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終於贏了格力,時代正在驗證著什麼?

小米終於贏了格力,時代正在驗證著什麼?


風口之後,是對實力的檢驗。

——題記


時代的發展,每一次人類的躍遷,都是在“拐大彎”,這樣的拐彎對於敏感者而言,他們能夠契合趨勢而創新和顛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之內可以勇立潮頭,成為弄潮兒。


但是,對於遲鈍者來說,現實就會表現出殘酷的一面。即使意識到時代正在更迭,但是苦於無法尋覓正確的方向,甚至在於即使判斷出方向,卻做不到自我痛苦的革命和蛻變,也許在數年之後,曾經的領袖也會被拋棄下狂奔的時代列車。


江山代有人才處,各領風騷數百年,人與組織,都會遵守這一樸素的規律。


1、小米險勝


2013年12月,董明珠跟雷軍的賭約是這樣的:


當時,雷軍提出五年之內如果小米的營業額擊敗格力,董明珠就要輸給雷軍1塊錢,而董明珠不甘示弱地當場反擊稱“不可能”,且回應道:“1塊錢不要再提,要賭就賭10個億。”


雷軍表示:“你是中國製造,我們是中國創造,所以10億人民幣,我們贏定了”。


小米終於贏了格力,時代正在驗證著什麼?


當時這個賭約引起很大的討論,吃瓜群眾有很多人開玩笑說,要向派出所舉報,這裡有兩人在豪賭。


今天來看這場對局,當時的場景栩栩如生,恰恰反映了鐵娘子董小姐和互聯網老炮雷布斯兩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徵。他們彼時的表現,驗證出兩人的行事風格,甚至包括經營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差異。


賭約是雷軍發起的,本意帶有戲謔的成分,這符合互聯網人的風格,輕鬆活潑,所以雷軍說賭資一塊錢。


而鐵娘子是強硬做派的工業時代風格,執行力超強,直接翻了10億倍,弄得互聯網小弟有點招架不住。


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不僅僅是董明珠與雷軍的賭約,也是新與舊在接下來一個時代當中的交鋒與融合。


2018年,小米營收1749億元,格力電器全年營收為2000.24億元,兩者差距251億元。第一輪賭局以雷軍失敗收場。


之後,在2019年8月的一次演講中,董明珠又談到了和雷軍的“10億賭約”,並霸氣的表示“10億元不要了”,並且想要和雷軍繼續對賭,董明珠表示“我希望未來的5年,還跟雷軍賭”。


近日,格力電器發佈了2019年度業績,實現營收2005億元,同比增長0.24%;歸母淨利潤246.72億元,同比下降5.84%。


在格力之前,小米集團公佈了2019年全年業績。報告顯示,小米2019年營收首次突破2000億元,達到了2058億元,同比增長17.7%;經調整後淨利潤115億元,同比增長34.8%。


小米首次在全年營收上超過格力。


2、小米向左,格力向右


3月份,小米10發佈會,本來定在2月13號,但是疫情原因,雷軍最終決定採用“線上直播”方式召開。


偌大會場,只有雷軍一個人,戴著個大口罩,雖然臺下沒有觀眾,但是在線上,小米10的發佈會僅在B站,人氣就高達1566萬。


第二天,小米狂賣3個億,成就了單日單品銷量、銷售額雙料冠軍。


雷軍的在直播中說,生活可以被疫情影響,但我們不能被疫情打敗。


董明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直播帶貨”,她表示格力依舊堅持線下銷售,不願讓銷售人員失業,並且要把線下店變成體驗店,但是並不排除做線上服務。


小米成立於2010年,十年的成長,讓它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科技企業之一,同時,也是全球最年強的500強企業,成立至今,營收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12%。


小米終於贏了格力,時代正在驗證著什麼?


對於格力來說,需要面臨空調市場需求疲軟造成的壓力。


特別在疫情期間,格力電器營收大幅下滑,今年第一季度營收相比同期減少200億元。依據業績預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格力營收預計為207億元到229億元,上年同期營收規模為410億元,同比下降44%到49.5%。


來自IDC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2.3%,而小米全年出貨量同比增長5.5%至1.256億臺,全球排名第四,僅次於三星、華為和蘋果。小米披露數據顯示,智能手機全年營收規模高達1221億元。


3、小米佈局生態,格力遭遇流產


2016年,小米進入成立以來的低谷期。當年,小米出貨量大約為4150萬部,比2015年的6400萬部暴跌36%,從國內市場排名第一跌落到第五,低於華為、蘋果、OPPO、VIVO。那一年,有人說,小米的飢餓營銷不靈了,為發燒而生的品牌理念已經失去了新鮮感,失去了對潛在人群的呼喚力和共鳴感。


在2017年,小米內部重大調整,雷軍痛定思痛,小米迅速走出低谷,實現同比增長超過60%,當年實現營收超過1146億。


今天的小米,依然具有很強的增長能力,在若干年前佈下的大局,小米正在開始發揮明顯的協同效能。


2018年7月9日,小米在香港上市。當時,雷軍一再強調,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但是在大眾的認知裡,小米就是一個做手機,無非只是通過線上銷售,互聯網的基因從何而來?


小米終於贏了格力,時代正在驗證著什麼?


