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難頻繁到什麼程度,人們就絕對不會再坐飛機了?

相對於事故率高的汽車,飛機是安全指數較高的遠程交通工具,但面對空難的一次次出現,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種問題?

空難頻繁到什麼程度,人們就絕對不會再坐飛機了?

飛機上沒有絕對安全座艙

美國《大眾機械》刊登的一篇文章中,航空學作者戴維·諾蘭提出:在分析20起至少有1人喪生、1人倖存的美國航空企業空難後,諾蘭認為,飛機後部的座位安全性更高。

空難頻繁到什麼程度,人們就絕對不會再坐飛機了?

也有研究人員通過調查105起空難中的2000名生還者後,繪出這張飛機座位安全概率圖。但選好那個合適的座艙就真的能為自己帶來多一份安全嗎?到底是什麼促發空難的發生?

據國際航空委員會統計,世界上99.25%的空難都是由於飛行員的失誤造成的。 其實,造成空難的因素還包括飛機的質量、出航的天氣情況、飛機駕駛員與機組人員的應急處理能力、機組人員對乘客的管理能力、乘客的配合、障礙物干擾(如鳥類的撞擊造成發動機失去動力)…

一旦空難發生,整機將發生爆炸或墜機的可能情況而機毀人亡,相比之下,座位安全的概率問題根本無法影響這一刻的生死。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角色,認清自己、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就是自我拯救。

空難頻繁到什麼程度,人們就絕對不會再坐飛機了?

民航業的安全有倆個首要前提,其一機長要有嚴格的職業操守,為機艙的幾百條生命和自己負責;其二乘客要配合機組人員的指揮。

雖然命運的主動權掌握在機長手中,但乘客也有屬於自己的使命,重視安全細節、掌握相關安全常識也是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讓自己在可能出現的災難面前能做出最正確的表現。時刻繫著安全帶(除了上廁所),別以為只有爬升和降落才需要,多一份謹慎,多一份安全,沒有人能告訴你絕對安全,安全感是自己給的。聽從機組人員的指揮,控制好自己的言行舉止,不給他人帶來身體、心理上的傷害,避免引起混亂。

空難頻繁到什麼程度,人們就絕對不會再坐飛機了?

我們阻止不了空難的頻頻發生,但我們有選擇接不接受民航這種交通工具,大眾普遍會選擇信任,民航業相對其他交通工具有本質上的優勢,第一是快捷性,比起漫長的旅程,寧願消費昂貴。第二是不可替代性,目前還沒有滿足快捷性且全球通用性的交通工具可以相媲美。

人們常說,恐懼源自未知。上千甚至上萬米的高空,那裡低溫、低壓,儘管事故概率微小,但那裡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可控的未知。

據說大韓航空99年以前的事故率是美聯航的40倍,那我們不妨做個假設,是不是把事故率提高40倍甚至更高,人們就會選擇放棄這種便利?

其實不然,就好比汽車的事故率是比較高的,需求量卻只增不減,因為這是時代發展的優質產物,得到了大眾的認同。人們接不接受飛機不能只依賴事故率去分析,更多時候考慮的是直接感受——高度和可控性。

危機只會促進科技的不斷進步發展,讓事故率不斷減小,讓更多的人信任和接受,對於安全感低的群體,我們能做的就是宣傳和鼓勵,還記得薩利機長那沉著冷靜的208秒嗎?還有為3U8633航班保駕護航的機長劉傳建和機組人員?

敬畏自然,也要相信奇蹟。

空難頻繁到什麼程度,人們就絕對不會再坐飛機了?空難頻繁到什麼程度,人們就絕對不會再坐飛機了?

對於英雄我們要鼓掌,但也要追求事故真相,而這麼做並不是要否定英雄的價值,而是希望有關方面能夠拿出科學、嚴謹的態度,來對待事故。這才是真正的為乘客生命和航空安全負責。所以,空難頻率並不能從本質上影響我們做決定,我們也應客觀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