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恐,曉而生安丨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未知生恐,曉而生安丨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2019年末,一場未知的傳染病席捲武漢三鎮,人們在道聽途說和奔走相告中陷入恐慌和無助中。幸我大中華,及時出手,捍佑華夏子孫。


作為一名定點發熱門診和定點醫院的醫院感染防控者,不知道是因為對生物型危險反應遲鈍?還是因為習慣了慢條斯理?我似乎沒有過多的恐慌(畢竟恐慌無益),一邊作傳染病醫院感染防控佈置、規劃醫院內部佈局流程線路、醫務人員防護培訓指導、規劃防護用品規範儲備及分級發放,一邊想到的是去弄清楚疫情事態的真況,因為信息渠道五花八門,需要我們去科學甄別……


下面就談談疫情中我所認識和思考的,請別懟我馬後炮,這不是因為之前忙疫情防控,現在才得空總結一下思想,跟您彙報嘛!


一、2019年12月出現的不明原因傳染病說:我想有個名字!

未知生恐,曉而生安丨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2019年12月份,武漢發生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此前一直沒有正式名稱,一度被稱為“武漢肺炎”、“中國肺炎”等帶有明顯地域歧視的稱呼,是對武漢和中國的一種汙名化。

2020年2月8日,國家衛健委發佈通知,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NCP”。2月11日晚,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的全球研究與創新論壇上宣佈,將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的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其中“Co”代表“冠狀”,“Vi”為“病毒”,“D”為“疾病”,“19”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的名字則是2019-nCoV。


二、 關於2019-nCoV2019-nCoV,顧名思義,它是冠狀病毒屬家族的一員,但它是這個家族裡面的有個性的帶點叛逆性格的一員,所以它得整點新花樣讓你重視它,否則它哪裡會得名“新型”冠狀病毒桂冠呢!?


冠狀病毒是一類有包膜的正向單鏈RNA病毒,而RNA病毒的抵抗力普遍比DNA病毒弱,治癒也更容易,但是雙鏈RNA病毒的抵抗力就很強,逆轉錄病毒的治癒極其困難,還好2019-nCoV目前仍然是冠狀病毒科陽性單鏈RNA病毒,這個不知道是不是與它的治癒率和死亡率正相關呢?


咱老百姓不清楚,把問題留給科研專家就好!冠狀病毒的RNA和RNA之間重組率非常高,病毒出現變異正是由於這種高重組率,2019-nCoV應該就是這種病毒特性思潮下的新生勢力。


三、扯遠了,說點跟咱感控有關的內容!


翻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三至六版)》,發現早期臨床症狀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少數有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狀。然而據我個人的信息來源獲悉,各醫院疫情初、早期發熱門診或急診科常接診到一些無發熱、僅因為乏力、呼吸困難來就診的患者,排查後確診為COVID-19的病人。於是乎,開啟我的十萬個為什麼模式:

  • 問題一:按理新冠肺炎是呼吸道疾病,為什麼絕大部分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很不明顯呢?
  • 問題二:為什麼很多患者一就診就是肺部CT顯示中重度感染影像學改變而患者說自己就診前期無感直到現在覺得不舒服才就醫呢?
  • 問題三:為什麼會有家庭傳染一說?
  • 問題四:為什麼會有安全距離至少一米說?
  • 問題五:為什麼一般口罩對於2019-nCoV病毒起不到阻隔作用?

這些問題的答案是盤根錯節,不可分割的,我冒險大開腦洞地分析一下:


1、2019-nCoV病毒的形態特徵決定了臨床症狀、傳播途徑。


冠狀病毒直徑大約是60-200nm ,2019-nCoV直徑約是100-120nm 。從對人體呼吸道的危害看來,10μm以上的粒子,常阻留在鼻腔和鼻咽喉部;2~10μm的粒子大部分留在上呼吸道,而2μm以下的粒子隨著粒徑的減小在肺內滯留的比率增加 ;0.1μm以下的粒子隨著粒徑的減小在支氣管內附著的比率增加。這是不是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患者早期臨床症狀少有上呼吸道表現,因為大部分2019-nCoV微粒悄聲無息狡猾地躲過了上呼吸道的防護屏障,直通車去了肺及支氣管。


2、COVID-19的傳播途徑目前確定的是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那麼這又引發出來一個概念“氣溶膠”。


氣溶膠指的是穩定懸浮於空氣中的液態或固態微粒,其大小為0.001~100μm,氣溶膠可以是傳染病傳播的媒介。氣溶膠傳播包括小飛沫及飛沫核傳播,在有壓力和水分的情況下人類是可以產生氣溶膠的,而2019-nCoV直徑約是100-120nm,它可以嘚瑟地駕馭著飛沫或飛沫核這種媒介順風車來肆虐人際之間播種生根了。


