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法,不妨看看這4個小技巧

作者\\青檸味薯片


孩子要管教,否則就會沒有規矩。但是管教孩子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果沒有好的管教方法,孩子就會陷入更加淘氣的狀態之中。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法,不妨看看這4個小技巧

當一個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就應該嚴加懲罰,讓孩子記住這個教訓,下一次做事的時候就會提前進行思考,避免再犯。這些事情的關鍵就在於父母要制定一些規矩,讓孩子能夠遵守規矩。

但是李玫瑾教授說過:立規矩也要講究方法,使用不成功也適得其反。

首先我們來看看不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

1、經常嚇唬孩子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法,不妨看看這4個小技巧

父母在孩子面前經常嚇唬孩子,這種方式只會造成孩子的心理恐懼,而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反而加重孩子的害怕與畏懼。嚇唬孩子是一個錯誤的方式,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嚇唬的話,孩子的安全感容易流失。

父母不能經常嚇唬孩子說:"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或者你是垃圾堆裡撿來的"諸如此類的話,不要和孩子說,只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卻不能起到讓孩子變得更加規矩的教育。因為在嚇唬中長大的孩子,容易產生焦慮感,內心一直在想父母是否愛自己。

2、打罵孩子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法,不妨看看這4個小技巧

如果經常打孩子或者謾罵孩子,都是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因為孩子也是懂道理的,父母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耐心去教育孩子,而不是以粗魯的方式來叫他們聽話。

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要告訴孩子這件事情你做的不對,是錯在哪裡,孩子知道犯錯的後果很嚴重後,下次就不會再犯了。

以上錯誤的立規矩方式是不宜採納的,因為產生的後果很嚴重

1、越說不,孩子越想嘗試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法,不妨看看這4個小技巧

孩子在嚇唬中長大,容易使孩子長期處於恐懼的心理之中,久而久之,孩子會產生焦慮感,缺乏安全感,最終導致孩子越來越懼怕父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疏遠,不利於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的建立。

父母嚇唬孩子不讓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孩子的心理就是:你越不讓我做這個事情,我越要做。所以導致孩子越想去嘗試,從而犯下更多的錯誤。

2、越打壓,孩子越沒有主見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法,不妨看看這4個小技巧

孩子在打罵中成長,會使孩子因為害怕被打,被罵。而遵循父母的要求,但其實這種盲目的遵從是不對,只會使孩子變得更加不能辨別對錯,只是一味地順從。

逐漸地失去自己的主見與想法,孩子的自我意識在父母的打壓與限制下,逐漸模糊,變得乖巧聽話。這樣的孩子以後容易喪失主權,隨波逐流,在公共場所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提出寶貴的意見。

由此可以看出不對的立規矩方式容易產生不良後果,所以正確地立規矩十分重要。

以下這四個技巧值得借鑑:

1、父母要了解立規矩的目的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法,不妨看看這4個小技巧

父母要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去立規矩,並且每一條規矩的確立必須是有目的性與針對性的。孩子在不斷地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地變化,父母要仔細觀察孩子的不同變化,對孩子說出的話要三思。

例如:孩子有這個習慣,是不是因為年紀的原因,或者孩子還沒有到能夠自我照顧的時候,不能提過分的要求。

2、訂立規矩後,父母要多做示範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法,不妨看看這4個小技巧

在立規矩後,父母要適當地給孩子做示範,比如叫孩子打掃衛生,孩子肯定會不感興趣的,父母首先要給孩子做示範,和孩子一起打掃衛生,讓孩子感受勞動的樂趣。然後經常多次地叫還做家務,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

3、給孩子自由時間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法,不妨看看這4個小技巧

孩子也需要自己的時間,父母不能一直叫孩子學習,孩子在完成作業後可以有自己的自由時間,去玩耍嬉戲,和朋友一起玩遊戲等。所以給予孩子自由的時間,很重要。能讓孩子將學習與玩耍有機會結合,但要控制好玩耍的時間。

4、家長要以身作則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法,不妨看看這4個小技巧

家長作為監督人,一定要以身作則,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在立下規矩後,父母首先要能做到規矩裡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孩子信服。

比如規定了要早睡早起,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孩子才會跟著去做。

總結:

遵守規矩是一種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好方法,當孩子在遵守規矩中成長,不斷培養孩子的規則感,讓他們明白自己犯錯的原因是什麼,並及時改正。這樣下去他們將會受益匪淺,給未來的生活帶去無限的動力,所以立規矩很有必要,遵守規矩需要一家人共同參與,這樣孩子才會在規矩中更好成長。


我是 ,一位職場媽媽,如今女兒已經12歲了,在這裡我會與大家分享一些育兒路上的經驗,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