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之四:討封齊王並非恃功要官,卻被劉邦誤解,埋下禍根

原標題:韓信之四:討封齊王並非恃功要官,卻被劉邦誤解,埋下禍根!公元前203年,韓信在消滅了項羽派龍且所率救齊的20萬楚軍後,也使整個齊國逐漸平定下來。

於是,他派人向漢王劉邦提出了對齊地如何進行後續管理的建議。

此事在《史記》的《高祖本紀》、《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淮陰侯列傳》裡都有記載。

但韓信的這次討封齊王並非是恃功要官,卻被劉邦誤解了。


韓信之四:討封齊王並非恃功要官,卻被劉邦誤解,埋下禍根


《高祖本紀》原文:韓信已破齊,使人言曰:“齊邊楚,權輕,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漢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乃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

這段話的意思是,韓信打垮了齊國後,派人對漢王說:“齊、楚兩國毗鄰,應暫時任命一位代理齊王(假,代理)。如果管理者權力太小,恐怕不能安定齊地。”漢王聽了很生氣,甚至想要去攻打韓信。張良勸道:“不如就此直接封韓信為齊王,讓他來完成守護齊地的任務。”漢王也別無他法,便派張良帶著印綬去齊地封立韓信為王。


韓信之四:討封齊王並非恃功要官,卻被劉邦誤解,埋下禍根


《淮陰侯列傳》原文: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


韓信之四:討封齊王並非恃功要官,卻被劉邦誤解,埋下禍根


很明顯,《淮陰侯列傳》的記述更為詳盡:

一是增述了韓信的意願。“原為假王便”,表示自己可以代理齊王,暫時替漢王管理齊地。

二是透露了劉邦的處境。“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我被圍困在此,日夜盼你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這句話說明,劉邦此時的處境和心情都很糟糕。

三是交代了張、陳勸阻方式。“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他們偷偷踩劉邦腳,耳語劉邦: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

四是說明了張、陳的建議。“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即應該趁機冊立韓信為王,並要善待他,讓他鎮守齊國。

五是警示了慢待韓信的後果。“不然,變生”,提醒劉邦,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發生變亂。

六是描繪了劉邦的應變能力。正罵著,“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大丈夫都已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王,何必還做個代理王呢?

七是徵調了韓信手下兵馬。“徵其兵擊楚”,是劉邦第二次把韓信變成了“光桿司令”。

《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對這件事的記述都比較簡略,但並無矛盾之處。


韓信之四:討封齊王並非恃功要官,卻被劉邦誤解,埋下禍根


縱觀《史記》中關於韓信討封齊王的4處記載,絲毫看不出他有依仗自己功高不二而“跑官要官”的意思。

他消滅魏豹後,直接將魏地變為漢國的河東郡。

他拿下趙國後,申請漢王封張耳為趙王,後來張耳和劉邦成為親家。

他平定齊國後,感到這裡與楚國邊界相接,覺得“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完全是為君王分憂的想法和做法。

按照韓信的睿智、才華、能力、志向,他不可能在天下未定時就將自己綁在一個諸侯王的位子上。


韓信之四:討封齊王並非恃功要官,卻被劉邦誤解,埋下禍根


韓信討封為何會惹得劉邦怒罵呢?至少有4條原因:

古今中外沒有任何一個老闆會喜歡下屬自己邀功請賞。本來該給你,甚至比這更多,但是你一旦自己張口討要,麻煩就來了,這是其一

劉邦和項羽的楚漢戰爭處於對峙階段,且已曠日持久,劉邦心情焦灼憂慮,這是其二

韓信武力伐齊,使酈食其葬身湯鍋。劉邦損失了這樣一員堪當10萬雄兵的名嘴,心有怨恨,這是其三

當時劉邦還不知道項羽派武涉勸降韓信,蒯通出主意誘導韓信獨立,所以不懂得韓信的赤誠感恩之心,誤會他了,錯怪他了,這是其四

這些疙瘩不解開,劉邦稱帝后對韓信的徙封、疑叛、降封,就都不足為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