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高峰期:比疫情病毒更可怕的,是“隱性焦慮”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發,增長的不單單是確診病例數量上的增加,增長最快的、最不穩定的、並且最特殊的是嚴重的心理衝擊和焦慮。


疫情高峰期:比疫情病毒更可怕的,是“隱性焦慮”

微博熱搜榜圖


“昨晚做夢,夢到我買的口罩發貨了,早上一睜眼就拿起手機趕緊看看。”


“結果呢?”


“哎,都好幾天了,還是不發。”今早我和閨蜜聊天說。


疫情高峰期:比疫情病毒更可怕的,是“隱性焦慮”


她說:你太緊張了,連做夢都是買口罩的事。


是啊,這個春節假期並沒有過多的歡樂,更多的是“焦慮”。


關於疫情的各種信息不斷撥弄著大家敏感的神經、加劇民眾內心的恐慌。


“口罩脫銷,買不到口罩”


“疫情死亡率、疫情新增確診人數、疫情爆發期”


“某日某某車次乘客內有確診新型肺炎患者”


“排隊買雙黃連、雙黃連脫銷”


“某地出現1名患者感染10人案例”


大多數人在家看電視刷熱搜,瞭解疫情前線的實時新聞,也因此造成焦慮緊張、惶恐不安的心理。


疫情高峰期:比疫情病毒更可怕的,是“隱性焦慮”


適當焦慮是助力--過度焦慮需謹慎


焦慮產生時,我們往往說不清自己焦慮的是什麼,其他人不說的情況下我們很難感覺到自己的焦慮狀態。


焦慮的產生並非來自具體的事物或情境,更多的是自己大腦中想象出的危險。


一般輕度的緊張焦慮可以使人進行有效的防護措施以及理性的應對,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過度的緊張,會影響到個人的心理健康與自身抵抗力。


針對疫情發展來看,人們過度焦慮緊張反而會影響疫情的控制,同時還會影響到周圍人的心理狀態,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過度的焦慮會影響人的整體,包括心理、行為和生理三個層面:


心理上:它使人恐懼不安,甚至讓人陷入對死亡或發瘋的恐懼。


行為上:它限制人的活動能力、表達能力和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


生理上:它會引起心跳加快、肌肉緊張、噁心反胃和出汗等身體反應。


比如,你每天坐在家裡沒事幹,刷微博看新聞疫情有關數據、報道,看到膽戰心驚,一般這時你會因為血液循環不暢而導致手腳冰涼,然後你開始認為自己發燒、頭疼。


循環往復,你會覺得自己生病了。


當陷入惶恐焦慮時,通常會表現出一系列身體症狀。並且出現強迫性思維,從而導致強迫性的行為。


像前兩天的“盲目搶雙黃連”,是人們用這種方式來疏解焦慮,買個心理安慰罷了。

疫情高峰期:比疫情病毒更可怕的,是“隱性焦慮”


與其害怕未知,不如擁抱不確定性,勇敢出擊,擊碎未知的焦慮。


克服恐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正視恐懼,繼續迴避恐懼情境只會讓心心念念想要消除的恐懼進一步加深。


生活中的焦慮其實有些時候經不住我們理性的分析,很多時候我們恐懼的事情,看到他最壞的結果,我們反而就不害怕了。


焦慮的同時,也是機會。


我們首先需要做的首先是壓力管理,不要恐懼焦慮。


不存在沒有焦慮的人生,要接受焦慮是我們的朋友,適度的焦慮會是我們的助力。


疫情高峰期:比疫情病毒更可怕的,是“隱性焦慮”


正式生理心理變化--思考問題從現實出發


我們很多時候擔心疫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怕被傳染,對很多報道很多人都心存抱怨,感到憤怒,從而對自己任何一點身體變化都特別關注。


不同的思維方式使每個人對事物的感受不同。思考問題從現實出發就是要我們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


生活中,最易導致焦慮的思維方式是災難化思維。


這種思維通常包含“如果……怎麼辦”的字眼。比如“如果我得病了怎麼辦?”“如果我被傳染怎麼辦?”


那麼如何扭轉災難化思維,我們可以通過三個步驟來實現。


第一步,識別扭曲思維

這時,我們得把擔憂的問題轉換成肯定陳述。比如把“如果我被傳染怎麼辦?”換成“我認為我會被傳染了。”


第二步,質疑扭曲觀點的正確性

試著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擔憂的事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有沒有實際辦法去避免呢?如果最糟的情況發生了,就真的無法應對了嗎?


第三步,用符合現實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觀點

這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客觀地評估現實情況,從而讓自己慢慢接受現實,走出焦慮。

疫情高峰期:比疫情病毒更可怕的,是“隱性焦慮”


不自覺的設想災難性的思維,會讓你覺得生活中充滿危險,生命非常脆弱,甚至開始思考活著的意義,除了會有很多複雜的負面的情緒體驗,身體也會出現一些不良的反應。


相關消息看久了感到呼吸不暢,胸悶,頭疼,頭痛。心慌意亂,食慾下降,睡眠變差。


這些都是人在重大災害發生時,經歷創傷會有的正常反應。


避免信息過載--不信謠不傳謠


不斷攀升的確診人數,各種消息都讓我們感到心慌。所以我們一定要關注權威的信息來源。


在睡前,不要去過分關注各種新聞,更不要關注負面信息。


我們要迫使自己去關注事物積極的一面。合理安排生活,那儘量維持正常的健康的生活作息,做好預防工作即可,不必過分恐慌,保護好自己和家人。


平時可以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把讓自己焦慮的事情放在一遍,安心享受假期時光。


比如:

閱讀一些陶冶心靈的書籍或自己喜歡但一直想看卻沒有時間看的書籍


看一些經典卻一直沒有看的電視劇電影


喜歡唱歌可以聯繫及受喜歡的歌曲


玩一些令人放鬆的小遊戲等等,


都是些不錯的選擇。


疫情高峰期:比疫情病毒更可怕的,是“隱性焦慮”


另外,自我鼓勵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合理看待當前的危機,用更長遠和寬闊的視野看待困境。


這個階段確實很難,但是大家都在努力一起想辦法,而情況也一直往好的方向發展,一定會在最快的時間內解決問題。


不要相信那些販賣恐慌和焦慮的謠言,要根據事實消息來判斷自己的擔心是否合理。(闢謠平臺推薦:騰訊實時闢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