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轟了許多人的“理想”,同為造車新勢力,卻有不同的態度!

近幾年我國的造車新勢力如洪水般氾濫,毫不誇張的說“有時候眼睛一閉一睜”一個新的汽車品牌就已經誕生了!但是來得快去的也快,很多汽車品牌從一開始動機跟目的就不純,因此在短的時間內遭到市場的淘汰也就成為了必然。隨著時間的沉澱,市場湧現出了幾個消費者比較關注的造車新勢力品牌,它們成為了我國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的希望。


炮轟了許多人的“理想”,同為造車新勢力,卻有不同的態度!

絕望希望還是

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在如今新能源的風口浪尖上應該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造車新勢力。作為新的汽車品牌,它們有著自己的全新造車理念,全新的造車態度,都努力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既然是造車新勢力都標榜智能,那麼我們就從這三個品牌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來看看它們的造車態度有什麼不同!

蔚來汽車在自動輔助駕駛系統方面進行多層次的深入調研後,推出了NIO Pilot自動輔助駕駛系統。這套系統也融入了更多的功能,包括:高速自動輔助駕駛(Highway Pilot)、擁堵自動輔助駕駛(Traffic Jam Pilot)、轉向燈控制變道(ALC)、道路自動保持(LKA)、前側來車預警(CTA-F)、道路標識識別(TSR)、自動泊車輔助系統(APA)7 項功能。


炮轟了許多人的“理想”,同為造車新勢力,卻有不同的態度!

理想one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可實現的功能有AEB自動緊急制動、FCW前向碰撞預警、ACC全速域自適應巡航、LKA自動車道保持、LDW車道偏離預警、BSD車輛盲區監測、ACL轉向燈確認變道輔助、全自動泊車、高清倒車影像、全景影像等。


炮轟了許多人的“理想”,同為造車新勢力,卻有不同的態度!

小鵬G3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可實現的功能有AEB自動緊急制動、碰撞預警、ACC全速域自適應巡航、LKA自動車道保持、LDW車道偏離預警、BSD車輛盲區監測、全自動泊車、自動變道輔助(ALC)、智能限速輔助(SLA)、全景影像等。而未來小鵬P7會搭載SAE L3級自動駕駛系統,小鵬下一代自動駕駛系統會完全自主建立起感知能力,XPilot 3.0,也將搭載全行業最強輔助駕駛硬件架構:英偉達Xavier 自動駕駛芯片、12個超聲波傳感器、5個高精度毫米波雷達、13個自動駕駛攝像頭、1個車內攝像頭、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定位融合。

炮轟了許多人的“理想”,同為造車新勢力,卻有不同的態度!

從以上內容不難發現,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在車輛的智能輔助駕駛硬件配置上要遠遠超過了理想汽車。蔚來和小鵬自動輔助駕駛的迭代速度很快,蔚來在上一版中就已經實現 L2+自動輔助駕駛。在上一版中小鵬汽車還只是擁有基礎 ADAS+ACC+LKA(60km/h 以上)的 L2 輔助駕駛功能,但是在這次更新之後直接加入自動變道輔助晉升 L2+。從功能層面來看,新的蔚來 NP 和小鵬 XP 已經相差不多了, 基本可以在功能層面追平特斯拉的 Autopilot「基礎版輔助駕駛功能」。

而作為同期產品的理想ONE,在硬件方面確實是有偷工減料的。理想汽車為車主提供了自動變更到旁邊車道的選項。當激活“LCA併線輔助”功能後,只要駕駛者打轉向燈,車輛就會立即通過超聲波雷達監測對應車道的盲區有無車輛,如果沒有車輛便會立即變道。然而,這項功能有一個風險,就是理想ONE並未配備識別目標車道後側較遠距離來車的傳感器,所以如果車主在沒有監測後方來車的情況下進行“併線輔助”操作,那麼就會有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也正因如此,網上有一些聲音認為理想汽車是“硬上的輔助變道”,讓車主來承擔安全風險。從消費者的角度講,在車輛後側設計用於輔助駕駛的毫米波雷達以及攝像頭是輔助變道功能的基本配置,你雖然沒承認擁有“輔助變道功能”,但實現了類似的能力,那麼你就應該具備監測後方來車的能力。

不過無論何種輔助駕駛功能,駕駛員依然是“完全責任主體”,在此我們也想呼籲汽車廠商,在把駕駛輔助系統作為宣傳賣點的同時,做好用戶教育和預期管理。在技術還不完全成熟的現在,這部分內容的缺失很有可能造成較大的安全隱患。

從造車的態度上來看,蔚來汽車、小鵬汽車似乎更加端正一些,兩家企業並沒有為妥協消費市場而迅速推出一款產品,兩家企業都找到了自己的企業核心發展競爭力,都是從產品研發本身下手,沒有一味的追求如今汽車市場加大、拉長、堆配置的惡習。理想汽車正式成立還不到5年,可想而知理想ONE的研發週期是非常緊湊的,留給工程團隊的時間顯然不足,從理想的第一款產品上我們不難發現,理想ONE還是一款為消費者定向研發的產物,為了成本跟性價比犧牲了一些必要的硬件配置而增加了一些取悅於消費者的配置。

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深處“寒冬,本以為2020年會略有好轉,但是一場疫情讓各新勢力企業的生存環境雪上加霜。在補貼逐步退坡、接力政策不足、企業融資難、技術不成熟、銷量低迷的大背景下,許多企業已經承受不住,率先“出局”,也有些企業似乎即將“退場”。更加殘酷的“淘汰賽”已經開啟,未來造車新勢力該何處何從,如何應對這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挑戰?現在看來各企業面對難關的態度還是比較積極的,只是,到底誰能渡過難關,就不好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