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今天书单的开头和往期有点不一样,我们想探讨一种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情况。

最近很火的日剧《凪的新生活》(又名《风平浪静的闲暇》),剧中的女主角小凪非常擅长观察“空气”(气氛)。

懂得在怎样的气氛中和周围人一起开怀大笑,即使那并不好笑;

懂得在什么气氛中对他人没有礼貌的调侃笑着接受,以表示自己也“开得起玩笑”……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剧中将其定义为“气氛”,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潜规则”

懂得在何时何景表达与之对应的情绪和反应,好像就是成熟的,甚至是“对的”。

以上这些看起来更像是为了顾全大局而委屈自己,但有没有另一种情况,即无需照顾他人的面子,而自己真实的反应却不太“正常”。

有本小说的男主角就是这样,面对母亲去世这件事,他的反应很不正常——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加缪的《局外人》开篇就告诉读者,“我”并不清楚母亲去世这件事。

男主角默尔索对母亲去世这件事过于冷静和冷淡。

他把这件事说给了自己的老板听,还没表露出悲伤就获得了同情,周围人都在对他表示抱歉,希望他能好好度过难关。

在母亲去世这件事上,除默尔索之外,大家都似乎对此感到悲恸,只有他无动于衷,像个“局外人”。

在该悲伤的时候并不觉得悲伤,和大多数“正常”的反应截然不同。也是加缪赋予默尔索第一个吸引人的特质。

在了解这本开头就相当大胆的小说前,来认识一个帅哥,本期书单的主角——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加缪因为长相过于帅气,曾被邀请去出演根据杜拉斯小说改编的电影,

但由于档期太满时间安排不过来,该电影后由法国影星贝尔蒙多出演。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长相帅气并不能保证他的婚姻顺遂,第一段婚姻让他痛苦,妻子是一个叫

西蒙娜·伊埃的漂亮姑娘。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加缪第一任妻子 西蒙娜·伊埃

那个年代,人们经常用注射吗啡来缓解月经疼痛,西蒙娜却因此染上严重的毒瘾。

1934年,21岁的加缪和西蒙娜结婚了。有朋友说,那是因为加缪有“天使情节”

为了想矫正西蒙娜才和她结的婚。

但是西蒙娜还是不能抵挡毒品的诱惑,甚至为了得到毒品与医生出轨。

这场婚姻很快走到了尽头。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如果你读过加缪的书便不难发现,他笔下的世界总是荒诞离奇

这也和他的经历有关。

他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童年生活很坎坷。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加缪的母亲

出生不到8个月父亲就在一战中去世,父亲的尸体甚至都无法运回寄回家里的只有几块在他体内找到的弹片。

巨大的打击导致他的母亲出现听力和语言障碍,只能用左耳听声音,口齿不清。

讽刺的是,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在一家弹药厂打工,负责填充子弹。

小说《局外人》中的默尔索在很多方面和加缪很相似——不让任何人主导自己的世界。

加缪有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是言出必行的人。

二战期间,他第一时间就申请加入军队前线,但由于有肺结核病史被军队拒绝。

也曾加入法国共产党,主导战争报,又被驱逐出党。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加缪和萨特

和著名作家萨特成为最好的朋友,之后又与他决裂。

他非常讨厌世俗的条条框框,说自己:“既不相信上帝,但也不是个无神论者”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加缪第二任妻子 弗兰西娜·弗尔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加缪的双胞胎儿女

结束第一段婚姻后和第二任妻子弗兰西娜·弗尔结婚,生了一对双胞胎,但又在外面招蜂引蝶,情人无数。

妻子因此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诺奖公布时,加缪夫妇

1957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44岁的加缪。

据说加缪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吃饭,瞬间惊得脸色煞白。

因为他实在是太年轻了

,仅次于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吉卜林。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同届诺奖获得者:加缪(右一)、杨振宁(左一)、李政道(左三)

