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媽媽《你是孩子的光》:跟焦慮的媽媽和無措的孩子說再見吧

媽媽:是一種親屬關係的稱謂,是子女對雙親中女性一方的稱呼。這是百度詞條的答案。

可是,冷冰冰的一句話怎麼可以概括媽媽的偉大和心酸。

我身邊認識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媽媽”,她們的壓力並不遜於職場。嬰兒時期,擔心孩子營養跟不上;幼兒時,擔心孩子不合群;上小學又害怕成績不好。每天不止要使出十八般武藝來對付家裡的小神獸,還要面對外界的各種議論。孩子調皮了,人家說媽媽沒教得好;膽子小了,說媽媽太強勢管得太多;脾氣不好,說都是跟家長學的;成績不好,說媽媽陪伴不夠……

我曾經也是這樣一個焦慮的媽媽,在月子期間因為母乳不足,差點抑鬱;上幼兒園久久不能適應,懷疑自己是否太溺愛;現在上小學了,學習習慣總是很差,又到處研究如何培養好習慣。也總是在感嘆,做好媽媽太難了!

清華媽媽《你是孩子的光》:跟焦慮的媽媽和無措的孩子說再見吧


前陣子,看到了另一個全職媽媽寫的一本書——《你是孩子的光》(智慧媽媽成長法則),驚歎於原來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張小桃老師,做了媽媽之後,一樣會有焦慮和不知所措的時候。她也會頭髮凌亂、一臉憔悴,並且自嘲原來看過那麼多心理書籍,在負面情緒來襲的時候,一樣會身心疲憊,毫無招架之力,就像一頭隨時可能被激怒的母獅子。

清華媽媽《你是孩子的光》:跟焦慮的媽媽和無措的孩子說再見吧


“媽媽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稱呼之一”,可是一團糟的生活好像跟美好沒什麼聯繫,這大概也是小桃老師寫這本書的原因,她想要讓所有的媽媽勇於追求自我、成就自我,先愛自己、再愛孩子,成為孩子生命中的一束陽光,而不是困在“別人眼中”的媽媽。

清華媽媽《你是孩子的光》:跟焦慮的媽媽和無措的孩子說再見吧


不用跟任何人比,你就是如此獨一無二

全職媽媽生活中最大的壓力來自於“別人的看法”。媽媽們都想做到完美,想要照顧好家庭;要照顧好孩子;要溫和、有智慧;要有耐心,熟悉各套育兒理論,力爭做到大家眼中完美媽媽的樣子。

我有一個朋友,她生孩子前是一個急性子,一點火就著的那種。可生完孩子後,跟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得溫柔又有耐心。她說,她想做孩子的榜樣,不能讓孩子覺得她是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

清華媽媽《你是孩子的光》:跟焦慮的媽媽和無措的孩子說再見吧


每天都看到她在朋友圈分享育兒趣事和小心得,可時間長了便是接踵而來的焦慮。她說,她變得不純粹了,也覺得很累。原來,她為了符合朋友圈裡“完美媽媽”的人設,每天堅持做美食、耐心教育孩子、學習各種育兒知識。但現在她已經分不清到底是因為維持人設這樣做,還是自己真的願意這樣做。她迷失在了朋友圈的人設裡,不知不覺弄丟了自己最開始簡單的快樂。

叔本華說,別人眼中的你並不能決定你的幸福程度,你的幸福取決於你自身的感知。

這一點我很佩服伊能靜,大家都知道她的童年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因為她很聰明又好學,愛思考、文采好,這一點從她一篇篇有獨立見解的長微博就可以看出來。

她和庾澄慶在一起23年,可結果不隨人願。然後和小自己10歲的秦昊結婚,又帶著女兒小米粒上綜藝節目,被網友群嘲又老又作。其實網友吐槽她的點遠不止如此,還有更不堪入目的詞語。但她毫不在意,永遠只做自己想做的,在網上說自己想說的。

她說,“不要過別人給你貼上的一生”、“強大的女性應該團結在一起,讓多數人知道什麼時候我們都能活得很精彩,真正活出自己的女人,靈魂絕不會被他人綁架”。

清華媽媽《你是孩子的光》:跟焦慮的媽媽和無措的孩子說再見吧


小桃老師也在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具體的方法,來檢測自己是否別人的想法綁架了。

