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聰明一世的劉備為何犯下如此大錯?

導語:說到歷史上關於火的典故可謂是數不勝數,而其中極其著名的兩個典故都發生在三國時期。其一便是赤壁之戰的火燒曹軍,其二便是我們今天要來深究一番的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

說到陸遜火燒連營的典故來源,便是蜀漢和東吳之間的恩怨情仇。東吳為了拿下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呂蒙為了完成大都督周瑜的意願,殺了桃園三兄弟之一的武聖關羽;而蜀漢的劉備和同為桃園三兄弟的張飛,也為了給自己的兄弟報仇雪恨,誓要和東吳決一死戰。原本兩國聯合,共抗曹魏的盟約,一瞬間土崩瓦解,灰飛煙滅,戰爭的爆發只在一念之間。

究竟為何東吳攻下荊州後,不放過關羽避免引火上身?聰明一世的劉備,又為何選擇駐紮在易被火攻的樹林,糊塗這一時呢?而歷史上如此壯觀的火燒連營七百里,又是否是史書和典籍的渲染和誇張,並非事實呢?

蜀吳爆發戰爭的導火線

蜀漢和東吳因為荊州這一兵家必爭之地,產生了太多的恩怨情仇。無論是諸葛亮三氣周瑜,拿下荊州,還是後來的東吳意圖和鎮守荊州的關羽聯姻被拒絕,兩國因為戰爭和政治的因素,產生了太多的糾葛和仇恨。而這一切在東吳斬殺關羽後,徹底爆發。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聰明一世的劉備為何犯下如此大錯?

三國時期兵家必爭之地 荊州

在東吳偷襲南郡,拿下荊州後,原本可以放其一馬的孫權為何誓殺關羽?明知道此舉會將蜀吳的聯盟瓦解,還會招來劉備瘋狂的報復,孫權此舉究竟為何?

關羽死於東吳手下的原因有著許多,但是大多都過於牽強。史書中說道關羽和東吳的恩怨可謂是積怨已久。早些時候,東吳曾將試圖和關羽聯姻,卻被關羽直接拒絕,甚至說道虎女豈能嫁犬子,直言侮辱孫權和其子嗣。還有就是後來未經東吳同意的情況下,將東吳的兩個糧倉強取豪奪,美其名曰兩國聯合,互幫互助,卻以是無視東吳的體現。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聰明一世的劉備為何犯下如此大錯?

東吳奪下荊州後的勢力分佈圖

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因素,理由的支撐是不足的,東吳為何誓殺關羽其實是為了大局的考慮。首先,便是東吳在攻下荊州後,是絕對無法招降關羽的。僅憑關羽千里走單騎的行為,便可以看出關羽對劉備的誓死追隨。其次便是,東吳已經攻下荊州,兩國無論如何都會因為利益展開爭奪,那麼放虎歸山便形同自殺,五虎將之一的關羽必須死。

最後便是東吳自身的情感,大都督周瑜因為荊州嘔心瀝血,被三氣而含恨離世,作為和周瑜相交極深的呂蒙和孫權又豈能不讓荊州染上覆仇的鮮血。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聰明一世的劉備為何犯下如此大錯?

關羽大意失荊州 敗走麥城

綜上所述,蜀吳之間爆發戰爭的導火線其實在東吳偷襲南郡之時,便已經點燃了。關羽之死,不過是東吳為長遠利益所作出的決定。而五虎將之一,桃園三兄弟老二的關羽被殺,只是將導火線燒的更快,兩方戰事也來得更兇猛。

劉備真的糊塗一時了?

作為運籌帷幄,手下良將眾多的漢中王劉備,步步為營走到如今地位的他,怎麼會做出強攻東吳的衝動決定和駐紮在夏天易被火攻的樹林之中呢?其實劉備有著自己的考慮和深意。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聰明一世的劉備為何犯下如此大錯?

漢中王 劉備

在得知失去荊州,手下五虎將之一的關羽被斬殺的消息時,劉備的心中確實是怒火中燒,悲痛不已,但是作為一國之君,劉備腦中則是飛快的運算著下一步行動,悲痛和傷心並不能解決問題。

劉備之所以做出攻打東吳的決定,其一是蜀漢在拿下西川和漢中後,實力大增。相較於同為聯盟的東吳,擁有更肥沃的土地和更多人口的蜀漢比之要強上不止一點半點,蜀漢有著可以打敗東吳的實力。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聰明一世的劉備為何犯下如此大錯?

