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日记》非遗印象,文化传承,圣地平泉

2019年4月12日,星期五,晴。

河北古城平泉,我的家乡,位于冀辽蒙三省交界,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众所周知的“老马识途”、“望梅止渴”等典故都出自平泉,素有“通衢辽蒙、燕赵门楣”之称。自二零零八年以来,“辽河源头,契丹发祥,中国菌乡,华夏炭都”这四张城市名片,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彰显了平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余生日记》非遗印象,文化传承,圣地平泉

饮食作为文化的一种,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平泉还有第一张特殊的“城市名片”,就是具有非遗标签的宫廷御菜“改刀肉”。

《余生日记》非遗印象,文化传承,圣地平泉

改刀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肴,属于东北菜。此菜用料寻常,重在刀功,肉丝与笋丝混然一色,入口酥软,味道鲜美,无余汁,幽香四溢,可冬存百日,夏贮一旬。此菜回锅胜于初做,制作精细,风味独特,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将肥瘦相间的猪肉、竹笋切成细丝,放入油锅中翻炒,待肉丝炒干后,放入葱、姜等调味品,加入高汤用淀粉勾芡收汁,装盘即可食用。

《余生日记》非遗印象,文化传承,圣地平泉

改刀肉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已被批准列入非遗。既然是宫廷御菜,那么此菜肯定与皇帝有典故了:话说道光年间,御膳房的御厨刘德才师傅,得了道光帝的旨意,想换换口味。刘师傅经过几番的试炒试尝,总结经验、教训,终于掌握了刀口、肥瘦肉搭配和火候的规律,做成了这道菜。入口绵软,口感筋道,其味鲜美。经道光皇帝上眼一瞧,上嘴一尝。那肉切的刀口讲究,火候得当,论色,是清秀悦目;论香。清香扑鼻;论味,是鲜美无比。这道菜吃的道光帝是相当的满意,并定为清宫的御膳,赐名“改刀肉”。后来,刘师傅告老还乡回到平泉后,收了五位徒弟并将制作改刀肉的手艺流传到民间。

《余生日记》非遗印象,文化传承,圣地平泉

改刀肉是清道光年间宫廷御膳品种,经九代相传,已有 l80余年的历史,工艺传承人们一直秉承前辈的匠人精神,精湛技艺,潜心钻研,致力将这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

《余生日记》非遗印象,文化传承,圣地平泉

在平泉除了改刀肉以外,还有燕山大板、凌河大鼓、八沟石雕、山庄老酒酿造技艺、八珍御酒酿造技艺、御膳糖饼制作技艺、平泉羊汤、一百家子拨御面和春发斋“大救驾”等被列为省级及以上非遗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承载着人们的智慧结晶和辛勤劳动。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