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年輕傷筋,老了傷骨


門診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年輕患者,因為頸部痠痛前來就診,拍片後卻發現頸椎骨骼、關節一切正常。粗略估計,在20-35歲的年輕病人中,近90%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35-45歲的病人中,也有三四成面臨同樣狀況。究其原因,與頸椎病的發病機制直接相關。


頸椎病,年輕傷筋,老了傷骨


科學研究發現,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可以歸結為八個字:筋骨失衡,以筋為先。


筋,在古文裡被解釋為“肉之力也”,大意是指有力量的肉。老百姓俗稱的筋主要是指肌腱,中醫的筋(經筋),除了肌肉、肌腱,還可能包括韌帶、筋膜等軟組織。


頸椎是由七塊椎骨搭起的一個整體,而長長短短、不同方向的肌肉、韌帶保持了頸椎的動態平衡。若對頸部肌肉維護、保養不當,就會導致肌肉勞損,引起各種不適。而骨骼的變化,如骨質疏鬆、骨質增生等,常需要多年的累積才能形成,因此,在頸椎部位,肌肉受損通常早於骨骼退變。對年輕人來說,即便存在比較嚴重的疼痛、頭暈症狀,大多也不是因骨骼異常引起,而是源於肌肉的勞損。在這個階段,由於肌肉力量的異常,頸椎的弧度可能發生變化,一般會看到頸椎弧度變直。上了年紀的人,頸椎會因為衰老出現一些骨骼的退行性改變,比如鈣沉積等;或者因為長期的力線異常,骨骼受到牽拉出現增生、骨刺。

頸椎病,年輕傷筋,老了傷骨


肌肉損傷是一個漸進過程。早期,頸部肌肉會因長時間保持某個姿勢出現疲勞,而後背部的其他肌肉會協助頸部肌肉,我們稱之為代償作用。一旦疲勞狀態持續,代償也達到極限,代償作用失效,就會引起頸部肌肉的非正常收縮、痙攣,乃至纖維細小的斷裂、出血水腫等損傷,表現出活動受阻、牽拉疼痛的症狀。如果這種改變導致神經、血管受壓迫,則會引發手麻、頭暈等其他不適。肌肉就像“橡皮筋”,如果總是緊繃著,總有一天會失去彈性;若肌肉出現牽拉損傷,還容易引發骨骼排列的異常、力線的改變,導致年老後的骨質增生。


根據對頸椎病發病機制的研究,我們確定了一個治療原則:筋骨並重,以筋為先。


因此,從年輕時起,就應該重視對肌肉的保養,不能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比如低頭看電腦過久後,試著自然抬頭,以放鬆頸部肌肉。如覺得勞累了,也可通過自我的推拿、按摩緩解肌肉緊張,改善供血。


頸部肌肉力量也是可以通過鍛鍊增強的,推薦一個“伸肌”鍛鍊法,即多練仰頭。可以工作一小時左右,仰頭四五下,每次不建議太多。也可以採用抱枕對抗鍛鍊,即用雙手抱住後腦,在頭往後用力的同時,胳膊向前用力,相互對抗,持續幾秒後放松,反覆數次。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特別是有骨質增生(也稱為骨刺)或椎管狹窄的病人,不宜過度仰頭,也不能隨意快速或者大幅度轉動頭部,以免導致病情加重。老年人保護頸椎的方法因人而異,最好提前徵求醫生意見。


頸椎病,年輕傷筋,老了傷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