加缪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死于车祸更加荒诞的了。

却一语成谶,得诺奖三年后,

他自己不幸死于一场车祸。

1960年1月4日,加缪买了从普罗旺斯到巴黎的火车票,却在搭乘的最后一刻被好朋友伽利玛说服,改乘他的顺风车。

结果两人都在这场车祸中去世,当时加缪的包里还放着一本还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第一个人》的手稿。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即便加缪说,去世的作家作品经常会被高估,但他的作品或许并没有被高估。

1995年,法国BVA调查向公众问了一个“20世纪作家中谁最让你心动”的问题。

加缪拿到了4.5的高分,萨特只有0.8。

他的作品,迄今仍是伽利玛出版社的畅销书。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加缪毫无争议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书非常短,120页,开篇第一句话就能吸引你往下读: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本以为这个开头已经足够荒诞,结果是事情后面的发展更加让人觉得荒谬。

主角默尔索是个公司小职员,得知母亲的死讯后,不仅没有痛哭,而是想到“自己还得和老板请两天假”。

在母亲的葬礼上,默尔索依旧没有“例行公事”地哭出来。

他对自己生活的事情总是漠不关心,上司提出的调动和升迁他觉得无所谓,葬礼后甚至还和女朋友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天。

他一系列和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的举动引发了旁人的不满。

之后他因为一场意外被捕。

审判现场,人们纷纷把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第二天和女朋友约会等等事情作为证据,指责他是一个冷血的人。

在法庭上,默尔索不是没有为自己辩护,只是他拒绝强迫自己假装忏悔。他说:“我绝对肯定,我是不愿意妈妈死去的。”

但是众人都觉得“这么说是不够的。”

检察官义正辞严地喊道,“我控告这个人,他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最后“众望所归”,默尔索被判处死刑,因为他没有在该悲伤的时候表示悲伤。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西西弗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国王,由于得罪了诸神,被惩罚每天把一个巨石推上山,再眼看巨石从山顶滚到山脚下,不断循环反复。

这本书里,加缪不断探讨人生的意义,对抗荒诞。

这可能就是人一生苦难的缩影吧,不断地重复着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

在诸神看来,这是一种惩罚。

但在西西弗看来,这是对诸神的反抗。

加缪说:“生活若没有意义,则更值得人们去经历它。”

在他看来,尽最大可能的活着,就是对生活这种荒诞之处最大的反抗!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加缪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主要讲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发生鼠疫——黑死病。

突如其来的瘟疫让人不知所措。政客狂妄无知,甚至想利用灾难来获取利益。

整个城市被重重封锁,人们不能自由进出,有的人不惜威胁别人,也想逃出城市。

但也有像里厄医生一样的人,正面对抗瘟疫,不顾自己安危救助病人。

其实书中是鼠疫,书外是生活。

风平浪静时,一切都挺好,灾难真正发生时,才真正考验人性。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总共3卷,记录了加缪从1935年到1958年之间的数千条箴言。

这是加缪最轻松的一本书了,可以说是他的金句集。

这三本书,就好三堂关于人生、情感、文学的“加缪课”,书里每一句摘出来都可以用来转发。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这部精彩的《加缪传》出自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奥利维耶·托德之手。

采用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加缪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

不仅真实生动地还原了一个杰出作家短暂而又丰富卓越的一生。

而且对喜欢加缪的读者了解他提供了一条途径。

如果你也“社恐”,那就读加缪吧

加缪曾经公开承认,创作《局外人》受到过《邮差总按两遍铃》的影响。

和《局外人》的大胆开头不同,《邮差总按两遍铃》的开头是男主角弗兰克撒了个谎,谎称自己和一辆开着凯迪拉克的人约好在汽车旅馆见面,但那人没来。

而弗兰克很快与旅店老板交谈起来,并很快得到了一份工作——在汽车旅店干点维修工的活儿。

个人觉得这本书值得推荐的地方在于,它的主角都是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小人物身上的血和肉能有什么呢?

除了刻板印象中活下去这个念头外,他们身上还有不切实际的梦想和爱情。

本书给贫困、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技能的小人物注进了可以称之为浪漫的东西。值得一读。

读完后或许你也能理解,加缪是受到本书哪一部分的影响,写出了《局外人》。


往期书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