爵制度的研究,对于宋代封爵制度带来了那些方面的影响,从总体上研究封爵制度的主要论著成果,封爵制度由宋至以后历朝历代的影响

爵顾名思义是指爵位,封爵一说最早起源于黄帝时期,早期封爵实际上就是分封诸侯。爵的位阶由来已久,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超常的稳定性,是封建社会时期一种特殊的身份标志,和等级标志。

“以爵入仕”,宋代“封爵制度”的出现

在我国古代,封爵的萌芽形态始于商朝,据史料《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的记载,封爵制度在商代时期便形成了五等爵级,《礼记:王制》中 记载道:"王者之制禄爵,公、候、伯、子、男凡五等。"

到了战国时期,封爵制度开始显露了其具有身份制与功绩制的双重特点:一封宗室,二授功臣。由此可见,爵是贵族官僚的一种等级,中国古代帝王,对有血缘关系的同宗族和有功之臣所授予的一种荣誉称号,能够反映其社会地位高低,是享受物质利益多少的一项标志。

爵位的世袭制度,最能体现的是一种贵族身份、等级的象征。在此之后的历朝历代封爵制度均沿袭这一格局,根据不同时代发展的需求变化略有改动。这一制度一直发展到清朝灭亡之时。清朝的八旗子弟的爵位,也是这样世袭的来。宋朝的封爵制度当然也不例外。封爵制度是一项为了保障统治者政治特权的重要制度,也被用来强化臣子效忠。

研究宋代封爵制度的相关问题时,需要考察他对于前代封爵制度的承袭、变异。以及对宋朝之后各个朝代的影响。这样的研究就离不开前人总体研究封爵制度的成果,这样才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

“以爵入仕”,宋代“封爵制度”的出现

冯天瑜在《封建考论》 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封爵制度在概念上,应包括在古代”封建”的范畴之内。史学家马端临的著作《文献通考》集"封建”之大成,细数了各代封建的制度,这其中包括有周代五等封爵、汉直至唐宋封建考等。

在《汉唐封爵制度》一书中,有人指出封爵制度的发展线索,横向的展现出在不同历史的历史时期封爵制度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及细节内容。并将其与赐爵制、虚封制、官制进行对比,阐述了封爵与其直接的关系关系,进而得出与封爵制度有关的结论。社会,政治,经济的功能是在逐步减弱而非加强关系,最后目的还是用以维护其对皇权有利无害的标准。

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封爵制度在任一时期的发展脉络,都离不开对整个封爵制度中所处的地位和影响的研究。宋代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特殊的历史时期,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清,主要表现为宋朝正处于古代多种政治制度的完善时期与定型时期。

参考文献:

《宋史》

《宋会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