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滿天下的孟嘗君,為何最後身死國滅?專家:童年陰影爆發了

聽采薇君為你講述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

孟嘗君本名田文,是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最令我們後世熟知的,當屬他喜交門客,曾在深陷秦國囹圄的困境中,利用“雞鳴狗盜”之輩化險為夷的故事。可這樣一位歷史上有勇有謀的貴族俠士,為何慘遭身死國滅的下場呢?

名滿天下的孟嘗君,為何最後身死國滅?專家:童年陰影爆發了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孟嘗君列傳》中對他有過這樣的評價:

吾嘗過薛,其俗間裡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日:“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人薛中蓋六萬餘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他說:“孟嘗君曾經招來天下許多負氣仗義的人,僅亂法犯禁的人進入薛地的大概就有六萬多家,世間傳說孟嘗君以樂於養客而沾沾自喜,的確名不虛傳。”我們都知道在戰國時期本就有養士之風。所謂的養士,就是養門客,因為貴族們錢多、地多、事多,需要很多辦事人員,要人辦事就得管飯吃,有本事的人又不願意當臨時工,你總不能有事了再去招聘人才,那就只能先把人養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本就是大家都在做的事,為什麼孟嘗君最後竟落得太史公“好客自喜”的批評呢??采薇君在這裡不妨大膽揣測出下列幾個原因。

名滿天下的孟嘗君,為何最後身死國滅?專家:童年陰影爆發了

庶子的抗爭

孟嘗君的父親田嬰,本身是一個“超級二代”,他是齊威王的幼子,曾與成侯鄒忌、田忌一道帶兵救援韓國攻打魏國。正所謂“高官得坐,駿馬得騎”,光他父親的兒子就有四十幾個,孟嘗君本就是小妾所生的庶出,就因為出生的日期不好,被自己的父親嫌棄,是母親託人偷偷養大的。長大後的孟嘗君,面對四十多個競爭者,想要脫穎而出繼承爵位,就需要縝密的權謀和高超的智慧。有一次,他裝作與父親閒談,巧妙的勸父親散財養士,門客們對於捨得花錢的人,肯定是讚賞有加。就這樣,在機會來臨的時候,他充分地展現了自己的才華,贏得了父親的歡心。不難看出他悲慘的童年造就了他權略過人,頗為自負。

名滿天下的孟嘗君,為何最後身死國滅?專家:童年陰影爆發了

虛榮的假象

在他繼承父親爵位後不久,孟嘗君被派遣出使秦國。在秦國他慘遭奸人陷害,深陷秦國囹圄,孟嘗君巧妙的利用門客中“雞鳴狗盜”之輩成功的脫困。這之後他向東逃至趙國,在平原君的禮遇之下路過趙國邊境,當地的百姓聽聞他的到來,紛紛走上街頭,都想目睹一下這位剛剛戲耍過秦國的英雄豪傑。在趙國百姓想象中,孟嘗君必定是個高大威猛的形象,然而等到他們見到孟嘗君的尊容時,全都傻了眼,原來孟嘗君不過是個矮小瘦弱之人,跟“英雄豪傑”形象差的太遠。趙國百姓隨即便發出一片譏笑的聲音:“原以為薛公(孟嘗君封地在薛城,故又稱薛公)是個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不過是個瘦小的男人,真是令人大失所望。”孟嘗君聽聞百姓對他指指點點,不禁勃然大怒。雖身處他國,但孟嘗君還是指揮門客對當地百姓大開殺戒。手無寸鐵的百姓,哪裡抵擋得住這幫身懷利器的暴徒,結果沒多久,這個縣的百姓便被屠殺殆盡,沒有幾個活口留下。受挫的孟嘗君總算是平復暴怒的情緒,隨即大搖大擺地回到齊國。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在他成功繼承父親爵位和戲耍強大的秦國之後,他的那種極端的虛榮心使他變得兇狠殘忍。

名滿天下的孟嘗君,為何最後身死國滅?專家:童年陰影爆發了


驕橫的齊相

回國之後的孟嘗君因出色的“政治表現”被任命為齊國宰相,初登高位的他一上來就企圖挾韓、魏對秦展開報復,奈何因向西周國借兵食一事被蘇代一席話告吹,沒能成行。在這之後,隨著他的地位逐漸穩固,日益驕橫起來。他對齊閔王的胡作非為愈發不滿,而齊閔王也對他目中無君王的驕縱也愈發憤怒。不久,齊國王族田甲發動叛亂,齊閔王一度懷疑孟嘗君參與了這場叛亂,甚至認為是孟嘗君直接指使田甲叛亂,孟嘗君田文與齊閔王逐漸生隙,由怨恨轉化為仇恨,愈發強烈,最後憤而辭職。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日漸驕橫的孟嘗君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勢,可以不擇手段,直至對齊國反眼不識。

名滿天下的孟嘗君,為何最後身死國滅?專家:童年陰影爆發了


暴君的末日

在齊國罷相的孟嘗君最終逃到了魏國,魏昭王任用他為宰相。在孟嘗君的配合下,魏國同西邊的秦國、趙國聯合,幫助燕國攻打併戰敗了齊國。齊湣王逃到莒,後來竟死在那裡。就這樣孟嘗君回到他自己的封地——“薛”,由於齊襄王剛剛即位,畏懼田文,便與田文和好。孟嘗君旋即開始在諸侯國之間持中立地位,不從屬於哪個君王。只可惜當了幾年“薛國”最高統治者的薛公田文樂極生悲,死了。這也致使他眾多兒子為了爭奪薛公之位開始自相殘殺起來。齊襄王瞅準時機拉上魏昭王一道,聯合出兵到“薛國”,將田文的兒子們都給殺了,瓜分了薛地,孟嘗君的“薛國”也宣佈壽終正寢。

名滿天下的孟嘗君,為何最後身死國滅?專家:童年陰影爆發了

不難看出,孟嘗君的性格隨著他的權勢地位日益增長慢慢變得極端、自私,這與他幼年所處的生長環境有著直接關係。“好客喜士”是孟嘗君性格的一大特徵,他所求之士,所喜之客,必然反映出了他的任人標準。那些“雞鳴狗盜”之輩與他的人生哲學毫無二致,孟嘗君的所作所為就是證明。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難怪宋代王安石評價他道:“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

各位看官老爺,喜歡的話,就點擊采薇君頭像下的關注吧!
您的關注對采薇君真的非常重要,它將是我持續發文的動力!
采薇君會在此歡迎您的再次到來,為您帶來更精彩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