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從文化、管理、戰略角度分析秦帝國一統天下的原因

天下紛擾,何得康寧?

秦有銳士,誰與爭雄!

《大秦帝國》是由學者孫皓暉教授歷經16年時間創作而成,累計創作504萬字,在2009年3月中國小說學會評選的“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中居長篇小說組第二名。

在書籍中,作者孫皓暉將一種強勢的文化屬性注入本書之中,詳細地描述了貧窮落後的秦國是如何成為一統天下的超強帝國。在大爭之世中,秦國以一種鐵血文明傲立於戰國群雄之首,經六代帝王艱苦卓絕的奮鬥,最終建立由秦始皇嬴政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

孫皓暉在創作的過程中,始終認為秦朝才是中華文明源頭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時期,在他筆下的秦國充滿著中國中國原生文明時代的英雄風骨與本色靈魂。十六年來,遍閱各種先秦的文化典籍,保持始終淡泊的心態,只為完成為中華文明溯源的心願。

今天,我將從

文化激勵、人才管理、戰略的角度解讀這部書籍的獨特性。在文章的最後部分,我會結合自身對於書籍的認知,談談作者在書籍中隱藏的“強勢文化屬性”。

赳赳老秦,復我河山。

血不流乾,死不休戰。

《大秦帝國》:從文化、管理、戰略角度分析秦帝國一統天下的原因

01:文化激勵:激發個體為國奮鬥的動力,樹立遠大的政治理想

《大秦帝國》是一部蕩氣迴腸的英雄史詩。作者筆下的秦孝公為求良計振興秦國,夙夜憂嘆;商鞅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秦人更是以一種“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氣魄為國效力。秦國是以何種文化凝聚國人和士人之心成其霸業,從而在列強環伺的危險境地一躍而崛起於戰國之首?

  • 崇尚陽謀,強我國力的信仰

秦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始終堅信:“謀國有大道,根基在功業。”正是秦國以正道立國,追求國富民強之大道,分給百姓土地,改善百姓的生活,提高農民耕作的積極性。在社會治理上修明法治,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不分王公貴族,一律有法依法,無法依例,營造健康向上的法制化社會環境。

列國爭雄,國力為本。崇尚陽謀的國家文化,明確國家的發展方向,形成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每一個人都能夠嚴守本分,如士兵以軍功掙爵位,百姓以耕作為本,官吏遵守法制,每一位大秦子民都在為實現國家興盛的目標而奮鬥。

  • 以一統天下為己任的使命

老子云:秦之國運,與周分合;周秦同源,合起西陲;秦救周,始為諸侯;秦周分離,離五百年,大和於秦,和十七年,霸王出!

秦國曆代君王嚴守這一密令,為秦國東出爭雄而時刻準備,為秦國能夠一統華夏文明而不懈奮鬥。老秦人的部落,起於西部邊陲之地,從大禹治水到秦滅亡的過程中,所受磨難數不勝數。然而,老秦人始終包含著一種雄赳赳、氣昂昂的精神狀態,他們那不怕死的精神早已熔鑄到血液之中。

《無衣》有言:豈曰無衣,與子同胞,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彷彿老秦人的骨子裡充滿著一種視死如歸,為國奮鬥的苦難精神,他們以實現華夏統一為使命,為秦人身份而自豪。

《大秦帝國》:從文化、管理、戰略角度分析秦帝國一統天下的原因

02:人才管理:不拘一格吸引列國人才,推動國家的科學化管理

在秦國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君臣合璧的威力顯而易見,如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張儀、昭王得范雎、始皇帝得李斯,這些臣子無一不是有功於江山社稷的大才人物。秦國為實現一統華夏的宏偉目標,是如何對人才進行管理呢?

