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陽博浪沙考察總結

9月11日清早,細雨朦朦,涼風陣陣。我們三人去原陽博浪沙實地考察,也算是完結我十多年的心願。

路上雨勢稍大加之車多,車速不快,趕到原陽縣城時已經九點。在早餐店老闆指點下,我們來到原陽縣人民醫院南的北幹道上,經詢問得知,博浪沙古碑刻原在此處,後因道路擴建東遷。向東行駛一公里,在一座小橋邊看到“古博沙遺址”文物保護石牌。順著小河溝東邊南行百十米,首先看到一座很不起眼的磚徹小拱橋,上面有幾條野藤纏繞,這是關於張良的一個著名傳說:圯橋進履。大意是:張良在博浪沙刺殺沒有成功,逃到下邳縣(今江蘇省)。某天他在橋上游玩,黃石公為試探他,就故意把鞋子丟到橋下,讓張良去撿拾並給他穿上,張良通過考驗,黃石公贈他一部兵書,張良苦讀之後,成為劉邦手下第一謀士,封萬戶侯。橋南不遠處有幾座張良祖先的石頭雕像,最南端是張良父母像。石像對面有一座亭子上寫“博浪亭”,亭子裡有一通玻璃罩著的石碑,是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謝包京書寫“古博浪沙”四個大字,碑頭:“康熙二年春正月”,落款:“東嘉謝包京立石並書”,正反兩面一樣,此碑是新鄉市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原陽博浪沙唯一的歷史遺物。亭子東邊是碑林,鐫刻著諸多專家對博浪沙的題字、題詩。

原陽博浪沙考察總結

簡單介紹一下博浪沙事件: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至陽武縣南的博浪沙時,一個大鐵椎從上面落下,把隨行車輛砸碎,秦始皇勃然大怒,下令在全國搜捕十天,最終無果。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博浪沙刺秦事件,也是秦朝三大刺秦事件之一,其它兩件為:荊軻刺秦王、高漸離築擊秦始皇,但這兩件事的主人公都事敗身死。博浪沙事件是張良策劃的,雖然也未成功,但他毫髮未損的全身而退,被後世津津樂道。

博浪沙位置史料有不同記載,<>:“陽武,有搏浪沙”;<>:“卷,有博浪長沙,張良擊秦始皇處”;<>:“浚儀西北四十里有搏浪沙”,這些都是陽武縣城頻繁遷移的結果。唐朝時,陽武縣城遷入原陽境內,並逐漸穩定,原陽搏浪沙的說法也是從唐朝才的的。<>記載:“唐又移理漢原武城,即今治”;<>記載:“唐宋陽武縣既今治”;<>記載:“陽武……唐移今原陽”。由此可知,原陽的搏浪沙是唐朝時陽武縣城遷去後才跟過去的。

雖然原陽有正史和實物兩個證據,但是在事實面前經不起細細推敲,因為它們缺乏基礎支撐。原陽有的,中牟已經形成體系,還有很多是原陽沒有的。詳情參考《細考中牟邑》,各項都有專門篇章。

先對比史料記載。原陽學說最早的是《漢書·地理志》,成書於東漢時期。《水經》一書史學界普遍認為西漢桑欽所著,該書明確記載博浪沙在中牟縣,在時間上要早。不僅如此,書中有諸多相關記載,如秦漢的陽武縣城、博浪亭、官渡、馳道等(見後)。按《水經》描述會發現《漢書·地理志》的記載反而對中牟更有利。(見後)。到南北朝時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溝水又東北逕沈清亭,疑即博浪亭也。服虔曰:博浪,陽武南地名也,今有亭,所未詳也。歷博浪澤,昔張良為韓報仇於秦,以金椎擊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車於此。”以後歷代學者又對其做疏,所有人對搏浪沙在中牟都沒有異議。因而之後各正史地理志都不再記載陽武博浪沙,而中牟縣則有《水經》各註疏版不間斷的記載,這也是中牟縣巨大的優勢。

