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成於營銷,敗於修為

瑞幸:成於營銷,敗於修為


2018年新年剛過,在公司新落成的辦公樓里正準備開會,董事長拿著瑞幸的小藍杯對著幾十個與會的管理層交口稱讚:“你們看人家的營銷,那是做的真好!”,喝了一口,停了幾秒鐘,把杯子往桌角一推,“我不會再買第二杯,我們開會吧。”

瑞幸的故事在2018年才剛剛開始。這個資本市場的寵兒以史無前例的火箭速度,飛快的發展、融資、上市,整個過程猶如神話一般讓不少人豔羨不已,即使是如今被渾水做空,股價暴跌,董事長致歉之時,依然有人在網上為瑞幸惋惜,感嘆沒有造假這家公司是多麼的成功。

一句“這一杯,誰不愛”拉開了瑞幸營銷的大幕,在接下來2年的時間裡,鋪天蓋地的廣告、短信、APP優惠券通知、各地開張的門店,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大家,這是一家優秀的海外上市公司。結合有些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經,他們封瑞幸為“薅資本主義羊毛,補貼國內群眾”的良心企業。


渾水公佈的報告清楚的展示了瑞幸的客戶屬性:價格敏感。瑞幸以價格歧視的方式,通過階梯價格引導用戶消費。什麼是價格歧視?就是對瑞幸越忠誠的用戶,獲得的價格優惠越低,那些貪圖便宜,只購買了一次的用戶,會不斷收到折扣力度越來越大的優惠券,最低的甚至低到1.8折。

根據渾水調研的超過25000張票據的統計顯示,願意花超過12元購買的用戶總數,不超過5成。


不得不說,通過海陸空多維立體的宣傳營銷攻勢,使得瑞幸在國內幾乎無人不知,也贏得了公司董事長由衷的一句“人家的營銷,那是做的真好!”

01 成於營銷

總結瑞幸的營銷還是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的。

1、立體營銷

深藍色代表了理性、專業,瑞幸採用了藍色作為品牌底色,識圖通過視覺錘的方式再用戶腦海中錨定品牌定位。

在海陸空立體廣告中,通過廣告語“這一杯,誰不愛”,藉助張震、湯唯兩位當紅明星的健康、陽光的形象推向用戶。

在強調其性價比的同時,申明自己的高定位,言外之意自己的大師咖啡是選用上等咖啡豆,使用先進的咖啡機及配套設備,並且聘請WBC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團隊進行拼配,保證裡品質。一方面強調自己的產品優勢,另一方面暗示了主要的對標對手如星巴克的高價弱點。

除此之外,在電梯、影院、辦公樓等戶內戶外的場景下,瑞幸也大做廣告,高調的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鉅額的廣告費用也使品牌的認知度迅速提高。

2、傍『星』營銷

星巴克藉助其20年的品牌深耕,在國內咖啡飲料中算是絕對領先的地位。

瑞幸咖啡一開始便藉助星巴克的影響力,不斷在各個維度對標星巴克,通過口味對比、活動、公眾號及其他媒體的測評、分析文章,讓用戶一下子把默默無聞的瑞幸和星巴克同日而與起來。

這種策略迅速取得了成功,星巴克既不能公開指責這種行為,也不能完全無視任由其發展。因為公開的指責只會提升瑞幸的知名度,而無視對手的各種“撒潑罵街”則對自己的用戶和市場也會產生傷害和影響。在強調自身價值同時,星巴克更多通過補強諸如外賣配送的短板來展示自身的實力。

相對於行業巨頭的隱忍,瑞幸則在2018年5月發佈公開信,指責星巴克涉嫌壟斷行為。摻雜了民族情緒的不理智想法也推波助瀾,但對瑞幸而言,這是一場極為成功的事件營銷,得到了大量媒體的巨量曝光,在國內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瑞幸:成於營銷,敗於修為


3、超級補貼

瑞幸自投入運營開始,便大量採用了補貼的手段來獲取用戶,如APP下單首單免費、買2送1、買5送5、邀好友再送大量的折扣券甚至是免單等形式,吸引用戶購買。

根據瑞幸官方的數據顯示,瑞幸的平均折扣超過了54%,即用戶平均都是以低於4.6折的價格購買產品。

自登陸市場以來,瑞幸就沒有停止過這種補貼優惠。以至於上市後還有不少人認為瑞幸是“民族企業之光”,“薅資本主義羊毛補貼國內百姓”。


瑞幸:成於營銷,敗於修為

4、裂變擴張

通過超級補貼的形式,瑞幸實現了線上快速擴張,配合線上營銷和線下廣告,立體營銷的戰略幫助瑞幸立刻佔領了一部分市場,也佔領了用戶的視野。

緊接著線下門店的擴張也跟進了腳步。

有數據顯示,瑞幸在2018年1月開始試業,在短短的時間裡,共開出了2370家自有門店,覆蓋全國16個省份中的28個城市,其中絕大多數為一二線城市,僅2018年門店數量就達2064家。

而星巴克1999年進入中國以來截止到1Q19,在中國僅有3684家門店。星巴克用20年建立的門店網絡,帶著互聯網標籤的瑞幸咖啡只用了用一年多的時間,就逼近了行業老大的門店數量。

5、跨界營銷

不僅有快閃、AI刷臉、定製禮品,還直接與故宮合作,直接把門店開到了故宮內,是唯一能入駐故宮的咖啡品牌,不管是體現“中西合璧”,還是證明“西學中用”或者吸引年輕一代的全球互融,瑞幸的跨界營銷玩的風生水起。


瑞幸:成於營銷,敗於修為


02 敗於內功

瑞幸所有的動作,在過去的2年時間裡,為國人上演了一幕幕經常的營銷戰,其實不乏精彩的案例,也讓許多營銷人拍案叫好。

瑞幸擁有非常強大的前臺力量,即優秀的市場營銷團隊,CMO楊飛最早從事互聯網公關工作,因違法做事有償刪帖被判刑。出獄後擔任神州租車的市場營銷負責人,現任瑞幸CMO,期間參與多次互聯網行業的分享沙龍,另著有一本《流量池》,引發了互聯網上一波關於用戶留存的探討。

一切都隨著渾水收到的匿名調查報告戛然而止。

截止到4月8日,瑞幸(LK.US)依然處於停牌的狀態,股價最高51.38美元,如今只剩4.39美元,距離上一個高價階段僅僅過了1個月,總股本蒸發83億。

然而,瑞幸的問題只是因為渾水報告中提及的數據造假和欺詐引發的嗎?