另外得警惕小於75μm的飛沫,它在空氣中蒸發可以變為飛沫核,漂浮在空中一段時間......這些就是為什麼COVID-19會通過飛沫近距離聚集性傳播的原因之一,也是人們認為它傳染性強和疫情迅速播散的原因之一。


廣義的空氣傳播包括經飛沫、飛沫核和塵埃傳播,而傳統習慣人們把飛沫傳播拎了出來,所以《醫院隔離技術規範》WS/T311-2009將傳播方式區分為空氣傳播、飛沫傳播、接觸傳播。《醫院隔離技術規範》中提到空氣傳播是帶有病原微生物的≤5μm的粒子的傳播,飛沫傳播是是帶有病原微生物的>5μm的粒子的傳播,1米為規範裡描述的短距離,結合前述內容於是就有了COVID-19除了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還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和大於1米的安全距離的由來。


3、疫情初、早期對新型傳染病的認識不足、防控戰略部署的不完善、患者對自身健康狀況的判斷、就醫常識、就醫途徑以及就醫恐懼心理等等因素,影響和延誤了早期最佳的就診時機,所以患者就診時已經是病情進展中、後期。這是COVID-19疫情事態和所謂就診怪相的專業之外的原因,所以就有了患者貌似沒有其他症狀,就診時CT檢查雙肺已經是大面積毛玻璃樣陰影的現象存在。


四、口罩!想說愛你不容易,因為傻傻分不清?

未知生恐,曉而生安丨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就COVID-19呼吸道防護而言,人們常常會被不同類型的口罩弄得稀裡糊塗,不知道如何選擇?不管是老百姓還是衛生專業人員對於口罩的分類及作用,都可能有些概念模糊,傻傻分不清。我就此談談自己所知:


1. 就常規人群而言,根據用途口罩可分為日常防護、醫用防護、工業防護等。日常防護口罩主要是用於防塵、防霧霾、防寒等;工業防護口罩主要是用於減少和避免粉塵及有害氣體的侵害;醫用口罩主要是用於阻隔帶有病原微生物的有害微塵,但不能有效過濾PM2.5。


2. 新冠病毒肺炎的自我防護應該選擇醫用口罩。
那麼問題又來了:諸如醫用紗布口罩、一次性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N95口罩等,分別是幹嘛用的?如何選擇呢?也請聽我娓娓道來:
普通脫脂紗布口罩的相關標準已經在2005年廢止,不再用於醫療行業的防護;一次性醫用口罩對致病性微生物的防護作用不確切,可用於普通環境下的一次性衛生護理,或者致病性微生物以外的顆粒如花粉等的阻隔或防護;

醫用外科口罩適用於醫務人員或相關人員的基本防護,以及在有創操作過程中阻止血液、體液和飛濺物傳播的防護;醫用防護口罩適用於醫務人員和相關工作人員對經空氣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的防護,防護等級高。


N95 口罩是最具迷惑性的!


N95的N代表其材質僅適用於過濾非油性粉塵;95代表其過濾效能至少達到95% 。N95口罩並不等同於醫用防護口罩,只是說明使用了N95濾材,口罩對非油性粉塵顆粒的過濾效率達到 95%,並不一定是醫用防護口罩。


根據用途分類,N95口罩分為普通N95和醫用N95,分別適用於粉塵防護和醫用防護,是由NIOSH(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認證的防顆粒物口罩中的一種口罩,有著多種型號,舉例:從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3M公司生產的符合N95 標準的口罩有十餘種,但其中只有1860和9132兩種型號是醫用防護口罩(例如有些醫療衛生機構儲備、使用的8210型號N95口罩,是用於職業粉塵防護的口罩)。


醫用防護口罩是指口罩的過濾效果要達到N95濾材要求,同時應該具有阻擋血液、體液噴濺的功能,適用於醫療環境中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目前我國醫用防護口罩執行的標準是GB19083-2010。


還有與2019-nCoV有關的血管緊張素受體2(atr-2)、2019-nCoV的抗體檢測、核酸檢測等診斷意義在院感防控中的意義等思考,篇幅所限我就不一一闡述了,總而言之,根據2019-nCoV病毒形態特徵、傳播途徑、疫情時態等,正確選擇和選擇正確的防控措施,科學管控傳染病,我堅信您比我更專業!另外歡迎來懟!

未知生恐,曉而生安丨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武漢亞心總醫院 盧莉莉
於2020年4月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