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疏堵結合防範信貸資金“跑冒滴漏”

4月20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最新結果出爐,有了前不久逆回購、中期借貸便利(MLF)降息支撐,4月LPR報價如期下調,1年期品種下調20個基點至3.85%,創去年8月改革以來的最大單次降幅,與個人房貸相關的5年期以上品種也下調10個基點至4.65%。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部署,人民銀行加快降息進程,今年以來已分別下調逆回購、MLF利率30個基點,LPR報價也隨之調整了兩次。

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頻繁登場的同時,數量型工具同樣給力。目前年內第三次降準已落地,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帶動短期資金價格持續走低,隔夜同業拆借利率近日一度跌至0.7%左右的歷史低點。央行果斷及時放鬆貨幣政策環境,旨在緩解並阻隔疫情衝擊下“信用收縮-經濟下行”的惡性循環。當前看來,從寬貨幣到寬信用的政策傳導確實逐漸起效,一季度信貸、社融、廣義貨幣(M2)增速等核心金融指標回升,表明隨著企業復工復產的推進,銀行信貸投放和企業融資需求都在回暖。

不過,雖然近年來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已顯著提高,但貨幣之“水”從金融體系流向實體經濟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跑冒滴漏”現象。部分資金違規流入樓市等金融資產領域,助推資產價格上漲,加劇資產泡沫。寬鬆的貨幣環境在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的同時,也會被少數群體鑽空子。近日,多個一二線城市的部分樓盤出現了“火爆”局面。市場有觀點認為,這波上漲或與小額貸款違規進入房地產,或者經營貸款違規進入房地產有關。這種行為的本質是利用優惠政策套利,嚴重違背政策初衷,帶來極為不良的社會影響。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全球各國政府都已行動起來為穩定經濟出臺連環措施,其中不乏大水漫灌之舉。中國從疫情之初便開始相機決策不斷預調微調財政貨幣政策,雖不乏空間,但表現剋制。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仍要堅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珍惜去槓桿工作的成果,引導流動性去往真正困難需要幫扶的中小微企業,流向受疫情衝擊嚴重的實體經濟企業,流向為抗擊疫情作出貢獻的企業。一定程度的傳導不暢尚可理解,但大量資金被“套出”違規進行房地產炒作,是不能容忍的試探底線之舉,監管部門應高度關注,疏堵結合,多措並舉,切實防範類似“跑冒滴漏”行為。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要讓企業主有信心看到做實業的回報高於炒房,為企業營造踏踏實實聚焦主業的經營環境。這不僅需要通過減稅降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財政貨幣手段,也需要加快落實既定的一系列要素市場化改革。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