在我們看來,瑞幸雖然有很強大的前端營銷,但企業的內功修為著實是基礎薄弱的,包括數據造假在內,至少存在三個維度的問題。

1、缺乏競爭力的商業模式

2月份4N績效江竹兵老師在《企業競爭力覆盤》的直播中,提出了企業競爭力的三角模型,即收入、成本、現金流三者構成的不同外部環境下的排序關係。

瑞幸CEO錢治亞在2019全球合作者會議期間表示,“咖啡是一種非常健康的功能性飲料,可讓人們保持清醒和精力充沛,中國年輕人擁有喝咖啡因攝入咖啡因的強烈需求。”瑞幸的核心價值主張是提供一種多品類的咖啡產品,以吸引力的價格獲得市場。

瑞幸的商業模式(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是通過低價,吸引中國年輕消費者,多渠道售賣多品類的咖啡飲料及其他產品。

從這個意義上講,瑞幸是一家玩轉了互聯網營銷的傳統食品飲料業企業。在這個傳統商業模式下,瑞幸在收入、成本、現金流的哪一端有競爭優勢呢?

瑞幸的消費者對價格非常敏感,


換句話說,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下,只在前端海量的廣告鋪路打法,除了利用了流量明星和互聯網的一些營銷手段之外,商業模式完全沒有創新和優勢。

也恰恰因為其野蠻擴張上市,而毫無新意的商業模式,在最近2年不斷有人質疑瑞幸的真實動機和資本運作的規範性。

瑞幸:成於營銷,敗於修為


2、無法覆蓋經營成本的企業造血機制

瑞幸在公開的演講中提到每天每店400單,客單件16元,門店級的利潤率可以高達28.4%,管理層對此表示充滿了信心,並給出了數據(事後證明是造假),隨後在2019年第三季度公佈的ASP表明瑞幸包括免費產品成本在內,客單價已經達到了11.2元,意味著除去免費產品,瑞幸的現磨咖啡產品的客單價達到了12.3元,並表示會進一步良性的上漲。

然而,匿名調查的25843份客戶實際收據單顯示,即使扣除了免費商品後,瑞幸實際的客單價只有9.16元到10.94元。店級的虧損高達28%。

這意味著,瑞幸咖啡自問世以來,從未盈利過,其收入從未覆蓋過成本。

此外,官方宣稱的23%的其他產品收入,如定製的瑞幸咖啡杯等,實際調查後發現這部分收入只有6%。


通常按照互聯網公司的玩法,燒錢是為了燒出一個被教育過的市場和忠實用戶。通過改變這部分用戶的習慣,變革一部分原來的傳統交易方式,電商、在線支付、打車、直播、知識付費、外賣等,無一不是這樣模式。

但瑞幸的燒錢補貼,聚攏了一批價格敏感用戶,其營業收入完全為企業造血形成良性的循環。這個意義上看,快速上市與其說是閃電戰戰略,倒不如說是現金流陷阱倒逼著瑞幸賭博式的上市——不成功便成仁。

3、嚴重的數據造假

對於瑞幸涉嫌資金轉移、關聯交易、管理層套現等法律問題,我們在這裡不做過多的討論,僅僅從數據造假的維度來探討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內功打造。

通過分析發現瑞幸至少在客流、客單、銷售額、營銷費用等方面造假。

首先通過嚴謹的數據統計(高於95%置信空間、±3誤差的5倍數據統計量),計算出4Q19瑞幸門店的連帶率為1.14,也就是說每8個客戶只會買走9杯飲料。

接著面對管理層所說每店每天400杯的銷量目標,計算出實際2019年第四季度瑞幸實際每天每店只有260杯的銷量(4月報告曝光後,各地出現2-3日的非理性消費已購折扣券的情況)。

連鎖門店的銷售額是支撐連鎖企業經營的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偽造的客流、客單,以及銷售額,把瑞幸推向了風口浪尖,也給我們企業的經營敲響了警鐘。

除了在數據上應保持真實有效之外,企業也需要一些數據管理的工具方法來幫助規範數據管理,如在上一期4N績效享增長直播課中,霍麗峰老師給出了數據管理工具“四個一”,通過關鍵指標、數據表框架、業務表單、數據管理制度等四個方面,來規範企業的數據執行。

瑞幸的未來會如何,我們不知道,但在當下瞬息萬變的經營環境中,企業必須要找到持續發展的路徑,把企業的內功修煉好,再配以果斷、快速的營銷,方能面對持續不斷的挑戰。

所有的企業,特別是處於競爭環境最迅猛變化處的企業,尤其需要時刻保持組織反應的迅速性、更高效、更靈活,成為敏捷性組織。

2020註定是個多事之秋,疫情的危險還沒有過去,又遇到瑞幸這樣的上市企業信任危機,全球的經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應對未來的危機,當下既要有開源節流的舉措,也要有戰略性思考,通過清晰成長戰略、推動組織革新和戰略性核心能力的打造,贏得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