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被批评就难受?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让小孩应对挫败感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昨天去同事家串门,一直都没有见到同事的孩子,平时在她家,总是能够看到孩子在旁边玩,或者过来跟我们说话。后来问了同事才知道,原来孩子是和妈妈闹脾气了。

事情是这样的:同事让孩子在家注意打扫卫生,也要注意学习,不能总是看电视和玩游戏。早上孩子一直只看电视,周围的垃圾也没有捡走,妈妈当时感到很生气,就批评了孩子,不让孩子看电视,让孩子去学习。孩子就觉得很委屈,说今天是周末,想要看一下电视都不行,于是就一直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也不和妈妈说话了。

同事说,孩子总是这样,有时候批评他几句,他就觉得不开心了,就不跟父母说话了,总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同事表示很无奈,也不知道该如何才好,才能让孩子可以正确面对大人的批评。

听完同事的描述,我想到一本书,叫做《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这本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著名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所著,书中介绍了许多神奇有效的方法,它们可以帮助人迅速提振情绪,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孩子一被批评就难受?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让小孩应对挫败感

批评的本质:为什么批评会带来挫败感

1、 思维差异产生多种情绪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桌子上有一个杯子,里面装了半杯水。第一个经过这杯水的人,发出感叹:"唉,杯子里只有半杯水了。"第二个经过这杯水的人则说:"哇,还有半杯水呢!"

同样是半杯水,不同的人对它发出的感叹也存在差异。第一个人只看到了水只剩半杯,这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态度,他的关注点在于杯子空的部分。而第二个人,他看到的是还有本杯水,是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他的关注点在于杯子里的水上。

这就是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带来的情绪不同,不同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见解,因而在面对相同的事物时,也会有不同的情绪。

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在面对大人的批评时态度各有不同。有的孩子会顶嘴,而有的孩子则会害怕、担心。孩子也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也会存在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孩子在面对父母的批评时,会有不同的表现。

孩子一被批评就难受?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让小孩应对挫败感

2、 通过"臆想"带来情绪化推理

当一个人受到批评、没有得到肯定的时候,他可能会在心理想了很多,比如"我是不是很差?是不是他觉得我的能力不足?他是不是不喜欢我?他以后还会再相信我吗?一直以来他都是这么想我的吗?"

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一书中,戴维·伯恩斯将这种负面思维称之为"情绪化推理",并将它和"非此即彼思"、"以偏概全"、"心理过滤"、"否定正面思考"等其他类型的思维共称十大负面思维。

当人们在心理"臆想"这些的时候,他心中的负面情绪也会随着而来。因此,有时候面对批评,往往是因为自己想太多了,对方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想法,反而自己想了很多。

孩子也比较容易陷入这种自我怀疑的情景中去。面对父母的批评,孩子有时候会觉得,就是父母不喜欢自己,父母不认可自己,因此会感到难过。

孩子一被批评就难受?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让小孩应对挫败感

3、 期待所有人都喜欢的"完美主义"

面对批评,我们会难过,就是因为在别人看来,这件事上是自己做错了,认为自己不能达到别人口中的完美。所以自己也觉得自己错了。但是,我们应该想一下,是否别人的批评就是正确的?

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在面对别人的批评时,这种追求完美主义的情绪更为明显,因为他不愿意被批评,不甘于被批评。一些孩子就是在生活中国比较注重自己在父母和其他人眼中的形象,当父母对他的行为作出批评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达不到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标准,做不到完美,因而会有失落、难过的心理,于是会将自己封闭起来。

受到批评表现的三种情绪

1、 "悲观"情绪

受到批评时,有的人就会感到被伤心,认为做错了事情,没有达到对方的要求,而且也没有完成任务,因此认为自己能力很差,开始怀疑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这就是"悲观"情绪。比如,孩子被父母批评之后,就会不说话,把自己独立起来,并且在以后的表现都会比较小心翼翼,生怕再次出错。

2、 "愤怒"情绪

当有人批评自己的时候,自己会觉得很不甘心,认为自己不应该被批评,因为自己没有做错,就算做错了也不应当受到这样的待遇,并且会认为自己比较没有面子。这种情绪就是"愤怒"情绪。

比如,有的孩子被批评之后救护顶嘴,父母说一句,他就顶一句,不让父母批评。比如,孩子看电视不去学习的时候被父母骂,孩子会认为自己确实不应该总是看电视,应该去学习。于是,被批评之后,孩子会自觉关掉电视去学习。

孩子一被批评就难受?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让小孩应对挫败感

3、 "乐观"情绪

有的人受到批评之后,没有负面情绪,而是欣然接受对方的批评,并且开始去找出自己被批评的点在哪里,再继续去原因,做出对策,最后解决问题。这就是"乐观"情绪。

如何让孩子理性应对批评后的挫败感

1、 利用 "ABC法则"找到解释事件与结果之间的合理想法

"ABC法则",即"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即诱发事件,包括任何负面的事件;B(beliefs)代表信念和认知,即对负面事件的看法与解释;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即面对不幸事件所产生的感受与行为。"

埃利斯认为,"一个特定的结果,并不是由负面事件引起的,而是因为我们对不幸事件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这才是造成特定感受与行为的根本原因。"

利用"ABC"法则,具体可以这么做:

教孩子记录三方面的事情,分别是被批评的事件、对事件的分析以及事件的结果。在记录这些事情的时候,要让孩子对三方面的记录进行分析,找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得出因果关系,避免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中。

孩子一被批评就难受?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让小孩应对挫败感

2、 利用"反驳自我批评法"来反驳消极想法

当人们受到批评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觉得自己是错的,总是有这样的想法不利于自己能力的提升,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找出反驳对方的点来让自己不至于陷入消极情绪中去。

"反驳自我批评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即抓住想法,反驳自我,理性回答。

回到前文我们说到的同事的孩子,同事批评孩子不应该看电视而是应该去学习,这个时候,孩子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性质做一个分析:自己看电视是因为今天是周末,并且自己也没有一直看电视而不去学习。明白自己行为的性质之后,就可以对父母讲清楚此事的性质以及自己的理由,说服父母,而不是不解释就直接躲进房间不说话。

孩子一被批评就难受?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让小孩应对挫败感

3、 坦然接受别人的质疑,有理有据的回应对方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提到:如果受到别人的批评,他们的评论或对或错。如果评论是错的,事实上没什么可烦恼的;就算批评是对的,你仍然没有理由受打击,你并不期望完美,只需要承认错误,采取力所能力的步骤改进就行了。

当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父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此孩子也要对父母的批评有有一个辩证的看法,如果父母说的对,那自己就应该及时改正,而不是发怒。如果自己做对了但是却受到批评,那就应该自己有理由并且及时回应父母。

我是奶嘴妈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