再談談地形,這是基礎性、決定性方面。古中牟縣(包含今鄭州市區)北大部分是水面,餘下大部是沼澤或灘塗,不適合修築馳道。尤其是西邊的古滎鎮(戰國時的滎陽城)一帶,這裡是黃河和濟水的交匯處,又是古渠水(汴水暨隋唐大運河、賈魯河)的發源地,天下四瀆此處有三,再加上南邊的滎澤、郟城陂、圃田澤、萑苻澤四湖,據《戰國策》記載:“決滎澤而水大梁”,這還不算上黃河、濟水,一直都是華夏的水利水患中心。魏國知道此處的洶險,所以魏惠王遷都大梁後修築了長城防洪;秦國更知道洶險,所以滅韓國(新鄭)後,不敢進攻百餘里之外的魏國首都大梁。至此可以知道,秦始皇巡遊的馳道是不會經過原陽的。

第三,魏長城。這是戰國時魏惠王遷都大梁後修築,主要作用是防洪,其次才是防備秦國。現在新密市及管城區都有遺址,管城區的遺址在107輔道西青龍山莊院內,國保。長城建成後,北部有資料可查的只在圃田澤西南角留(今梁湖村附近)有通行隘口,其餘東去道路完全阻斷。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馳道經過原陽的可能性。此實物證據時間遠遠早於原陽的石碑。

原陽博浪沙考察總結

第四,馳道。因為長城的阻斷,所有向東的道路只能走中牟南部。這一帶有西古城、東古城(箜篌城)、啟封城等古城遺址為證,恰好與《水經注》中記載的博浪亭與博浪沙的方位吻合,可信度極高。這也是我想在箜篌城找馳道的主要原因。一旦發現馳道,就是博浪沙在中牟的最直接鐵證。中牟相關證據很充足。

第五,陽武縣城的遷徙過程。尤其是秦朝陽武縣城,這是確定博浪沙位置的關鍵所在,也是陽武縣及原陽縣歷史發展的核心內容。這些在《水經注•濟水》裡有詳盡記載,民國《陽武縣誌》轉引。據記載:秦朝陽武縣城在渠水(汴水、大運河)北岸,在今大孟鎮境內;西漢時西遷到長城東,在今鄭州市區東北;東漢時又遷到南濟水北邊,大約在今狼城崗北黃河岸邊,此縣城一直沿用到隋唐。即使按《漢書·地理志》記載,因為博浪沙是在陽武縣南,依然在中牟縣。這一塊不僅考證出陽武縣前三座縣城的位置,又考證了秦陽武縣的縣域範圍及後期演變,填補了陽武縣(原陽縣)早期基礎歷史的空白。這也是中牟縣歷史的一部分。

第六,官渡。其位置在渠水南岸,與秦朝朝陽武縣城隔河相望。秦時為方便南邊官道來的公文能及時送到縣衙,便在渠水南設立專門的渡口,這就是官渡的由來,官渡的“官”是指秦朝陽武縣。雖然從2006年起原陽也開始爭官渡,但是官渡出現的基礎條件是原陽不具備的,如秦朝的陽武縣城、渠水(大運河)、官道、獨特的地形等。

第七,三次刺秦的主人公,兩個都是慘遭殺害,只有張良能全身而退,確實是個奇蹟,給他增添了一段傳奇色彩。參看中牟古代的地形可知,搏浪沙在圃田澤南岸,此處草木茂盛,便於隱身和逃跑,再加上十字路口可以通往全國,所以秦始皇要在全國範圍內搜捕十天,並且還沒有抓住兇手。這才是張良能全身而退的主要原因。這種解釋比較科學、合理。

第八,我在2008年寫了一篇《搏浪沙應該在中牟》發在大河論壇,引起不小的反響,此觀點逐漸為大家認可;2009年應河南省廣播電臺邀請做了一個小時《搏浪沙在中牟》節目,2011河南文物網《再考漢代張良錐秦藏身處》一文引用;2015年我去河南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求教,期間有兩位老師主動和我談起此事,並表示也想寫一篇此類文章。隨著這些年堅持不懈的研究又蒐集到大量證據,搏浪沙在中牟已經具備不錯的基礎,它的迴歸指日可待。

總之,搏浪沙在中牟是歷史事實,因而遺留有全方位證據揭示真相,具有壓倒性優勢,我們應該在研究、宣傳方面加大力度,把歷史真相早日公諸於眾,以維護我們中牟歷史文化的完整,同時也是向世人展示中牟的文化軟實力!

原陽博浪沙考察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