雷軍費盡口舌,解釋小米模式:小米業務被稱為“鐵人三項”,分別是互聯網、硬件、新零售三大方面。


硬件是小米的主營業務,包括手機,路由器、智能家居產品等等。互聯網和新零售在當時是讓人看不懂的模塊。直到今天,大家才慢慢摸透了雷軍的佈局,數字化產品的關聯,數字智能化產品的創新,可以認為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而小米有品、小米之家等等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零售模式,可以認為小米也是一家新零售公司。


不得不歎服雷軍的佈局,是超前的。


根據小米官方的通報,在2017年的時候,小米生態鏈銷售額就已經達到200億人民幣,生態鏈旗下的公司達到99家,小米生態鏈旗下的產品,已經覆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據IDC數據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小米手環全球出貨量與市場佔有率第一,同比增長42.2%。小米手環是華米科技的產品,華米科技還有體重秤、體脂稱。米家的掃地機器人;專注於插座、插線板的青米公司;專注於廚電領域的雲米公司;小米充電寶屬於紫米公司;智米公司的空氣淨化器、負責智能家居基礎配件的綠米公司,等等等等。


小米生態成了一個群米大會。


如此龐雜的產品體系,小米做對了一件事。


它只用一根線,把這些無論是新產品(比如手環、掃地機器人、智能音響等)還是老產品(比如插線板、電飯煲、充電寶等)串聯了起來,那就是所有產品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價值訴求點: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時尚產品,所以小米的產品廣受年輕人的歡迎。


這樣的產品定位也正是小米手機一直以來有意或無意打造的。通過小米手機的品牌背書,賦能其他關聯產品。


可以預見的是,在這樣的生態佈局之下,小米體系未來的增長潛力依然會十分可怕。即使其中有的產品可能會被市場淘汰,但是,大部分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品牌認知的產品,會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小米有可能會成為中國國內最強大的智能硬件製造商。


再來對照一下格力這些年的熱點在哪裡?


小米終於贏了格力,時代正在驗證著什麼?


2016年8月,格力花了近30億收購了珠海銀隆,圓了自己的造車夢。造出了一輛類似於豐田埃爾法的艾菲MPV車型,是一款純電動車。據說售價高達43萬。


但是隨著新能源車的產能過剩和補貼退坡,這輛國產的“純電動埃爾法”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2018年7月份珠海銀隆公司被查封,格力的造車夢也就此破滅。


2017年6月,格力上線新一代格力手機,款名為“色界”的手機上架于格力商城,定價3200元。


3月29日,董明珠接受採訪時稱,投10億跨界進軍高端醫療裝備設備領域。“我從來不認為打了水漂,研發團隊在逐步形成,要有一個培育過程。”


也就是說,這些年來,其實格力已經意識到了侷限,苦苦尋求突圍之道,但總是讓外人看起來像是個笑話,而實際上也是更行如隔山,事倍功半,萬分吃力。


4、從工業文明到數字文明,格力向何處去?

工業文明的本質,在於大批量生產。


從汽車到家電,工業產品追求更加的精確,可靠,不斷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質量。所以在工業化時代,經營管理要務是“增本增效”,誕生了在傑克韋爾奇時代的“6西格瑪管理”,也誕生了所謂的“豐田精益管理”。


但是,當工業文明向數字文明轉型,原來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需求。數字文明的本質在於創新,在於不斷的迭代,在於將數字化所帶來的機器智能,賦能於生產和服務,在實現信息對稱,降低買賣雙方交易成本的同時,開創更加新穎的商業模式。


傳統的工業時代的生產領袖們,他們如何擁抱數字文明,如何實現轉型?


其實早在多年前,國內國外對製造業如何革新,已經給出了方向。


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人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所謂工業4.0,是指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也就是智能化。


小米終於贏了格力,時代正在驗證著什麼?


2015 年,中國出臺《中國製造2025》,其中有內容指出,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並實現產業化。


無論德國的工業4.0還是《中國製造2025》,都共同指向一個課題,就是數字時代與工業時代的融合,數字智能技術對工業生產的附能。


隨著5G的到來,物聯網將會得到極大的發展,萬物互聯成為可能。即使是一個空調,它也可能圍繞數字智能化發生巨大的革命,讓空調變得更加聰明,更加懂每一個用戶的細微需求。


對格力而言,立足空調製造為基礎,擁抱智能化革命,抓住5G、IoT 設備、雲計算迅速發展所帶來的推動工業互聯網超融合的機會,實現工控系統、通信系統和信息化系統的智能化融合,實現設備自動化、搬送自動化和排產自動化,進而實現柔性製造,這一切,也許是格力在當下這個時代唯一正確而且迫切所需要做的。


5、結束語:小米的隱憂


小米依然增長很快,但是小米依然存在隱憂。


第一點,作為小米的主流產品,手機的品牌影響力在國內市場日益衰弱。這也是當初小米手機定位成“青春機型”所帶來的後遺症。


小米品牌影響力不及華為,身後還有OPP和VOVL的圍追堵截。對於手機來來,小米除非有巨大的顛覆性創新,否則無法超越華為。在國產手機的品牌認知梯隊當中,小米始終只能屈居第二。


第二點,對小米龐大的生態圈來說,傳統型產品並無明顯的競爭優勢,除了小米手環、音響、掃地機器人、空氣淨化器等產品尚有智能化標籤之外,如何保證整個生態圈所有產品的強大競爭力,是一個問題。


而且整個小米體系的產品並沒有明顯自主研發,獨家擁有的爆款級顛覆產品,所有產品體系都面臨貼身肉搏式的競爭。


第三點,在新零售領域,小米商城無所不包的產品體系(甚至包括化妝品、家居用品、服飾等等),也會讓小米失去“聚焦性”。


對照當下的格力和小米,這兩家企業恰恰互為長短,格力太聚焦,只有空調;而小米太多元,從電子產品到家居生活無所不有。


時代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拐大彎的過程也許已經過半,無論格力還是小米,作為中國製造、智造的代表性企業,都既需要嫁接傳統,還需要面向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