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文化|木偶戲:動作靈活,栩栩如生

門道提示: 農曆十月十五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和門道君一起欣賞木偶戲的靈動吧。

門道文化|木偶戲:動作靈活,栩栩如生

木偶戲

1979年,山東萊西縣院裡鄉岱墅村發掘的一具高193釐米的大木偶,肢體由13段木條組成,關節可活動,坐、立、跪兼善。它的發現,一則體現了木偶自喪葬而娛人的過渡;再者表明,木偶製作已達到與真人無二、活動裕如的境地,這為木偶戲的萌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門道文化|木偶戲:動作靈活,栩栩如生

木偶戲

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福州串頭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花樣翻新。

門道文化|木偶戲:動作靈活,栩栩如生

木偶戲

傳統傀儡戲舞臺,很長時間承襲戲曲舞美特徵,甚至演出場所亦與戲曲合一。提線戲舞臺,多數是露天舞臺,背部設有遮擋操縱者的帷幕,以及“出將”、“入相”的木偶上下場門,演員持線板立於幕後操縱木偶表演,觀眾可從三面欣賞。

門道文化|木偶戲:動作靈活,栩栩如生

木偶戲

七、八十年代以來,木偶變革突飛猛進,突出“偶性”成為觀念更新和探索的焦點。強調動作的假定性,打破框式結構,撤去遮擋物,人偶同臺甚至走出舞臺,一個作品中同時出現提線、杖頭、布袋等幾個木偶品種,“黑絲絨木偶”的使用,多景區的空間調度,大舞臺手段的運用,無一例外地深化著木偶藝術的獨立品格,同時也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

門道文化|木偶戲:動作靈活,栩栩如生

木偶戲

木偶藝術精美絕倫,令人歎為觀止。除了藝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藝術和操作裝備也是吸引廣大觀眾的一個重要方面。造型藝術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設計,就一般情況而言,提線木偶造型較高,多在2.2尺左右。

門道文化|木偶戲:動作靈活,栩栩如生

木偶戲

由於泉州與臺灣及東南亞地區特殊的地理、歷史、人文等關係,泉州傀儡戲於明末清初即開始向臺灣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流播,並在當地生根開花。為傳播閩南方言、文化,延續民族文化傳承,溝通 海峽兩岸同胞及東南亞各國僑胞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發揮了重要的橋樑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