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公开函指责福瑞达“傍华熙” 玻尿酸龙头打出维权第一枪

在格力举报奥克斯能效虚标之后,最近玻尿酸龙头华熙生物怒怼山东福瑞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傍华熙”进行虚假宣传,引起舆论关注。

  4月17日,华熙生物官方微博发布一封致消费者的公开函,称山东福瑞达在进行产品宣传时故意将华熙生物与山东福瑞达混为一谈,误导消费者,指责福瑞达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

发公开函指责福瑞达“傍华熙” 玻尿酸龙头打出维权第一枪

  公开函特别连用三个“毫无关系”,澄清华熙生物与山东福瑞达不是一回事。

  华熙生物与福瑞达已无关系

  公开函称,山东福瑞达在宣传其shreda福瑞达诠润玻尿酸钠面膜时,提到“福瑞达医药就是华熙”。

  对此,华熙生物在公开函中声明,华熙生物与山东福瑞达目前毫无关系,华熙生物和山东福瑞达在公司主体、实际控制人、人员、品牌等方面也毫无关系。

  通过对招股书等公开资料可以发现,华熙生物确实与福瑞达曾经存在股权关系,不过2017年底已经实现股权剥离。

  资料显示,华熙生物的前身为山东福瑞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月,当时出资股东为4家企业,分别是山东省生化药品公司(下称生化公司,后更名为福瑞达集团)、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下称正大福瑞达)、山东正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正达科技,是华熙系的境外公司)、美国福瑞达公司,4家企业各占股比25%。

  2000年8月,正大福瑞达将所持有的25%股比转让给正达科技,退出持股人行列。

  2004-2005年间,正达科技、美国福瑞达分别将手中持有的50%、25%的股份,转让给华熙境外公司开曼华熙。

  经过一系列股权转让,2009年6月华熙系已持有山东福瑞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94.37%的股份,福瑞达集团(即曾经的生化公司)仅持有5.63%股份。

  2012年6月13日,福瑞达生物化工更名为华熙福瑞达。

  2016年初的股权信息显示,华熙福瑞达合计资本8880万元,其中福瑞达集团出资500万元,开曼华熙旗下境外公司所持有的香港勤信,出资8380万元。

  2017年12月,福瑞达集团将持有的华熙福瑞达5.63%股份转让给香港勤信。至此,香港勤信全资持有华熙福瑞达。

  根据上述资料可知,福瑞达集团曾经所持有华熙生物的股份,在峰值时仅占25%,目前与华熙生物毫无关系,两家企业分别独立运营。近日山东福瑞达在其回应的《公开信》中也强调了这一点。既然已无关系,那么部分淘宝护肤品店及微信朋友圈宣传时,称“福瑞达医药就是华熙”就有违事实。

发公开函指责福瑞达“傍华熙” 玻尿酸龙头打出维权第一枪

  淘宝搜索显示福瑞达相关产品涉及“华熙”字样

  技术“共同拥有使用”是无稽之谈

  华熙生物的另一条指控是,福瑞达在宣传时出现“华熙负责出钱,山东福瑞达负责出技术和产品”、“润百颜、肌活、德玛润、米蓓儿用到的水解透明质酸钠的产品都可以说来自山东福瑞达”的措辞。

  华熙生物在公开函指出,润百颜、BM肌活、米蓓尔、夸迪等品牌产品均系华熙生物自主研发,前述产品目前使用的核心技术、产权等均属华熙生物自主所有。

  资料显示,2001年,华熙生物向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买断了发酵法生产药用透明质酸的初始技术。在之后的近20年时间内,华熙生物对受让技术、工艺、产业化水平、研发团队等进行了持续投入和升级。

  据公开报道,2003年华熙生物的发酵产率只有5-6g/L,经过研发团队十余年的技术优化及改进,目前发酵产率已达10-13g/L,远高于文献报道的行业最优水平6-7g/L,核酸、内毒素等杂质水平达到欧洲药典国际标准规定值的1/50和1/20,领先于行业内其他企业。

  此外,华熙生物最初的技术人员部分来自于山东生物药物研究所。据资料显示,华熙生物成立之初研发人员不足5人,此后开始走上人才自我孵化和培养之路。截至2019年3月31日,华熙生物拥有研发人员208人,在济南、上海和法国分别建有研发中心。

  华熙生物通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步构建了微生物发酵和交联两大核心技术平台。2012年在全球首次实现微生物酶切法规模化生产寡聚透明质酸,并首次实现透明质酸酶的规模化生产,该项技术获得了中国专利金奖。

  在2019年华熙生物登录科创板前夕接受的几次上交所问询回复中,上述技术及研发发展情况等信息,均有可查记录。

  可以看出,在最初购买受让技术的基础上,华熙生物通过近20年时间发展已经建立了行业领先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形成了较高的行业壁垒。山东福瑞达在产品宣传中称其技术“共同拥有使用”与事实不符。

  在4月18日山东福瑞达进行回应的《公开信》中,其称“福瑞达医药集团组建并孵化了众多透明质酸企业,华熙福瑞达(华熙生物前身)是其中之一”。

  披着早已结束的“小股东身份”,山东福瑞达仍在通过“孵化”之类的文字游戏涉嫌混淆视听。

  企业做大做强,要靠“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和“脚踏实地”的产品开发。业内企业“傍名牌”,搞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扰乱行业和市场秩序,明显违反了《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应提高鉴别能力,警惕虚假宣传。同时也呼吁企业自律自爱,以产品和品牌等“真实力”赢取市场和消费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