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没死而是继位,明朝的命运会发生变化吗?

史事档案


历史是有周期性的,没人知道几百年后一个王朝会变成怎样。

我们假设一下,朱标没死会出现什么情况。

朱标如果没死,朱元璋就不会大批量的诛杀开国老臣。

因为朱标当太子的数十年中,经常会参与国家政事。而且,他参与的国家政事用的是和朱元璋同一套领导班子。也就是说,朱元璋的人,就是朱标的人,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所以,朱标的文臣武将集团肯定会非常强大。

朱标以仁厚著称,那么他上台之后,应该也是施行仁政。

我们发现,在大一统王朝开始后,二代皇帝休养生息的,大部分都能够让王朝长久一些;凡是二代皇帝搞事情的,基本上不会蹦跶多久。朱标肯定是知道这个道理的。所以,在他的治下,大明王朝应该会继续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保持当时世界的顶尖水准。

朱标在位,应该不会有藩王作乱,就算是真的削藩,也不会这么激烈,就算是真的激烈,有蓝玉在也不会有啥大事儿。

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全家的小孩子基本上都是朱标带着的,所以,在明朝藩王的眼中,“长兄如父”是能够非常真切的感受到的。明朝的初代藩王,基本上没有不敬重朱标的。所以,朱标想不想削藩,完全看自己心情。

应该说,如果朱标在世,当时的明朝肯定是不会太差的。

但是,问题来了,朱元璋比较喜欢朱允炆,所以朱标很可能也会把位置传给朱允炆,没有了齐泰、方孝孺这些人,朱允炆会不会变好?

我们不能肯定。

更何况,朱棣登基后,做得也不差啊,只不过后世总会出现不争气的罢了。

所以,说不定朱标的后代更不争气,大明王朝百年而亡也说不定呢……

我是珞珈山下的老伏生,如果你喜欢我的答案,欢迎点个赞或关注我。

注意:本文仅从皇帝个人角度来谈,并未涉及到明朝是否会发生吏治的根本变化。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如果朱标没有死,明朝的命运会发生变化。

首先不会有朱棣的谋反。

朱标从小对这些封王的弟弟们爱护有加,包括朱棣在内,此谓朱棣不想反。

朱标得到了朱元璋的培养,东宫与朝庭共用一套班底,此谓朱棣不敢反。

如果朱棣真反了,也只有一条路,死路。因为朱标仁厚慈爱,文官武将都拥护他。并且有开国将领常遇春。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如果朱标继承皇位,朱棣不会造反,朱棣不当皇帝,明朝不会有那么多祸国殃民的太监,存活时间应该不止276年。

建国之初,朱元璋吸取前朝的教训,完善一切制度,希望江山永远属于朱家人。

朱元璋对近臣说:“……其(宦官)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传命令而已,岂宜预政典兵?汉唐之祸,虽曰宦官之罪,亦人主宠爱之使然。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预政,虽欲为乱,其可得乎?”(《明太祖实录》)。朱元璋从历史教训出发,规定不让宦官们有机会接触到政事与兵权,仅仅让他们做一些打扫卫生与跑腿儿的活,他认为只有这样,阉人们才没有机会犯上作乱。

但是,朱棣却大肆使用宦官,赋予了很多权利,结果给子孙们带来无尽苦恼。朱棣为什么违反祖制,重用太监呢?

朱棣靖难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宦官的力量,因此就在政治上投桃报李,给了宦官比较高的政治待遇。朱棣宠信宦官尝到了很多好处,再加上永乐前期宦官的贡献也不小,所以朱棣在日后的治国理念中更是对宦官刮目相看。宦官作祸由此拉开序幕,享有的特权已经超过了内阁。

从政治隶属关系上,使宦官系统独立出来。

朱元璋时期宦官归属吏部管理,“至永乐始归其事于内”,这个“内”指的是司礼监,也就是说永乐朝起宦官们不在归吏部管辖,而是独立成系统,直接听命于内廷宦官首脑机构司礼监,司礼监取得了宦官人事权和奖惩权。

宦官系统的独立和权势的壮大,为以后宦官干政、害政提供了制度层面的支持。于是伴随在皇帝身边的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自然就成为皇帝首选的政务处理帮手。

清人所写的《明通鉴》说:“听选教官入内教习之。”《明史》说,平定安南内乱时,朱棣从安南弄来了几个喜欢的小太监,给他们找来了先生,在宫里教他们识字,几年后,便让他们做些文墨工作。

在宦官人数机构编制上放任自流,太监帝国一步步形成。洪武时期,朱元璋在太监人数上虽没做规定,但他对宦官做了压制和打击的政策,宦官人数大约控制在1000多人。朱棣本来特别喜欢宦官,永乐朝一开始就有好多差事交给太监负责(如东厂),因此朱棣时期宦官人数比洪武时期有了急剧增加,可能要有好几千人,到了明宪宗时,突破了一万人,崇祯时,达到了70000人。

随着宦官的受宠,权力的提升,朱棣已然打开了宦官之禁的“潘多拉盒子”,宦官之恶也渐渐显示出来。朱棣的这种做法,给子孙留下了很多祸患,最终导致了大明的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