1、別人的標準,是不是在同一個維度跟我做比較。如,拿西瓜的大小和葡萄的價格做對比,就很難得出合理的判斷。

2、比較是不是隻能有一個維度。如,喬丹打籃球很厲害退役後打棒球卻不行,但人們並不會因此說他是失敗的,他依然是飛人喬丹。

那位為了孩子而變得溫柔有耐心的媽媽,目的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給孩子做榜樣。如果,這種“完美媽媽”人設壓得喘不過氣來,那就違背了初衷,別人再多的讚美,也無法給她內心帶來滿足。

我們做自己就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享受當下的生活節奏。

清華媽媽《你是孩子的光》:跟焦慮的媽媽和無措的孩子說再見吧


自信的媽媽從不要求孩子聽話

媽媽的還一大挑戰就是,讓孩子聽話。對於“怎麼說,孩子才會聽”這件事,每位媽媽都能總結出好多心得。

小勳現在就是屬於”六歲狗都嫌“的年紀。有一段時間我感覺對他已經毫無辦法,他軟硬不吃,好好跟他說,他聽過就忘,吼兩句,他眼淚巴巴地看著你說“你不愛我了”。我反思了一下,其實還是引導的方法不對。

清華媽媽《你是孩子的光》:跟焦慮的媽媽和無措的孩子說再見吧


小桃老師在書中給了三個“一點原則”,我們來了解,並且實踐一下。

一、多一點開放式問題,少一點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只有“是”和“否”兩種答案的問題,但大多數封閉問題只有一個答案,本質上並不是提問,而是對答案的強調。

比如,家長最喜歡講的一句話,“你說媽媽說得對不對,你剛剛那樣是不是對嗎?下次還做不做了?”家長這樣問,其實已經知道孩子的回答了,孩子也沒得選。

而開放式問題沒有唯一的答案,因為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過程。

比如,“你知道你剛剛的行為會有什麼後果嗎?”、“你能想一個媽媽催你寫作業時不發火,你又能認真寫作業的辦法嗎?”。

開放式的問題只要孩子邏輯合理,那麼答案就是合理的。

二、多一點信任,少一點評價

父母下意識的評價孩子,就是育兒書裡說得最多的“貼標籤”,我們都知道隨意貼標籤的行為是不對的,會打擊孩子的信心,也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認為“既然你這樣說,那我就這樣做”。

孩子不想聽大道理時,不妨換一個方法,不評價孩子的行為,而是採用先接受孩子的邏輯,再順勢引導的方式。如,我知道你是想把這個玩具拼好再吃飯,可是你覺得菜冷了好吃嗎?還有營養嗎?

迫不及待地評價,往往是源於對孩子的不信任,源於父母內心深處自認為比孩子更聰明、更高級的優越感。

但是,優越感是最不應該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的東西,是破壞親子之間信任感的最大殺手。

清華媽媽《你是孩子的光》:跟焦慮的媽媽和無措的孩子說再見吧


三、多一點空間,少一點控制

其實,父母在最開始都是有耐心的,可是時間久了,就會覺得“你怎麼老是這樣,一次兩次三次……”,慢慢就會選擇簡單粗暴的方式,干涉孩子的行為。

比如,有一次小勳在手工視頻裡,看到主持人教小朋友做“超級馬里奧”的小遊戲機。他看完非要立刻、馬上就實踐。可當時時間已經很晚,也已經坐在床上準備睡覺了,再做手工的話,還要穿衣服、準備材料,裁裁剪剪,我覺得是一個大工程,於是反對了他的提議。他哭哭鬧鬧,我吼了幾句,他說“哼,你不幫我做,我自己想辦法做”,我聽了說“那好吧,我睡覺了,不管你了”。

我以為他說著玩玩,沒想到真的自己起來穿衣服,準備紙板、剪刀、膠槍,一個人在客廳搗鼓了快一個小時,然後得意地拿給我看。說實話,我看到的那一刻真的很感慨,原來他這麼厲害,原來多給他一點空間,就真的創造力驚人。

把判斷對錯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與被指出錯誤的挫敗感相比,孩子自己找到答案的成就感,更難激發他們主動思考好調整行為的熱情,孩子對正確行為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都說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那麼不活在別人的評價裡,勇於做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清華媽媽《你是孩子的光》:跟焦慮的媽媽和無措的孩子說再見吧


張小桃老師的書《你是孩子的光》(智慧媽媽成長法冊)不是簡單的雞湯,紙上談兵地教你怎麼做一個自信、快樂的媽媽,而是通過一系列事例和方法讓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育兒方式,是一本給媽媽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實用指南,也希望能給媽媽勇氣和力量,活出想要的美好,照亮孩子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