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北关街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北关街村

(厚重濮阳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孙慧军题写)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北关街村

(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姜爱国 书)


咱老家在哪里?村名咋来的?有多少姓氏?出过多少名人?有啥传说故事?一切尽在《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北关街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北关街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北关街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北关街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北关街村

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城关镇北关街村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北关街村

地理位置

北关街,位于濮阳县老城北门外,距濮阳县政府驻地西0.8公里,城关镇政府驻地东北0.5公里。东临解放路,南与北街相连,西与红卫街、胜利居委会的西后园居民区毗邻,北临铁邱路。

村名来历

北关街历史悠久,因位于县城北门外,是出入县城必经之关口,故称北关。

民族人口

北关街现有冯、李、徐、张、吴、袁、井、苗、王、陈等十余姓氏在此定居,其中冯、李、徐三姓居多,约占全村总人口的70%,全部为汉族。全村4个村民小组,370户,1700人,耕地260亩。

历史沿革

北关街自新中国成立至1958年,隶属濮阳县城关区,先后与北街、胜利、红卫统称为胜利农庄和跃进大队;1958—1976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与北街合称北街大队管理委员会,归城关人民公社管辖;1976年与北街分开更名为北关大队管理委员会,仍归城关人民公社管辖;1981年取消城关公社建立镇政府,北关隶属城关镇人民政府,北关大队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北关街村委会至今。

经济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群众生活以农耕为主,水利、农机、电力等条件极其匮乏,粮食产量每亩不到200斤。70年代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农田水利、农用电力机械、化肥农药的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百业兴起,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群众收入倍增。历任村干部和村民们为改善村容村貌等基础条件做出了不懈努力,北关街的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70年代的普及用电、80年代的户户通自来水、90年代的使用天然气以及新世纪之后的网络时代,群众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1995年—2016年,北关街曾多次被省、市、县评为经济发展先进集体,多次被上级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等称号。

教育文化卫生

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多数适龄学生在城关人民公社的北完小读书。1983年城关镇人民政府在北关街北端建立了城关镇第三初级中学,该校在以后的20余年一度成为濮阳县城内重点中学之一,90年代又建立了北关小学,即如今的镇三中小学部。2014年,投资30余万元新建了北关卫生室,做到了一般疾病不出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组建了中老年活动中心、阅览室,配置了健身器材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古

北关街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村民们为了扩大物资交流,在村南段街道上自发成立了“北关四月十八小满会”,古会以集会形式,主要以销售夏秋农忙用具为主,集农具、牲畜、家禽、日常用品等交易于一体,吸引了大批商贾云集。80年代末,因北关距县城较近,各类市场趋于繁荣,古会逐渐消失,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物古迹

北关人口居住稠密,呈正方形布局,主街道南北走向,护城河于城门北边80米处东西方向流过,跨河有三孔青石桥,就是人们常说的“北关石桥”,石桥于20世纪80年代掩埋于路下。

古城墙高约6米阔10米余,在70-80年代因村民取土消失,现在只有城关镇政府院墙外西北还有部分残余痕迹。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北关街村

民间文艺

北关街的民间文艺有威风锣鼓、舞狮、一个人表演的张老背张婆等,每逢过年过节扎牌坊灯、打秋千、骑猴球、门口扎打鬼棒、糊灯笼等等是北关街的珍贵民俗。

古今名人

徐克政(1895—1946),18岁时随北伐军进入北平,他头脑聪颖才识过人,受上司(传说为袁世凯所部)赏识,曾在当时财政部为官。

冯新义(1918—2006),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曾为刘邓大军战士,转战于黄淮地区数年。解放后解甲归田默默无闻,从来不向任何人提起,在20世纪90年代,民政部门查询了解始末后,才开始享受老退伍军人待遇。

王子文(1919—1983),亦名王同岺,早年参加丁树本抗日队伍,任卫生员,医生。1943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敌工站,任冀鲁豫军区四分区敌工科工作员,四地委社会部外勤干事,荣立三等功两次。1949年南下,任江西省潘阳军分区卫生学校队长,同年到达贵州,参加剿匪反霸斗争。曾先后担任贵阳军分区教导大队一中队政委,卫生学校队长兼政委,卫生处医政股副股长、后勤科副科长,云南军区抗癌总队一大队副队长,贵州军区后勤部防疫组组长、检验所所长,花溪疗养院副院长。

王玉竹(1934—1994),女,王玉竹家庭1984年被全国妇联命名为“五好家庭”,20世纪80年代初曾与婆婆出席安阳地区和濮阳县召开的“五讲四美”先进会。整个家庭在她的操持下带头移风易俗,互敬互爱,满门和顺,被当地群众誉为爱老、孝老的模范。

冯立星,1954年生,曾任濮阳市开发区政府经济发展总公司副总经理。

李训合(1958—1979),1979年参军入伍,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场战斗中英勇献身,年仅21岁,现在英雄墓碑立于广西省宁明县烈士陵园。

张少华,1962年生,女,中共党员,曾任城关镇党委副书记,产业集聚区主任科员,濮阳县政协常委,1993年被市妇联评为敬老好儿女。

村中故事

城隍爷北关祭祀

20世纪70年代以前,北关街东北部有一高台,当时人称“东台”,是人们每逢鬼节气进行祭祀的地方。村西北部也有一高台,“西台”俗称官地,因当时人们生活极其贫困,医疗条件差,谁家幼儿因病夭折后便弃之于此,夜晚十分阴森。

据村中老人传说,城隍爷祭祀就在东台这个地方。濮阳的城隍爷原名李嘉祥,安徽贵池人,李嘉祥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任开州知州,他励精图治,修城固防,治水除奸,事职明敏,政绩卓著,曾率师西部平乱受封平西王。城隍爷夫人李氏乃北关人氏,故每逢清明节或重大祭祀之日,城隍爷便率众家人到北关的东台摆上祭品进行祭祀活动,场面宏大,以纪念城隍奶奶的先人,久而久之,便成了善男信女烧香祭祀的一个场所,久盛不衰。

燃料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前,北关街人口只有四百多人,村内只有极少数人有几亩地,大部分人家境贫寒,靠给人帮工为生,烧火做饭只能依靠农作物的秸秆、树叶、柴草来解决。

据村中老人说,当时有一户姓苗的人家,过年做饭时因大雪封门,柴草受潮不能点燃,光有烟儿不起火苗,饺子下锅半天也不开锅,男主人一气之下把锅内的饺子全部捣烂,叹气道:“都喝饺子粥吧”。每个北关人谈起此事都会眼中含泪,那时人们就形成了一看天气要变,赶紧往厨房内抱柴火的习惯。直到20世纪70年代,濮阳县热电厂烧锅炉剩下的煤灰,算是给北关人帮了大忙,平时除备足柴草之外,天气不好时还可以用烧煤灰替代。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去煤厂买煤来烧火做饭,儿童也有了冬季坐上“煤火台”的享受,随后煤球炉也悄然兴起,并一直使用多年。真正让北关人不会忘记的是,1999年上半年,当时以李广才为代表的北关街两委班子,多方面筹集资金,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家家户户不用承担任何费用都使用上了干净、清洁、高效的天然气,从根本上解决了做饭燃料难的问题。


厚重濮阳·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城关镇北关街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