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起鄉愁的風函(風箱),關中農村人共同的鄉村記憶


勾起鄉愁的風函(風箱),關中農村人共同的鄉村記憶

母親正在忙著蒸饃,急忙地喊叫我趕快搭把手拉一會兒風函,並叮嚀我氣圓了(上去了)就悠火慢慢地燒,隨即就上工去了。我坐在灶火圪嘮右手吧嗒吧嗒地拉著風箱左手給鍋頭裡不時地擩著柴火,只是燒呀燒,氣圓了,那鍋底下的碗坨噠噠噠地響著,只因疏忽鍋頭門子的火掉到腳底下的柴裡,霎時一片火海,急得我找水撲救……慌亂之中猛的被驚醒了,原來是一場夢。

勾起鄉愁的風函(風箱),關中農村人共同的鄉村記憶

為什麼做了這個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唄。只因好長時間一直在煽呼著拆遷,要搬離。看著那些幾十年一直伴隨著的老物件,難捨難離啊。


風函,其實就是風箱,高陵人都普遍這麼叫的。只因它那兩個B幹板子和出風口的擋風板在人拉推手把時兒會發出響聲而得名。風箱在過去的農耕時期每家每戶都少不了的。不說一日兩頓飯,清晨起來燒上兩電壺開水晚上的喝湯(晚上隨便吃點啥)都得用它。那吧嗒吧嗒的聲音猶如有節奏的音符給廚房裡增添了旺旺生機。

勾起鄉愁的風函(風箱),關中農村人共同的鄉村記憶

前幾天我在樓上把那多年前的風箱端詳了好久,端詳的目的我知道它會遲早的離我而去的。突發奇想,不如把這隻風箱的構造原理各部件的尺寸記錄下來,也算了卻一樁心事。


以前家裡原有的風箱壞了,這隻風箱是1985年父母親分我時新買的(沒分幾年又重新過在了一起)。要說年代也不算遠,上面還帖有保修單,以圖片為證。這隻風箱是榫卯結構,長:二尺一寸三;寬:八寸四;高:一尺四寸三(包括一寸高的墊腳)的長方體木箱,這些尺寸有啥講究吧?待愛好者研究;兩拉桿的間距一寸七,長度二尺一寸五,末端被固定在來回人為拉動的託板上,拉桿的厚寬度為五X七分半圓形的雜木做成,手把的長度為八寸五;兩頭的進風口對稱,尺寸長兩寸五,寬一寸八,進風口就在手把的下面正中,板子的厚度均為一公分薄厚的桐木。兩邊進風口的板子設計成最大的張度為30度,由木榫固定。風箱底部出風通道的出口安裝有活動的擋風板子,出風通道用木榫固定在風箱的底部側面;風箱蓋板緊下面的兩邊均有一個木條子被固定在側面,形成的凹槽使蓋板推拉自如;託板的面積等於風箱的內側截面積減去出風通道的截面積加上兩邊木條子的截面積。託板的外圍用麻紙或雞毛繩勒固定,為得是不讓空氣流失。人們往往給託板外圍與風箱的兩側打上石蠟那風箱推拉起來就輕而利了。


當風箱拉桿拉出時,懷裡的擋風板會自動關閉,風箱裡的氣體就順著出風通道流出,那前端的進風板子會自動打開,空氣就填充了風箱,同時,活動的擋風板子隨即就關閉了前端的出風通道。當風箱的拉桿送回時,反之亦然。這就是風箱的工作原理。



勾起鄉愁的風函(風箱),關中農村人共同的鄉村記憶


那個年代,物質匱乏,辛苦勞累乃是無疑了,農人大多以作物的莖葉柴草燒鍋,即是有那麼一點兒煤炭平時也捨不得燒的,除非霖雨天裡沒有辦法了才敢燒那點炭的。那時柴草在鍋膛裡的升騰,才有了嫋嫋升起的炊煙。風箱的一推,推出了酸甜苦辣鹹,推出了日子,推出了歲月;風箱的一拉,拉出了新的一天,拉出了幸福,拉出了希望。

而今衣食無憂,當要撇開它時到多了些許傷感,抹不去的記憶啊!當這記憶的閘門一旦打開,那風箱的吧嗒吧嗒,那鏟鍋灰的聲音彷彿就在耳畔迴響;這記憶,如同歲月的一堵老牆,罅隙間長滿曾經的厚重與滄桑,他像一罈老陳醋,愈久彌香。在年復一年的年輪裡,曾經的過往,依然那麼清晰,那麼柔情奔放……


風箱的吧嗒吧嗒,那聲音送走了青春,送走了少年,送走了悠悠歲月,送走了古老村莊的幽靜……單風箱不知演繹了多少窮苦人的艱辛歲月和喜怒哀樂。


光陰荏苒,斗轉星移,歲月如梭,青春早已逝去,當年農人那普遍使用的風箱早已成為歷史。但偶爾聽到那風箱吧嗒吧嗒的響聲咋那麼的親切!只因它伴隨著那個年代生活的點點滴滴早已深鎖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深處!


真的還想聽見那當年在村莊巷道長長地叫喊聲:勒一一風一一箱唻!


@海闊天空拙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