  • 量才而用,不吝獎賞的大氣

在秦孝公的《求賢令》中,明確提出列國士子若有強秦之計謀,則給予高官厚祿,共享秦國。這是何等的氣度,何等的胸襟。孝公採用商鞅改革的措施,大極增強國力,奪回河西之地,洗刷百年恥辱,賜予商鞅商於十五邑土地,職任左庶長,號為“商君”;

惠文王採納

張儀提出的“連橫之策”,破六國合縱戰略,吞巴蜀,取上郡和漢中的土地,大大拓展了秦國疆域,被授予相國職位,受封為武信君;昭王在范雎的幫助的下,對內打擊外戚勢力,強大贏室宗族,對外運籌帷幄,贏得長平之戰,授予丞相職位,封為應候

  • 粉身碎骨,永不相負的信任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在君臣之間的相處中,能否保持彼此信任是改革的核心。在商鞅變法之際,孝公嬴渠梁始終堅定地站在他的背後,保持君臣同心。分擔改革壓力,破除改革阻力,給予商鞅極大的權力去推行這一系列改革措施。

張儀魏皮秦骨,身為秦國的宰相,入秦二十多年來,提出遠交近攻之戰略,時刻將秦國利益放在首位。他輔佐惠文王,同六國進行外交上的鬥智鬥勇,不曾出賣秦國一分土地。惠文王十分認可張儀的外交能力,並對張儀對秦國的

忠誠信任不疑。

《大秦帝國》:從文化、管理、戰略角度分析秦帝國一統天下的原因

03:戰略正確:明確秦國的重點發展方向,推動秦國國力的迅速發展

在戰國爭霸的過程中,制定好的國家戰略是重中之重。其戰略必須能夠結合國家發展實際,實施過程中與國有益。那秦國在實現崛起的過程中,實現從弱小走向強大分別採用了何種戰略?

  • 耕戰為本,重農抑商的國家戰略

在戰國時代,人口、土地和士兵數量被視為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商鞅變法的內容中,首先便是以耕戰為本,實行土地私有制並且可以自由買賣,極大地提高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

同時,在部隊之中推行二十級軍功爵制,剝奪貴族世襲軍功的特權,使士兵人人都有建功封爵的機會,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

  • 連橫破合縱、遠交近攻的外交戰略

採用張儀“連橫之策”,以秦國軍隊為根基,逐步形成以秦為首的統一陣營,擴大秦國的勢力範圍,從而迫使其他諸侯能夠親秦事秦,擴大秦國的戰略優勢;

採用範睢“遠交近攻”政策,交好齊楚兩國,進攻魏韓趙三國,從而得到與秦國相鄰的土地,加強秦國對土地的實際控制能力,同時逐步削弱各國戰力。

  • 統一文字,建立郡縣制的大一統戰略
  • 政治上,採納李斯廢除分封制,確立郡縣制的意見,將全國分成三十六郡,加強中央集權的控制,減小地方自治的可能性,從而有效地防止諸侯割據,促進社會的統一和社會穩定。

    文化上,採納李斯統一文字的建議,全國將以小篆為統一字體,嚴禁使用之前各國曾經使用過的文字。從而極大地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動了文化間的相互融合。

    《大秦帝國》:從文化、管理、戰略角度分析秦帝國一統天下的原因

    04 淺析秦帝國中的“強勢文化屬性”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

    ——《遙遠的救世主》

    在秦國崛起的過程中,老秦人奮發圖強的精神面貌,安分守己,無償為國奉獻個人的生命;在歷代君王的心目中,揹負著那種一統天下,捨我其誰的使命感、秦國必將大出於天下的堅定信念;在朝野上下的官吏中均有一股浩然正氣,為秦國披肝瀝膽,兢兢業業。

    正是秦國以其埋頭苦幹的精神,始終堅持走強國之道,堅持國家制定的根本國策。數百萬老秦人共同的信仰最終匯聚成強大的戰鬥意志

    ,以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靈魂誓言去承擔每個人的責任,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視死如歸,奪取戰國爭鬥的最終勝利!

    想要真正看懂《大秦帝國》,我們不僅需要從書籍內容出發,還要思考書籍背後折射出來的文化、管理、戰略等更深的含義。因此,今天的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了對大秦帝國不同層面的額外思考,在文章的最後,我也分享了對於書籍隱藏的強勢文化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