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泊車雖有“槽點”,技術應用前景可期

儘管不同國家的汽車用戶在自動駕駛功能的喜好上有所差別,但比較類似的一點是大家都不愛停車,尤其對於新手司機來說,停車更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好在,自動泊車技術來了。

自動泊車,一種可以將停車駕駛難度降低到幾乎為零的技術,主要是通過遍佈車輛周圍的傳感器測量自身與停車位之間的距離和角度,還包括與該場景中其他障礙物之間的相對位置,然後通過車載電腦計算出操作流程,配合車速調整方向盤的轉動,讓汽車自動泊車入位。


調查報告|自動泊車雖有“槽點”,技術應用前景可期


圖片來源:milescontinental.co

在應用初期,由於相關技術的不甚成熟,大眾對自動泊車的態度半褒半貶——一派追捧,視自動泊車為福音,一派嗤之以鼻,認為自動泊車十分雞肋。如今經過幾年的發展,自動泊車技術較前兩年有了明顯的提升,大眾的態度是否隨之發生了轉變?現階段自動泊車還有哪些問題亟待改進?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實際應用中仍有“槽點”

有過駕車經驗的人都知道,日常停車過程中,駕駛員通常要看三個鏡子,分別是左後視鏡、右後視鏡以及中後視鏡,同時還要不斷透過車窗來觀察周邊環境,直至停車入位。對於經驗老到的駕駛員來說,這一過程快則一分鐘就可以搞定,不過也有一些技術不是很熟練的司機,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都停不進去,甚至還會出現剮蹭。

自動泊車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場景下的用車體驗。相較於傳統泊車方式,自動泊車由於將環境感知、決策和控制都交由系統來執行,最大限度將駕駛員從該場景中解放出來,於一些“入門級”駕駛員,或者在停車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大大提升停車的便捷性和成功率,切實解決很多用戶的泊車痛點。這是自動泊車系統的設計初衷,亦是這項技術想到實現的目標之一。

然而在實際用車場景中,該系統卻頻遭用戶吐槽。據蓋世汽車近日發起的一項關於自動泊車的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1970例有效樣本數據中,僅有1%的參與者表示其在使用自動泊車系統時沒有遇到問題,76%的參與者表示其在使用自動泊車系統過程中出現過失誤,比如車輛不能快速識別多種類型車位,泊車入位時間過長等。


調查報告|自動泊車雖有“槽點”,技術應用前景可期


進一步分析,這主要是因為自動泊車系統對車位的大小和形狀有一定的要求,停車位尺寸過小或者太大,沒有參照物,都會使車輛無法識別停車位。另外,大部分車輛的自動泊車系統都是通過超聲波傳感器來探測停車位的,如果車輛離停車位距離太遠,就會出現車輛檢索不到車位的情況。

以至於不少車主在用自動泊車系統時,嘗試多次並失敗後,最終放棄使用該系統,自己動手將車倒入車位。一位特斯拉車主就向筆者抱怨稱,其曾經想要嘗試使用自動泊車這項功能,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卻頻頻出現卡頓、檢索不到車位的情況,之後就再也沒使用過這項功能。

當然還有一點也十分重要,目前市場上的自動泊車更多屬於L2級別,使用時駕駛員依舊要在車輛附近待著,並不能完全從這一場景中解放出來,導致這項技術距離用戶的心理預期還有一定的差距。

由此可見,目前自動泊車系統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很多情況下,該系統確實可以為人們節省時間,帶來便利。但當遇到一些比較複雜的場景,比如斜車位、車位過窄或車位周圍沒有可供定位的參考物,這一系統則可能因為無法識別車位而失效,導致用戶體驗大打折扣。“歸根結底自動泊車系統好壞還是取決於各家車企的技術,比如小鵬汽車、寶馬等的自動泊車系統還是廣受好評的。”某業內人士對筆者表示。

用戶需求驅動後續發展

儘管現階段自動泊車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存在諸多槽點,但這絲毫不妨礙車企對這項技術的追捧。目前來看,自動泊車系統在國內市場的應用已經從高檔轎車擴展到了中低檔轎車,如上汽通用、福特、東南汽車、小鵬汽車、吉利汽車等,都開始在旗下部分新車上搭載自動泊車系統。

在此過程中,自動泊車的裝配率也在逐年攀升。據佐思產研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乘用車市場自動泊車的裝配率已經從2013年的1.34%上升到了2019年的7.7%,提升明顯。


調查報告|自動泊車雖有“槽點”,技術應用前景可期


未來隨著自動泊車相關技術的日趨成熟,成本逐漸下探,以及用戶接受程度的不斷提升,其市場空間還將進一步打開。據此次調查,72%的參與者就表示雖然其沒有使用過自動泊車系統,但有機會的話很願意嘗試。40%的參與者表示有購車計劃時,願意購買配備自動泊車系統的車型,其市場潛力可見一斑。


調查報告|自動泊車雖有“槽點”,技術應用前景可期


相關機構的調研也證明了這一點。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曾做過一項分析,指出到 2020 年自動泊車系統在狹義乘用車市場的新車裝配率將達到20%。另外佐思產研也指出,自動泊車裝配率在多年緩慢爬坡後,將從2020年起實現快速增長,預計在2023年將超過20%。

更何況自動駕駛要想真正商業化落地,自動泊車一直被認為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相較於自動駕駛,自動泊車使用場景相對較簡單,技術難度相對較小,但卻能解決用戶實際的用車痛點,從這個方向來看,無疑將進一步擴大自動泊車的市場空間。

正是看到這一點,近兩年該領域湧現了大批玩家,如博世、大陸集團、百度、德賽西威、縱目科技等,在一眾玩家的齊力推動下,自動泊車正朝著更加智能化,即完全自主泊車方向發展。與自動泊車相比,自主泊車在前者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定距離範圍內的無人駕駛功能,比如在大型商場,用戶只需在停車場的出入口或者距離電梯最近的地方下車,車輛便可以自動泊車入位,進一步提升用戶停車的便捷性。

當然要實現這一點,對於技術的要求也更高。目前來看,有兩種實現方式:第一種,進一步提升車輛本身的環境感知和算力,讓車輛足夠智能,得以應付停車場內的人車混流場景,自行決定規避路線以及路人安全,實現自主泊車;另一種則是通過與場端結合,即車端裝載傳感器,場端進行協助工作,例如博世AVP。特別是當停車場信號比較弱的時候,如果停車場與車輛能夠實現信息交互,將大大簡化停車難度。

不過,上面兩種方式雖然是目前智能泊車比較主流的方案,它們各自面臨的挑戰亦不容忽視。例如以車端為主導核心,會增加主機廠生產單車的成本,以場端為中心則面臨著現階段協議不統一、標準不統一、場端改造費用高等問題。由此來看,廣大用戶們在泊車時想要做“甩手司機”,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