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人都喜欢把满清和明朝作比较?

张伟字益达号大炮


冬雪秋风梅子雨,悠然观史看君名。
明朝与清朝之间的对比似乎在当下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

首先,明清两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似性极高,清承明制,利于对比。

明朝可谓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巅峰时期,儒家理学专制性高,政治制度令人拍案叫绝。而清朝从一个草原部落入主中原,其本身文明尚且停留在半封建半奴隶制的情况下,除了接受汉家传统的制度外,完全没有任何其他选择。(ps:元朝则不然,毕竟蒙古人见过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所以汉化远没有清朝高。)因为没有选择性,所以清朝几乎是对明朝制度的照抄照搬。基于这一点,创造了清明之间对比的客观条件。
这一点是之前朝代更替中所不具有的,即便是汉承秦制,但是汉朝从武帝时期便推崇儒学,而秦朝始终推崇法家,思想文化上的变革使得秦汉之间无法对比孰强孰弱。

其次,相对于两汉唐宋来说,明清距离今天的时间跨度小,相关史实资料健全。

国家文物局对于明清时期的墓葬遗址出台规定,不再进行主动性考古挖掘。正是因为,我们今天对于明清时期的历史资料已经很完善了,不用依赖于考古证实。不管是《明史》还是《清史稿》都是比较完整的记录了明清时期的历史事件及政治措施。结合一些其他的民间史料,很容易掌握具体的细节。
完善创造了对比的可能,假如我们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那么还会去刻意的对比吗?举个例子,今天没有人去对比夏朝和商朝,为何?我们甚至连夏朝存不存在都没搞清楚,拿什么去对比?

再者,民族主义心理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

明朝终究是汉族的政权,就像汉人的孩子一般,即便是调皮捣蛋,自己家孩子又能怎么样呢!反之,对于满族同胞同理。总是在寻找自己的优点,天朝上国;夸大对方的缺点,口诛笔伐。这种心态呢,说实话,谁都有,人之常情。
对于不同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冲突古往今来,从未真正停止过,也没有必要要求所有人在同一个时期达成一致的态度,这不科学,它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渡。其实我们今天的人对于古人的思想认知还停留在浅层次,经常有人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挂在嘴边上。实际上古人的侧重点从来不在“非我族类”上,而是下半句“其心必异”。换言之,古人更注重文化思想上的认同,既“心”认同,至于是否同族则并不重要,可惜今天人们只记得“非我族类”四个字,对比于古人,我们终究是狭隘了。
善良的人从来不是没有邪恶的想法,而是能够把这种想法用理智化解掉,同理。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希望大家能够有更高的认知,各民族同“心”尽力。用古人的话来说,和谐社会便是“天下大同,求同存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文学影视类作品对于现代人思想上的引导。

早些年并没有太多关于明清问题的探讨,只是近些年“穿越剧”“清宫剧”以及一些明清类历史小说的兴起,引发了一场对于这两个朝代的对比和思考。说实话,许多人并非是喜欢那个时代,只是单纯的喜欢影视作品之中描述的场景罢了,甚至于有些人连描述的皇帝在位几年都不明白,只是根据影视作品盲目吹捧而已。
明清历史是影视作品中的主流,主要原因还是源于第一条——明清时期历史资料健全。我之所以把这一条单拎出来,是想说明一点:对于历史的认知要全面客观,并不需要追求与名家一致,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认知,而不是被一些文艺作品牵着鼻子走。
(友情提醒:宫女变贵妃的故事看看就好,以你的言行举止穿越回过去,估计连个片头曲都活不过去。)

总结:

对于明清两朝的对比实则利大于弊,只要不涉及到人身攻击言语辱骂,反倒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播。各花入各眼,取其长,补己短,以史为鉴方是正解。
感谢观看,我是君名,点关注,不迷路,后会有期!

