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彎下腰、蹲下身、慢下來

《心理訪談》節目中,有這樣一幕:8歲的男孩因寫作業慢,被媽媽怒吼:

“你到底想怎樣?我怎麼生了你?早知道不如生只小狗。是小狗不喜歡還可以送人,送你都沒人要!”

隨後,媽媽撕掉兒子的作業,一頓怒罵。孩子背對媽媽犟在旁邊,一副誓不低頭的樣子。

現場的專家老師和孩子溝通後,瞭解到他的真實想法。

父母和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彎下腰、蹲下身、慢下來

“在我眼裡,媽媽只是愛作業,她每天把寫作業當懲罰我的藉口。她不愛我,我也讓她得不到愛,我偏要慢慢寫作業。”

專家老師的分析終於讓媽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她握著孩子的手說:“兒子,媽媽錯了,媽媽不該太看重作業,忽略了你的感受……”

父母和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彎下腰、蹲下身、慢下來

一直沉默的孩子猛地撲進媽媽懷裡嚎啕大哭,“媽媽,你真的是愛我才讓我寫作業嗎?”

媽媽沒想到,自己處理事情的錯誤方式,給孩子帶來這麼大的傷害!

孩子不喜歡父母催促,父母不喜歡孩子磨蹭,這彷彿是許多家庭的矛盾。

以下三種方式,是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最好方式。

01

彎下腰尊重孩子

電視劇《冰糖燉雪梨》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強勢的爸爸,他的口頭禪是“不行,你要聽我的。”

有一次,爸爸因為棠雪違背了他的意願,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短道速滑專業,到學校大鬧。

父母和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彎下腰、蹲下身、慢下來

“翅膀硬了是吧?會自作主張了是吧!就算你滑的再好,再棒,你能進國家隊嗎?能拿冠軍嗎?棠雪,你這就是任性妄為。”在老師和同學面前,他對孩子的選擇全盤否定。

“爸,你是不是覺得,我就真的是個不懂事、不會思考、不會判斷的女兒?別人都說我不行,我無所謂,但為什麼連您都覺得我不行呢?”

面對棠雪的反問,爸爸明知自己的言行欠妥,卻丟出這樣一句話,“好了,這件事情你必須聽我的,現在跟我回去,短道速滑,以後再也不許碰!”

父母和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彎下腰、蹲下身、慢下來

爸爸不管自己是否正確,他沒有尊重孩子的想法,要求女兒只能做這個、只准做那個,這是把孩子往平庸的道路上推進的愚蠢行為。

生活中有些家長,總是用強勢的姿態壓著孩子,處處對孩子進行管束。他們哪怕認識到自己“有錯”,礙於面子也不肯彎腰,所以和孩子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因父母的強勢,變得膽小和懦弱。所以我們常說,強勢的父母,培養不出強大的孩子。

反之,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彎下腰”,孩子能深刻體會到被尊重,他們會越來越有主見。

艾麗卡.雷絲切爾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書中說:“優質的父母知道,彎下腰不會削弱他們作為父母的權威,它是一種自信、正直和有擔當的表現。

大人在孩子面前“彎下腰”,能彼此互相滋潤、共同成長。在孩子眼裡,“彎下腰”的尊重是另一種方式的被愛。

02

蹲下身,理解孩子

朋友曾講過她和女兒之間的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帶女兒去公園畫畫,看到女兒畫完的內容,她吃了一驚。

花還是那些花,草還是那些草,只是畫裡面的人都只有腿。

朋友問,“寶寶,你這畫的什麼呀?簡直是瞎胡鬧!”

“沒有”孩子使勁搖頭,“媽媽,叔叔阿姨們都只有腿,不信你看。”孩子說著,扯了扯朋友的手指。

朋友被拉扯著蹲下身,才發現女兒眼裡看到的是怎樣的世界。

花在競相綻放,草地一望無際。樹,只有黑黑的樹幹,來往的男人女人,只是一個“腿”的世界……

作為大人,我們總是居高臨下和孩子交流,選擇蹲下來傾聽孩子說話,心靈的距離會越來越近。

如果一味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我們就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之外了。

蹲下來和孩子交流,蹲下的不僅是姿態,更是內心。

15歲全能少年吳天齊在一次節目中說:“我們需要的,是父母能蹲下身來,以朋友的姿態和我們溝通,而不是對著我們大講一些空洞的人生哲理,我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

父母蹲下身保持和孩子同樣的視角高度,孩子才願意把最真實的想法告訴父母。雙方的距離拉近了,父母和孩子才可能相互理解。


03

慢下來,等待孩子

晚上和6歲的兒子一起做飯,他負責切菜。

一顆西藍花在他稚嫩的刀功下,完全無從下手。一番比劃之後,他切下第一刀,菜團就差點滾到灶臺上。

從切下第一刀至切第二刀,他足足花了2分鐘,開始變得急躁。

“媽媽,我切得又慢又不好,還是你來吧!”

我跟兒子分享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媽媽小的時候和你一樣不會切菜,後來之所以切得又快又好,是因為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外公外婆用耐心把許多鍛鍊的機會給了我。”

很多人遇事都有求快的心情,其實有的時候慢就是快。比如跑步,假如我們不首先學會慢跑,就做不到快跑。

沒有人能一步登天,路得一步一步走,每件事都需要時間,沒有捷徑可選。

孩子身體和心智的成長,也是一個慢慢來的過程。

家長要首先戒掉焦慮,對自己進行情緒管理,接受孩子“慢慢來”的蛻變。

當然,慢不是停滯不前,而是一種雕琢與打磨。這個過程,對孩子的心性也是一種磨練。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裡說:

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去等待,讓他從從容容地把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花繩繞過來,剛好要繫上的時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有多少時刻需要父母有“慢慢來”的心態啊!

孩子摔跤時,停下來,慢慢等他們儲備自己爬起來的勇氣。

孩子做錯作業時,停下來,慢慢等他們修煉細心的習慣。

孩子夾豆子滑落時,停下來,慢慢等他們讀懂堅持的收穫。

……

走一走後,我們得學著讓自己歇一歇,才會行更遠的路,這就是樓梯存在的意義。

願所有的家長和孩子都能親密無間,願所有的父母都會彎下腰、蹲下身、慢下來,陪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