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千年感概,皆與一人有關,其中五大原因揭示天道命數

趙匡胤的千年感概,皆與一人有關,其中五大原因揭示天道命數

五代十國時期,天下大亂,戰火紛爭,一個國家的誕生和滅亡如同走馬關燈,很快被後來者推翻,傳承不過三代。一代梟雄趙匡胤,就生於這個亂世,同時徹底終結了這個亂世紛爭。當他站在時代之巔,走過他的功臣閣,看到王樸畫像時,肅然起敬,並說了這麼一句讓人意味深長的話:“如果這人沒死,朕不能穿上這件黃袍”。

那麼,是什麼原因可以讓趙匡胤發出如此感慨?要知道:他可是率一千騎兵,入數萬敵營,奮勇廝殺,扭轉戰局的豪傑;他可是率三千精銳,徒手攀巖,以天軍姿態,攻陷十萬守城的帥才;他可是終結亂世,戰勝無數敵人,開創一代大一統王朝的帝王。

趙匡胤的千年感概,皆與一人有關,其中五大原因揭示天道命數

這裡我們先從“平邊策”說起。

自郭威開創五代十國中最後一箇中原朝代後周,就有一統天下的志願。而在當時的中原王朝周圍,割據著大大小小十來個國家。到底先向哪個國家和方向用兵,就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因為這可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搞不好就要腹背受敵,陷入多線作戰,最終含恨亡國。

等到周世宗柴即位,為了完成先皇的理想和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特意向廣大臣民出了一道考題,叫做“平邊策”。這道考題,就是要在錯綜複雜的時代迷局裡,找出一統天下的最佳答案。

然而,提交上來的答案,毫無亮點,照搬古論,全都是大講什麼“廣納善言、明修政治、內練武功”的古言論調,還有什麼是讓國家先富強起來,然後讓所有國家紛紛臣服……

這些答案,讓這位即位不久的新皇帝,哈欠連天、昏昏欲睡。要是按照這些理論執行下去,還不知道等到猴年馬月,況且,還是在這個亂世紛爭的年代。

直到周世宗在這堆“平邊策”中看到一個“先南後北”的方案論述,才來了精神。在他仔仔細細讀完這篇方案論述後,立刻就讓人把寫這篇文章的人召來,並與其深入溝通,找出了統一天下的最佳答案:第一步出兵解決南方第一強國南唐;第二步用兵拿下後蜀,奪取兩川;第三步揮師北上,攻取燕雲十六州,從而一統江山。

趙匡胤的千年感概,皆與一人有關,其中五大原因揭示天道命數

這個“平邊策”充分把後周時期的各勢力分析得透透徹徹。在南方的所有國家裡,南唐最強也最有錢,打一回頂一回。如果打個弱國小國,同樣的勞師用兵,收益太少。而且,如果南唐消滅,則更遠一帶的吳楚等弱小國家,全都會不戰而望風投降。在收復了南方之後,則可順勢入蜀道,奪蜀地,拿下“天府之國”,進而積累足夠錢糧兵馬,與大遼決戰,最終奪取燕雲十六州,一統江山。

也正是因為這個“平邊策”,王樸成了周世宗柴榮的心腹大臣,從而得到周世宗柴榮的重用,併為其傾盡心力治理國家。在周世宗出師親征期間,主持規劃開封,修訂曆法,改善漕運等舉措,大力提升國內的經濟發展,同時統籌戰爭錢糧,解決周世宗前線用兵打仗所需糧草之憂。

然而,就在南唐基本徵服,有希望看到一統江山之時,王樸猝然離世。而當時王樸剛好奉旨視察完汴口,在回朝途中和前任宰相李谷談話。這種情況,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為國家傾盡心力,最終因勞累過度而猝然死亡。

王樸的去世,對周世宗柴榮來說,如郭嘉之於曹操。下葬之日,柴榮親臨祭奠,以王鉞叩地,多次大哭,賞賜大量財物以助治喪。而對於趙匡胤來說,如果一直按照王樸“平邊策”上的戰略一直推進,後周就將統一全國,那麼,這個通曉軍事、可以窺破玄機的人,是不會給他機會“黃袍加身”,稱帝建國。所以,王樸的死,成了趙匡胤說那句話的第二個原因。

那麼,第三個原因就是,憑藉王樸“平邊策”上的避實就虛、先近後遠、先易後難等的戰略戰術,成功開拓了後周疆域,為宋朝的統一,掃除了諸多勢力阻礙,從而打下了堅實的版圖基礎。

趙匡胤的千年感概,皆與一人有關,其中五大原因揭示天道命數

試想,如果趙匡胤“黃袍加身”所面臨的周邊局勢與後周類似,會同樣面臨周世宗柴榮的困境:先打哪一個,後打哪一個;親征出師,會不會朝廷空虛,被敵國攻陷;國家如何治理,錢糧如何統籌……趙匡胤同樣會像柴榮一樣疲於征戰和應對國內方方面面的問題,最後能不能保全自己開創的國家更會是一個多變的未知數。

第四個原因則是王樸死後,周世宗柴榮偏離王樸提出的先南後北的用兵路線。北伐遼國,提前對契丹出兵,迫切希望收復燕雲十六州,將契丹外族清除到長城以北。然而,就在征伐遼國的途中,經過一個叫“病龍臺”的地方,視察六軍,結果當夜發病,不久便去跟王樸敘舊去了,年僅三十九歲。這下,擋在趙匡胤前面最大的阻礙,已經自行了結。

歷史就是這麼偶然,說不清道不明,柴榮就這麼發病去世。

還有一個讓人感嘆歷史偶然性的地方,就是當柴榮發現王樸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提拔重用時,把覺得身邊一個半斤八兩的謀士給了趙匡胤。這個則是讓趙匡胤說出那句話的第五個原因。因為,此謀士之於趙匡胤如王樸之於柴榮。

那麼,這個謀士又是何許人也?

這個謀士就是那個輔佐趙匡胤“陳橋兵變”,“半部論語治天下”,官拜宋朝開國宰相的趙普。

綜合以上五個原因,我們可以看出,王樸輔佐周世宗柴榮做好了掃平天下的準備,卻不幸去世,宋太祖趙匡胤則延續著王樸提出的策略一統天下,建立起了自己的大宋王朝,真是天道命數。也難怪趙匡胤會在千年前發出意味深長的感慨:“如果這人沒死,朕不能穿上這件黃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