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家裡有些地方越"亂",孩子以後越聰明

哈佛研究:家裡有些地方越"亂",孩子以後越聰明

每個孩子在父母的眼裡都是上天賜予的小天使,小的時候軟軟糯糯,抱起來特別舒服,一笑起來心都化了。

但是等孩子到了兩三歲,能爬能跑的時候,在媽媽的心裡可能就要演變成為一個"小惡魔"了。這個時期的孩子肢體在逐漸的發育完善,對這個世界也充滿了好奇,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非常新鮮的。

哈佛研究:家裡有些地方越

父母在這個時候也開始慢慢的脾氣暴漲起來,前面收拾好的房間後面一秒就被弄的慘不忍睹,現在網絡上有一個熱詞"熊孩子",真的一點也不為過呀,牆上的塗鴉、滿床的口紅印、滾動的衛生紙,也怪不得女人生娃之後脾氣越來越差,這再好的脾氣也禁不起折騰呀。

火上來的時候對孩子一通訓斥,但是一點效果也不起,之後該怎麼皮還是怎麼皮。

其實,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哈佛大學研究兒童心理學教授理查德,經過多年的跟蹤調查發現:

家裡有些地方越亂,恰好說明孩子的創新能力與探索研究的能力越高,而當今社會往往更需要這樣特質的孩子,將來也會更加的聰明。

有時候,我們還需要刻意的去鍛鍊孩子的這些技能,讓孩子的大腦接受一些外部的"刺激"。

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開發,會更加的聰明。

所以說,家裡有些地方被孩子弄亂,父母應該高興,特別是這3個地方。

哈佛研究:家裡有些地方越

桌面亂

媽媽收拾家務慣了,看到孩子亂糟糟的書桌,氣就不打一處來。每次孩子要做功課,先要把東西移動一邊騰出地方才能寫,看著就來火,整理的乾淨利索多舒服。

但是媽媽給收拾的闆闆整整,孩子還不樂意,生氣,一會找不到這個,一會找不到那個的。

讓媽媽以後別收拾了,想找個東西都找不到。

其實後來才知道,在外人看是亂,但是這其實是孩子的一個個人小天地,什麼東西放在什麼地方他自己清楚,想用什麼隨手就能拿來,有自己的擺放原則。

哈佛研究:家裡有些地方越

著名的經濟學家蒂姆 哈福德在《混亂》中說到,如果一個人的桌面收拾的非常整齊,書籍整齊陳列、水杯文具擺放得規規矩矩,這樣的人一般缺乏創造力。

客廳亂

孩子的童年基本都是在客廳度過的,因為客廳堆滿了他喜歡的玩具,這是他的小天地。同時也是媽媽和玩具的"戰場",一天可能要整理很多次玩具,整整齊齊的看著才舒服。其實媽媽不必這樣費心的去整理,玩具亂,說明孩子的動手能力強,如果你希望孩子乖巧懂事,不亂動,那為什麼又要給孩子買玩具呢?就是想讓孩子多開發大腦,動手能力強的話,也可以刺激大腦的發育。

所以說為什麼一般調皮的孩子都比較聰明呢,就是這個道理。

哈佛研究:家裡有些地方越

臥室亂

臥室是屬於孩子自己的小空間,樂高堆滿地,拼圖撒滿地,無拘無束、沒有規則正是應了孩子的天性,孩子本該就是自由的,不被外界所限制。

這樣才能更好的釋放孩子的天性,家長可以仔細觀察的優缺點、興趣愛好、行為習慣,進行有方向的引導。

哈佛研究:家裡有些地方越

教育孩子永遠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父母都想擁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教育的過程,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常言道:“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找到正確的方法對症下藥,才能最有效得幫助孩子成長。

哈佛研究:家裡有些地方越

繪本是讓孩子接受知識最快最有效的學習助手。

《兒童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主要培養孩子講文明、有禮貌、樂於分享等良好的行為習慣。

父母可以把繪本當做培養孩子習慣和性格的工具書,閒暇之時,結合插畫講給孩子聽,對孩子改掉壞習慣有很大的幫助。

哈佛研究:家裡有些地方越

繪本一共有10個主題:

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每個主題後面都附有“給父母的話”,給父母補充相應的兒童心理學知識,幫助父母和孩子更好的相處。

哈佛研究:家裡有些地方越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貨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哈佛研究:家裡有些地方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