君名尽风华


的确有很多人热衷于满清和大明的对比,甚至产生了“清粉明黑vs清黑明粉”这样的对立性论证。

我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十分简单,明与清是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与近现代的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历史很值得现代人比较和思考。

  • 原因1:晚清的腐败落后,造成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让人对大明充满幻想和希冀

近代的百年屈辱,是中国人心中最沉重的痛,中华文明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才得以重焕新生。而开启这段“落后挨打”历史的,正是闭关锁国的晚清政府。

  1. 从清朝中叶开始接触西方后,统治者对待先进的科技文明毫无兴趣,斥之为“奇技淫巧”,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2. 清朝中后期的腐败,更让国家实力不断衰弱,官僚体系和知识分子群体不断堕落,国家毫无生气。
  3. 直到鸦片战争时期,国门被列强用武力打开,清朝政府依然不肯做深刻的制度改革,严重限制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

以上的这些满清王朝的真实弊端,也成为当今饱受诟病的“槽点”,给人一种“怒其不争”的愤懑之情。

特别是临近的日本,同样被西方用坚船利炮轰开大门,却凭着明治维新转身变成强国。随后日本还借着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博得了巨大的发展资本,从此开始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和凌辱。

这样的落差,加剧了人们对满清王朝的失望,大明朝转而受到更多关注和思考。

崇祯的种种失误、李自成造反、小冰河期下的困窘——明朝灭亡的很多诱因被人们发掘出来,甚至不少人认为满清完全是捡了个漏,明朝完全可以存续更长时间。而晚明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更使人充满幻想和希冀——如果明朝撑过了内忧外患,或许能赶在西方之前建立“君主立宪制”,中国也不再会有近代的百年屈辱。

  • 原因2:民族情绪下,对汉人王朝的同情

尽管满清政府借鉴了蒙古人的失败经验,在民族政策上要比元朝宽松很多,但是汉人的民族情绪始终存在。反清复明的口号从清初的天地会持续到清末的光复会,孙中山也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纲领。

而大明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尽管中晚明同样存在各种腐败和黑暗,但是由于间隔数百年,并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相比较而言,不少人更喜欢探讨明代汉族统治者的各种亮点,乃至于出现了“明粉”。

  • 结语

比较满清和大明,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有很大的帮助。这两个最后的封建王朝,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把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发展到了最高峰,也给中华文明的科技进步造成了巨大障碍。

但这种比较,不应当带有偏见和成见,必须看到明清两代各自的优缺点。而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整个清朝政府,晚明的资本主义萌芽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霄林天


这个问题问得有水平,也很有内涵,请试为君一答。

竹史君有两个观点。

第一点,站在正确和系统化认知历史的角度,最适合与清朝比较的,不是明朝,而是元朝。

因为这是唯二由少数民族自北方入侵,所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①过往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契丹人建立的辽,女真人所建立的金,势力限于北方,均未能做到这一点。

②少数民族政权还有另外两类,一是以北宋李元昊所建立西夏为代表,一类是以乱唐安禄山为代表,据日本学者考证,安禄山是粟特人(中亚)即汉族政权内少数民族高官叛乱。

比较蒙元与满清的统治方式、官制、人才选拔制度、法律制度、民族政策,对待汉民族的态度、对待汉文化的态度。这些方方面面,都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去认识,当一个异民族征服这整片大地后,会采取何种作为,其中哪些是推动历史的,哪些是令历史停滞甚至倒退的,原因何在,逻辑为何

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蒙古族、女真族这两个在古代历史中长期存在的民族。也能更好地反诸求己,认识华夏文明,华夷之辨与中华民族这两个矛盾统一概念的由来与存在合理性。

第二,从华夏政治经济文化演变的角度,宋明之间的探讨比较,会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

宋建立了一套中书门下管理体系,最高管理者为宰相,设参政知事,枢密使、三司使,分管宰相权。禁军制。经略府制。

明废除宰相,建立一整套内阁六部加大学士体系。边军制,军户制。

这是两种差异较大的施政方式,其执政思维方式也也深刻影响着朝政民生。元清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沿袭与部分修改,简单说也就是抄作业,但并未涉及制度的本源,没有底层逻辑基础。

宋建于960年,明建于1368年,这是千年之内离我们最近的两大封建王朝,宋与明提供了两种华夏人类社会基础管理模式,并易之创造了丰富的经济社会历史与文化遗产,是五千年伟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里出发的比较,是真正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比较。

执着于明清之比,缠杂了过多的民族情感和仇视在里面,难以客观。说实话,除了你伤害我,我抨击你,并没太多实际价值。

竹史君真心建议明粉少喷满清,因为满清越糟糕越不堪,对南明输给满清就会越加不忿平添不快。建议清粉(如果有的话)也多看看蒙元的史料,了解一下满清为什么人所不齿遗臭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