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惊世之作的作者和作品(原创)


一部惊世之作的作者和作品(原创)

一、家庭背景

十六世纪初江宁贵族,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曹家,诞生了一位公子,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曹家属于清朝旗籍,先世本属汉人,很早以前就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家奴。其时正是康乾盛世,在康熙年间,曹家与康熙关系密切。曹家曾祖父曹玺开始,经过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当时掌管财赋的要职)。祖父曹寅一代是朝家最兴盛时期。由于曹寅的两个女儿都被选作王妃,康熙几次南巡大都选在江宁织造府作为行宫。这说明了曹家权势显赫,同时也说明了曹家与康熙的关系之密切。

曹寅诗、词、戏剧在当时有名,《唐全诗》是由曹寅主持刻印的。唐寅死后,曹颙、曹頫相继继承职位。到了1727年雍正继位,曹家因属雍正的政敌一派,在雍正五年曹家被抄,曹頫获罪撤职,家产被抄。搬回北京。从此家道衰落。

二、成长经历

曹雪芹十三岁以前,享受着康熙之恩和曹玺、曹寅之祖德之福,在昌明盛世中,花柳繁华之地,诗礼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之乡,享受着富贵风流的公子哥儿的生活,日子过得心满意足。每天和姊妹丫鬟一起读书写字,弹琴下棋,吟诗作画,只在园中游卧,甚至甘心为丫鬟充役。过着这段无忧无愁的生活。

童年的雪芹,特别厌恶八股文,不喜欢读四书五经,对科举制度"仕途经济"十分反感。尽管父亲曹頫严加管教,并且请了家庭教师(见《红楼梦》),又曾上过私塾。但因祖母溺爱,常常护着,在这种环境中,应该是难以成材的。好在曹家必竟有家学渊源,从小生活在这样有丰富文学美术的环境中,又受到了父兄规训,并且博览群书。加之小时候走亲访友游历了名山大川,受到了美丽山河的熏陶,于是“弃旧革新了”

1172年以后,曹雪芹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逐渐挑起家庭重担,代替父亲接待客人。在这期间,结识了一些社会名流和文坛前辈。在这些社会名流和文坛前辈的影响下,立下了著书立说的志向。为了家族的复兴勤奋读书。

乾隆初期,曹雪芹曾经担任过内务府笔贴式的差事,后来进入西单石虎胡同右翼宗学担任一个小职位。一些官场子弟进入该校读书。这些学生对曹雪芹的才华风度,放荡不羁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十分敬仰和崇拜。因而与敦诚、敦敏结为好朋友。

三、《红楼梦》的诞生

一部惊世之作的作者和作品(原创)


曹雪芹晚年在北京西郊的一个茅庵过着觅诗、挥毫的日子。这时他三十三岁,在敦诚、敦敏的鼓励下开始创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

这时的曹家已经十分地没落。过着"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生活的困顿并没有磨灭曹雪芹的志气,反而更加促使他嗜酒狂狷,对现实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态度。据敦诚《佩刀质酒歌》题下小注记录了一件轶事:

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渴酒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敦还写道:"曹子大笑称快,击石作歌声琅琅”。

在曹雪芹晚年,补天之志仍然没有懈怠。由于罪臣之后的身份,使他个人尽管艰苦奋斗,不仅仍然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而食不果腹。于是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他接受了劝告。从此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风月宝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便由《风月宝鉴》修改后成了《石头记》。这部惊世之作问世了。

1762年四十八岁的作者,因幼子不幸夭亡,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终因过度悲伤在贫病交加的日子里,病逝于北京西郊。

《石头记》定稿只有八十回,八十回后的一些稿子来不及整理,便遗失了,它的遗失至今仍然是一个迷。

八十回版本开始以手抄本的形势在朋友中流传开了。后来藏书家抄录传阅达三十年之久。

1791年,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就变成了一百二十回,书名也由《石头记》变成《红楼梦》,作者也变成曹雪芹、高鹗了合著了。

一部惊世之作的作者和作品(原创)


三、对《红楼梦》创作过程的浅析

作者离开我们已经258年了,在这258年里,无数的红学家对这部文学巨著作了很多研究。究竟曹雪芹是否著完这一百二十回,如果是著完,为什么现在的版本又是与高鹗合著呢?如果的确没著完便驾鹤西去,那后四十回的创作宗旨为什么又是按照原作者“树倒猢狲散,落得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创作意图相吻合呢?况且就艺术手法和语言之精练等等与前八十回又未见根本的差别呢?很多疑问还有待红学家去深入探讨。也许有一天我们能看到真实的曹雪芹的后四十回。人说后四十回的作者并非高鹗,高鹗只是把各种续稿整理补订而已。

我倒认为第二种可能性较大于第一种可能性。

总之,《红楼梦》无论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成就以及社会影响,都是古代或当代无可比拟的。她不愧为百科全书,也不愧为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宏伟巨著,而得到读者的热爱和喜欢。

毫无疑问,如果将来统计科学发展到能统计出来阅读量的话,她一定会位居阅读量的第一名。

一部惊世之作的作者和作品(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