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衛國: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四大看點

瞿衛國: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四大看點

看點1:形勢嚴峻

從對整體經濟形勢的研判來看,語氣似乎比4月更為嚴峻。

回顧今年4月19日的政治局會議,當時的判斷還是“一季度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好於預期,開局良好”。到了7月30日,則變成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風險挑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新的風險挑戰”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何解?專家認為,主要的風險和挑戰要分國際國內兩方面來看。

國際方面風險有三:

一是雙邊關係上中美貿易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二是多邊關係上,西方選舉週期(中東、歐洲、英國脫歐)或將導致地緣政治風險。三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工業產出下滑,前述原因導致外需萎縮,出口遭遇挑戰。

國內方面則主要集中在穩槓桿和穩增長方面。二者基本上不可得兼,因此維持平衡難度較大。另外,國內經濟發展積攢的風險也在逐步出清,比如包商銀行等中小銀行的風險、債券違約風險、地方債問題等。

怎麼應對?

這次政治局會議體現出的政策思路還是具有相當的連貫性。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穩中求進”總基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八字方針等等,一以貫之。

此外,“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適度實施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的表述依然在列,但增加了“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繼續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的細節。

對此,總的看法是,意在提示財政寬鬆不宜做支出方面的大幅寬鬆,要繼續在減稅降費方面支持企業,為企業減輕負擔。

看點2:側重民生

與4月份的那次政治局會議相比,這次會議的措施要細得多,有些表述更加直白明確,對當下關切也有更直接的回應。

舉個例子。對於萬眾矚目的房地產市場,4月份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說“落實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體責任的長效調控機制”,似乎給地方上寬鬆房市開了口子。由此,一些房地產商開始放風,呼籲政府放開房地產市場調控,讓房地產繼續拉動經濟云云。

這次的會議在重申了“房住不炒”的原則外,直接來了句“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言辭相當強烈,可以說堵住了放寬樓市限制的狂野想象。

不過,從上半年金融及信貸數據來看,不少信託貸款、委託貸款等非標融資都流去了房地產行業。以此次政治局會議的口徑變化看,中央再次表明了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而非樓市的決心。

這次政治局會議還有個有意思的看點,一些事關民生的“小事”也被鄭重當做補短板基建項目提出。

比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停車場”、“城鄉冷鏈物流設施”、“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都被點名。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它們首次出現在政治局會議的新聞稿中。

事實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高頻話題。

在6月19日的國常會上,總理李克強要求部署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順應群眾期盼改善居住條件。國常會提出,今年將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安排中央補助資金。

住建部數據顯示,各地上報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達17萬個,涉及居民上億人,機構預計,這將拉動萬億級投資需求。

而“城市停車場建設”和“提高冷鏈物流能力”則分別出現於2015年9月和2016年10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

上述措施有個明顯的特點:穩增長與惠民生是兼顧的,而且並非通過財政、貨幣政策的簡單寬鬆來實現。

尤其是基建補短板方面,一改“鐵公基”做法,偏重於城市建設領域,這使百姓的獲得感會更加直接和強烈。

看點3:消費挖潛

在這次會議提到的諸多措施中,“深挖國內需求潛力”被提得很高,甚至排在了“穩定製造業投資”條目之前。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今年上半年,消費表現亮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1%,繼續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所以,更加重視提升內需是題中應有之意。那麼,下半年,中央在促消費方面又會提出哪些新思路?

“深挖國內需求潛力,拓展擴大最終需求,有效啟動農村市場,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

這一表述意味著什麼?專家認為,2019年下半年,針對提振消費的多方向政策有望形成合力。

第一,新一輪基建發力有望著重完善低線城市以及廣大鄉鎮地區的消費基礎設施,打通新零售向縣域經濟的滲透渠道。

同時,加速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由此激活縣域經濟對醫療、服務、教育等服務消費的升級需求,這一過程亦將創造當地新就業,進一步夯實地區消費能力。

第二,下半年或將推出更多針對汽車、家電等大額消費品的補貼政策,有望進一步拉動汽車銷售走出低谷。

長期來看,II型和I型大城市落戶限制的放鬆料將加快落地,通過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拉動與住房、汽車相關的商品消費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強調了“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意思還是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下擴大消費,而不是走“價廉物劣”,山寨貨充斥的低質量發展老路,尤其是農村市場的啟動,更要避免這樣的誤區。

看點4:金融改革

關於民企和金融供給側改革依然是這次會議的大看點,但7月與4月相比有較大變化。 4月是這麼說的:要有效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引導優勢民營企業加快轉型升級。 7月則變成了: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製造業、民營企業的中長期融資,把握好風險處置節奏和力度,壓實金融機構、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責任。 加粗部分就是關鍵之處。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胡志浩對此有以下分析: 為什麼這次要強調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製造業、民營企業的中長期融資?民營經濟在經濟中的重要性不消多說,但“玻璃牆”的問題一直存在。

即使當前金融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但短期融資多、中長期融資不足,這反映出的是金融機構甚至企業對長期發展的信心不足。信心不足與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相關,也與體制機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相關。

但要在經濟下行中穿越週期,中長期資金佈局必不可少。金融機構要有這樣的長遠考慮。有些事情不做,是因為沒有信心,但有些事情,是隻有做了之後信心才會增加。 而把握好風險處置節奏和力度是什麼意思? 胡志浩認為,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一方面要提高有效供給,另一方面也要消除無效供給。推動金融機構擠泡沫、出清資產風險、消除金融產品的層層嵌套和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的低效運轉就是題中之義。 但是,處置風險也要掌握節奏和力度,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爆發。這次對錦州銀行的風險處置,就比包商銀行更注重節奏和力度。這反映出管理層對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處置態度不變,但節奏力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以此維持金融市場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當前種種問題和任務部署,此次會議也清楚地表明態度——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把握長期大勢,抓住主要矛盾,善於化危為機,辦好自己的事。

面對當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抓住主要矛盾,善於化危為機,辦好自己的事”就意味著不能因為受到外部環境衝擊和內部下行壓力,就掉頭走回粗放發展的老路。反而要堅定高質量發展道路,堅持改革開放,繼續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濟發展久久為功,化危為機恰在此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