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二胎“治”大寶的“與眾不同”?無條件積極關注才是良藥

雖然我們都很歡迎第二個生命的到來,但很多家庭生二胎卻是迫於現實的因素。現如今,養育一個孩子本就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而更多的家庭決定生二胎的原因竟然是老大某些異於常人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喜歡破壞東西,語言表達能力發展遲緩等等。而就是這一些可見的缺陷讓不少家庭做出了生二胎的決定。

我有個親戚家裡條件一般,也就是勉強度日。前幾天聽我媽媽跟我講,他們家又打算生二胎了。聽到這個消息,我非常難以理解,明明家裡已經有個娃了,條件也不算太好。

再生個娃,壓力真的不會太大嗎?可我媽媽講,他們家也是沒辦法。老大過了兩歲還不會開口說話,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是語言能力發育遲緩。到處尋醫問藥,就是沒見到什麼起色。也是實在沒辦法了,才想到這個法子。

對此,我也是無可奈何。對於這些家庭來講生二胎其實是在給自己留後路。因為大寶的與眾不同讓他們感受到了強烈的危機感,害怕自己的未來沒有人可以依靠,因此就會選擇重新孕育一個新的生命來分擔老大的責任。但這樣子的做法真的是正確的嗎?

不要用二胎“治”大寶的“與眾不同”?無條件積極關注才是良藥

本就與眾不同的老大,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愛與關懷與愛意,但家長卻出於一勞永逸的心態,選擇了對老大傷害最深的一種方式。等到新生命降生的那一刻,老大又該如何自處呢?弟弟或者妹妹的降生勢必會分走父母的關愛,那樣就會讓老大處於一個安全感缺失的狀態。退一萬步講,如果老二知道了自己的使命是原本是如此的沉重,在他的心裡是否也會心懷怨懟呢?

所以說想要治療大寶的“與眾不同”,千萬不要通過生二胎的方法來治,這對兩個孩子來講都是不公平的。那麼今天就要給大家分享一個概念:無條件積極關注,為各位深陷苦惱的家長們提供一點點的思路。

無條件積極關注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的,他認為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自己需要用積極的態度來對待每一個來訪者,並且無條件的給予關注和溫暖,用自身的情緒來帶動來訪者產生積極的變化,從而提高來訪者對自我的認可感。​

不要用二胎“治”大寶的“與眾不同”?無條件積極關注才是良藥

無條件積極關注在親子關係中的廣泛應用

如果將來訪者類比為孩子,爸爸媽媽類比為心理醫生,那麼就很容易理解。孩子需要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注和溫暖。而在孩子面前家長需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優越感,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並且通過這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來觸發孩子心態與行為的改變。若是家長總是習慣於用逃避、指責等負面的方式,這樣只會讓孩子的積極性慢慢地被消磨殆盡。

所以說,作為家長在生活中可以做出哪些改變呢?

第一、包容孩子偶爾的小失敗

由於年齡的限制,孩子的想法確實不會顯得那麼的成熟,而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又讓他會在某段時間非常熱衷於搞一些小小的破壞。但這只是他在探索期的一個本能行為,他希望通過翻找的方法來感知這個陌生的世界。

雖然這確實會令家長感到一些苦惱,但孩子的小失敗卻是可以包容的。俗話說得好,失敗乃成功之母。只有經歷過失敗,才能更珍惜成功的來臨。

不要用二胎“治”大寶的“與眾不同”?無條件積極關注才是良藥

第二、無條件地接納孩子

這裡要注意無條件的接納孩子並不等同於溺愛孩子。過度溺愛會讓孩子形成過於自我的人格,並不利於孩子以後的發展,這裡指的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是指不要在愛意的表達這件事情上加上某些附加條件。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會聽到爸爸媽媽這樣對孩子講,如果你作業做完了,爸爸媽媽還是很喜歡你的,等會就可以帶你去外面玩,那麼這種句式傳遞出來的一種信息就是爸爸媽媽之所以會愛自己,是因為自己做完了作業。如果我沒有做完作業,我也將體會不到爸爸媽媽的關心。

而這種愛就是有條件的。這種有條件的愛對於孩子來講其實是一種心理負擔,他既希望自己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認可,但又同時害怕因為了達不到爸爸媽媽定下的目標而被爸爸媽媽拋棄。

而這種孩子會因為想要繼續得到外界的認可,而漸漸形成一種討好性的人格。討好型的人格的孩子往往習慣於犧牲自己的利益來使別人獲得更加愉快的體驗。而這種做法勢必會讓自己的生活品質受到嚴重的損害。

不要用二胎“治”大寶的“與眾不同”?無條件積極關注才是良藥

第三、尊重孩子

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享有被尊重的權利,那麼作為家長也需要尊重孩子的內心想法,雖然孩子的想法確實是有些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但那正是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表達,家長不應該強硬的去否定。

德國作家席勒曾經說過:不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

同樣道理,尊重也是相互的,只有當父母尊重孩子,孩子也能夠尊重父母,那麼對於父母提出的意見,孩子也會更願意去接受。

第四、給予孩子一定的決定權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無條件積極關注,重點在於無條件與積極這兩個關鍵詞。那麼為了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家長可以從日常小事入手來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當孩子有信心和能力來決定某件事情,並且能夠得到積極的反饋時,那麼孩子的內心也就能夠受到鼓舞,促使自己繼續努力。

有些孩子非常懶惰,並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去處理這個事情,而是因為他在一種固定的家庭氛圍當中已經養成只聽從父母的指令去做的習慣。

而當父母的指令出現失誤時,他也會將不滿的情緒投射到父母身上,這會讓親子關係處於一個非常不利的狀態。但如果這件事情是孩子自己做出選擇的,那麼孩子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責任感。

就算這件事情做錯了,那也是自己選擇的,為了將失敗率降到最低,孩子自然會努力的想要去把這件事情做好。

不要用二胎“治”大寶的“與眾不同”?無條件積極關注才是良藥

沒有人喜歡被束縛,那麼作為家長也需要給孩子有限度的自由,並不能放縱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舉個例子來講。

比如說孩子認認真真的完成了一天的學習任務,那麼家長就要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做到勞逸結合。這樣也能讓孩子的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以說,如果家長髮現自家孩子有些“與眾不同”,不妨試試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個“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概念,或許就能夠將問題給慢慢化解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