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感到孤獨怎麼辦?

清歡hhhhhi


心理學家羅伯特·韋斯,將孤獨分為社會隔離和情感隔離兩個層面,前者是缺少社交網絡所致,後者是缺乏深厚的人際關係所致。

以我多年的經驗,情感隔離導致的孤獨是沉重而深刻的,是根本上的。但如果能夠讓自己寄身於社交網絡中,可以獲得有效的安撫。

村上的小說中的人物,都有一種孤獨、不為周圍所接納的氣質。

《挪威的森林》中有句話:哪裡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

以進入大學為分界,你不必再與一群人保持同一節奏,你可以自己選擇朋友,選擇獨自一人或者融入他人。

然而,只要與他人一起,就一定會有偏好和需求的不同,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社交需要溝通,需要妥協,需要我為你讓步,你為我讓步。時間、目的地、接下來的行動內容…

不,別誤會,我並不是否定這些。我只是在客觀描述一種事實。

需要指出,很多時候,這些都是愉悅而日常的。畢竟,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就是在相互付出、相互麻煩、相互給予中,建立起來的。

但更多時候,這些“相互付出”,我們把它稱之為妥協、讓步、遷就。

這個時候,村上說:哪裡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

當一件事的獎賞意義,大於代價時,我們才會主動追尋它。對於每個人來說,與他人共同行動,帶來的獎賞和代價,份量是完全不同的。

這個時候我要說一說我了,我是一個主動追求孤獨的人,或者說,追求獨處,這樣更確切一些。

孤獨與獨處並不是一回事;在完全獨處的狀態我們通常也能感到滿足

需要先說明的是,我不是在追求「不交朋友」。相反,我不孤僻,我有很多朋友,熱情、真誠和給予,是我性格的另一面。我只是追求「儘量獨自做各種事」。

我對時間、效率有令人髮指的敏感,我幾乎從來不遲到,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卻很少遇到不遲到的人。

Emmm,說到這裡我有點不好意思。是的,我即使對關係特別好的朋友,也有「守時」的期待。

我知道很多人不這樣,時間嘛,差不多就行了,反正是出來玩。

當然,別人遲到的時候,我不太會表現出來。這是我的另一種性格。

你看,這是衝突的一顆小栗子。是個人特質的差別,其實也並無一定的對錯之分。

但於我來說,與他人有過多密集的來往,代價遠遠高於獎賞。我主動追求獨處,並且好像沒見過比我更能獨處的人。

但是,真的不會孤獨麼?即使是我,也會的。

尤其在我最初,剛開始懵懂追求獨處之時,只是模糊地感知到,與他人共同行動過多,代價大於獎賞。

但我茫然地投身於一個,一定程度上違揹人性的狀態之中,著實遭受了不少折磨。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具有“歸屬需要”,它是人類長期演化的產物。

為了滿足歸屬需要,我們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維持親密的人際關係,我們還期待與那些瞭解、關心我們的人交往和溝通。(羅蘭·米勒《親密關係》)

我的一點經驗是:

獨處應該只是物理上的相對隔絕,而絕非情感。

即使你經常身處於獨自行動的狀態,如果你有建立深刻、安全的人際關係,無論是戀人、朋友、家人,你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擺脫孤獨感。

另外,還有,如果你能從學習、工作之中,找到個人價值,你也可以讓內心覺得充實。

一個是情感的反饋,一個是個人價值的反饋。如果你常覺得孤獨,可以從這兩個方面著手解決。

06

其實。

更重要的一點大概是,你要接受,孤獨是人生的本質。

不被他人理解的時刻,我們覺得孤獨,覺得痛苦。我們交朋友,我們談戀愛,我們希望遇到了解。

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廖一梅《戀愛的犀牛》)

其實我覺得,「被他人理解」,一定程度上,是幻夢一場,是鏡花水月,是海市蜃樓。

我不是完全否定被理解的可能性,只是想說,大多數人,對這一點持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理解永遠是相對的,是一定程度上的。甚至,和你所以為的,是錯位的。

「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

即使你們有相同的經歷,那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和共鳴,但他人的喜悅或者痛苦,我們是無法完全覺知的。

人們常常輕視他人的痛苦。

事實上,即使是你過往的大喜大悲,你回想起來,也只是覺得恍如隔世。何況對他人呢?

不要對於得到朋友、戀人、家人的理解,抱有太高的期待。不是他們不想,只是他們不能。

無論如何,我們不應該從他人那裡,或者從自身之外期望太多。他人對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極為有限。歸根到底,每個人都孑然獨立,最關鍵的就是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孤獨是人生的本質。

07

去跟自己的孤獨和解,你在這個世界上,實際上就是一座孤島,在一定程度上來說。

不必悲觀。

其實,如果你能夠做到精神上的自足,能夠從與自己的相處和互動中,找到樂趣,是可以很大程度上擺脫孤獨感的。

叔本華說,獨處的時候,每個人都只能返求於自身,那麼自身擁有就會暴露無遺。

而免於痛苦的手段,莫過於擁有豐富的內在——即豐富的精神思想。

他甚至直接將獨處的對立面定義為庸俗,認為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

哈哈,哲學家就是哲學家。

我還是很熱衷於俗世的生活的。雖然我覺得獨處很美好,也很少覺得孤獨。

但是,與他人共同行動,充滿煙火氣的、零碎的日常,更接近於真實的人間。

說了很多,總結一下:

1>人類有歸屬需要,我們需要與他人建立和維持深厚且親密的關係。

2>情感隔離導致的孤獨是沉重而深刻的,讓自己寄身於社交網絡中,可以獲得有效的安撫。

3>與他人共同行動往往意味著妥協、遷就。「哪裡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

4>孤獨與獨處並不是一回事;在完全獨處的狀態我們通常也能感到滿足。情感的反饋和個人價值的反饋,是擺脫孤獨感的兩種手段。

5>孤獨是人生的本質,不必期待會得到他人的真正理解。

6>如果你的精神自足到可以支撐自己的獨處,那麼你就很少感到孤獨。

7>但與此同時,與他人共同行動,充滿煙火氣的、零碎的日常,更接近於真實的人間。


有為先生


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一些人經常感到自己很孤獨。

有這種現象的人,一定要學會自我調節,大體上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多和家裡人聊天,進行溝通,增加幸福感,同時,和家人在一起外出旅遊,也能調節愉悅的情緒。

二.多參加社交活動。比如,組團旅遊,參加歌詠比賽,戶外體育活動。

三.多讀書,吸收精神食糧,可以開闊視野。

四.可以在家養花,養魚以及其他一些寵物,也能陶冶情操,減少孤獨感。

總之,人要是經常感到孤獨,就要按如上辦法去做,就能及早擺脫困境。



孫彥博


謝謝。

"經常性感到孤獨"的人一定有自己的"特殊故事",一定是心裡的話"無處傾訴",一直得不到心理疏導與忘不掉的"情感糾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孤獨感",但如果一個人"經常感到孤獨",或許是"病態癥結",或許是"壓抑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