三國蜀漢的崛起

其二便是在蜀吳聯盟的反擊之下,原本三足鼎立之中最為強大的曹魏,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實力。在劉備看來只要注意曹魏偷襲漢中的舉動,便無需在意其所造成的麻煩。而作為第三方的曹魏,自然也是樂意看到蜀吳相爭,兩敗俱傷,兩方在為真正分出勝負之時,自己也沒有出手的時機。

而劉備之所以駐紮在樹林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大軍長途遠征東吳,能夠有大片樹林作為營地駐紮已是不錯了。而劉備將駐紮的戰線拉開也是明智之舉,並非糊塗行為。將戰線拉長,既可以防備後方可能出現曹魏勢力的偷襲,還能夠在打程度減少夏日人群聚集所帶來的疾病和炎熱。而此舉也可以防備敵軍如果利用火燒軍營,自己拉長的戰線也可最大程度減少火勢的損失。

劉備在史書和典籍中記載的衝動行為,在現在看來,其實都是在深思熟慮下做出的,對當時局勢最有利的決定。一國之君,被仇恨衝昏頭腦的說法,自然站不住腳。

火燒連營七百里是真是假?

史書中說道,陸遜在看準劉備大軍駐紮於樹林之中,抓住時機,命令士兵人手一把茅草,在蜀軍營地放火猛攻。一時間蜀軍營地的火焰如同燎原之勢,迅速蔓延四方,夷陵之戰東吳大勝。雖說史書正史如此說道,但是我們還是要敲打一下其中的細節。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聰明一世的劉備為何犯下如此大錯?

陸遜火燒連營

史書中記載到劉備的軍隊被陸遜一把火燒了七百里,其中誇張成分便十分明顯。劉備作為御駕親征,帶來攻打東吳的軍隊數量自然不會少,記載中提到劉備率領了數萬軍隊,前往東吳。且不說數萬人是否能夠拉長到七百里,劉備作為一個極其聰明的主公,自然不會為了一次遠征傾巢而出。自己的漢中不用守護?

曹魏的偷襲不用擔心?即便是再大的血海深仇,也不會讓劉備這樣的亂世諸侯傾巢而出,將自己的實力完全展現。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聰明一世的劉備為何犯下如此大錯?

不可忽視的曹魏勢力

而七百里換算過來便是350千米,如此長的距離,數萬人又如何能夠做到處處有人呢?而火勢一起,首先遭受火燒的先頭部隊自然會驚動後續部隊。劉備訓練有素的漢中蜀軍,難道就如此毫無防備,任由火勢蔓延?甚至有可能火燒連營沒燒到一半,蜀軍便早已諸多良將的帶領下撤離出來。火燒連營七百里的典故,很顯然帶有極為濃厚的渲染和誇張成分。

蜀漢真的受到了重創嗎?

在陸遜的火燒連營後,劉備的蜀軍大敗於夷陵之戰,蜀漢元氣大傷。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為何東吳在夷陵大勝之後,沒有乘勝追擊,獲得更多的利益呢?不說攻入漢中,至少可以蠶食很大一部分蜀漢的勢力。但是東吳沒有,甚至曹魏都沒有插一手。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聰明一世的劉備為何犯下如此大錯?

火燒連營七百里的壯觀景象

在我看來,劉備在做出遠征東吳的舉動後,長途跋涉所帶來的糧草和軍餉的巨大消耗,酷暑來的疾病和炎熱環境,或許早讓劉備當時的衝動和憤怒逐漸消散了。一切的情緒和計劃,都要面對著現實因素的考驗。

如此惡劣的行軍條件,縱使劉備想一舉攻破東吳,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加之劉備其實早有預料到東吳會使用火燒以這一計策,為何不順水推舟,既保留自己的實力的同時,又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全身而退的理由。

照史書中所說,火燒連營七百里,縱使劉備有良臣虎將,能夠逃出茫茫火海的幾率也是少之又少。為何最終劉備還是逃出生天呢?這就是早有預防的劉備,為自己早已準備好的退路。

再加上自己狼狽而歸的假象,既可以迷惑三足鼎立的另外兩個勢力,同時還能讓暗藏於蜀中的反對勢力,浮出水面。如此一舉三得之策,也符合運籌帷幄,洞察人心多年的劉備的才智和謀略。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聰明一世的劉備為何犯下如此大錯?

白帝城託孤

如此看來夷陵之戰的慘敗,只是將蜀漢即將超越其他二國的勢頭壓了下去,蜀漢根基尚未動搖,否則三足鼎立之勢早已不復存在。劉備雖然在不久便在白帝城撒手人寰,但是蜀漢實力終究還是不容小覷,諸葛亮的七出祁山便是蜀漢依舊強大的最好證明。

結束語:在一個陰謀陽謀運用到極致的亂世鼎立背景下,每個人的人心都缺少經得起敲打的底氣。無論是明面上的敵對勢力,還是暗地裡的反對組織,每個人心中都是敬而遠之,都試圖揣測對方的內心,卻又都難以真正瞭解自己的敵人。

正如曹操經歷赤壁之戰的如此大敗後,蜀吳聯軍為何還是讓曹操逃回中原呢?曹操勢力有是否真的一蹶不振呢?這和劉備的大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世間人心,難揣測;真心待人,反被策;要問如何存亂世,問心無愧即是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