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恋物”并不是怪癖,而是情感的缺失,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文字/萱姐


案例分析

前两天闺蜜告诉我,她的儿子每次睡觉的时候都要摸着自己的肚子睡觉。她和儿子说过很多次,这是妈妈的隐私,不能碰。儿子答应之后,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又控制不住自己。

孩子“恋物”并不是怪癖,而是情感的缺失,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听完闺蜜的叙述之后,我想起了游泳健将傅园慧。在傅园慧参加的一档综艺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身上总是挂着一根红带子,傅园慧的爸爸解释这叫"摸摸"。他说,小时候是一块小毛巾,但是长大之后就换成一根绳子了。

孩子“恋物”并不是怪癖,而是情感的缺失,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当维嘉问傅爸爸如果不摸会怎样,他说:不摸,她的手就没有地方放了。秦海璐说傅园慧都22岁了,可是傅爸爸却很无奈地说她一直都是这样。

很多人将这种离不开某种东西的行为叫做"恋物",这种现象也称为恋物情结。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恋物情结呢?

孩子“恋物”并不是怪癖,而是情感的缺失,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在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过渡性客体",对于孩子而言,过渡性客体就是孩子心中的一个爱的象征。而这个过渡性客体有可能是妈妈身上的味道,也有可能是一条毛巾、一件衣服或者是一只小熊。

过渡性客体可以给孩子带来温暖和熟悉的感觉,让孩子们觉得爸爸妈妈就在自己身边,而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让孩子产生幸福和依赖的感觉。

孩子“恋物”并不是怪癖,而是情感的缺失,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所以,从某个角度上说,这些东西其实是在帮助孩子寻找安全感, 这也反应了孩子内心安全感的缺失,所以他们需要另外一样东西来填补内心的空缺,这也是孩子为什么会有恋物情结的原因。

孩子“恋物”并不是怪癖,而是情感的缺失,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其实,恋物情结并不是一种怪癖,而是一种情感的缺失,家长要引起重视,也要正确地对待。

那么,家长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掉不恰当的"恋物情结"。

过于严重的"恋物"对于孩子而言,肯定是不好的,而且有些孩子的恋物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实是很不合理的,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改正。

  • 首先,家长可以用替代物。
孩子“恋物”并不是怪癖,而是情感的缺失,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当孩子表现出对"客体"的留恋时,家长可以用自己的手牵住孩子的手,用自己的手来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耐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接受这件事情,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安全感。

  • 其次,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陪伴。
孩子“恋物”并不是怪癖,而是情感的缺失,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对于很多孩子而言,孩子出现的很多情况都是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而恋物就是其中一种。陪伴孩子并不是指陪孩子看电视玩手机,陪伴也讲究质量。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当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时,就会将这种感情寄托在和父母有关的东西上面。

父母可以陪伴孩子看绘本或者看书,在教孩子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呵护,所以父母不管多忙都要记得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 再者,家长可以经常陪伴孩子参加一些活动。
孩子“恋物”并不是怪癖,而是情感的缺失,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如今,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上都有一些亲子之间的活动,例如学校里的亲子游戏,又或者是店面里面的亲子手工,这些都是意在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而存在的。

父母愿意花时间和孩子互动时,其实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想要帮助孩子改掉恋物的坏习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既能帮孩子忘记"过渡性客体",同时也能让孩子将爱重新转移到父母身上。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一定不能缺少,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 最后,父母一定不要心软。
孩子“恋物”并不是怪癖,而是情感的缺失,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其实,这就跟孩子小时候断奶一样,如果妈妈一次心软孩子就更难脱离现状。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这句话用在育儿方面也是很有用的,所以,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要心软,该断的就要断。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哭闹之后都会心软,孩子哭了之后就会立刻服软。

总结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行为,如果家长发现之后,一定要记得及时帮助孩子改正,否则等孩子长大定型后就很难改正了。

家长要好好地爱那个有"小怪癖"的孩子,拥抱亲吻他们,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爱和温暖。当孩子长大之后,父母的爱就会变成孩子们的勇气,让他们变得更自信和勇气,更加从容淡定地面对人生,孩子们的未来才能更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