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認同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莫肇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副主席,廣東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政協書畫院特邀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廣東畫院簽約畫家,中央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特聘教師、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外聘教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畫高研班導師,珠海藝術職業學院客座教授,惠州學院兼職教授,肇慶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肇慶市中國畫學會會長,廣東省珠江書畫院院長,高級工藝美術師。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風雨無懼共奮進 南山高仰現曙光 莫肇生 160cmx68cm 2020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風雨山外山 莫肇生 98cmx40cm 2013

中國畫的認同

文/莫肇生

什麼才是中國畫?什麼才是好的中國畫?看了大家的作業,發現很多人都沒有進入這個狀態,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下中國畫評判的問題。

從古到今,對中國畫的評判,一直到清代,都是根據傳統文化,傳統的意識,對自然的認知等作為標準,都是祖先流傳下來的,沒有太大變化。從辛亥革命開始,康有為、梁啟超、到孫中山、高劍父,我們中國從帝制到民國,政治的變化自然而然影響到藝術,為什麼中國畫是首當其衝被拿來議評,而不是京劇等等。因為繪畫是世界性,這時期不少人到外國去學習過,接觸到西方的繪畫,很寫實,很科學。如果中國要變革,首先想到的就是從繪畫開始。那時認為中國畫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清末四王在中國畫上面走到一種程式化的極端,整個繪畫的程序,樣式,也形成了標準,變成了一種套路,沒有求變,求新,沒有了個性化。但是事實不能只從這個方面看,除了四王,還有四僧,金陵八家,揚州八怪,他們也是很有個性化,很豐富的。像八大,他把中國畫意象這一方面發展到一個高峰,把個人的情緒在筆墨裡面體現到淋漓盡致。我們要怎麼去評判藝術品,評判中國畫,我這裡只有一句話:個性化。沒有個性化,什麼藝術都是假的。就像梅蘭芳用他特有那種聲腔,他的個性的張揚和強烈,形成他獨特的藝術感。又像梵高,他的用筆,色彩,情緒,現場感覺變化,通過這些變化用自己的思維強調在藝術品裡面。我們到他創作《星空》的地方看,是看不出作品的樣子,只有梵高的眼睛能看到那樣的星空,這就是個性化。

藝術缺乏個性以後,就變成平庸匠氣。所以我們學習藝術,不要全走到一起,要分開,要根據個人的喜好去學習和發展,不管好壞,形成自己的面貌才是藝術。我曾經在內蒙設計過一個大廳裡面的一組吊燈,結算時按照工藝品計價,藝術品和工藝品相差的價格是10比2的比例,當時就爭論這是工藝品還是藝術品的問題,工藝品是重複的,不斷重複一個樣式,普遍性的,商品性的,那是工藝品。藝術品是由藝術家完成的作品,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如果學習藝術,就要有獨創性。比如你拼命的臨摹石濤的,別人一翻就是石濤,再一翻又是石濤,那就是工藝品了,跟我們畫匠沒區別。所以我們判斷一幅畫的時候,不是判斷他畫的像什麼,特別是中國畫,關鍵是有沒有把自己個性彰顯出來,這是最主要的。我們那天看畫展范陽老師的作品,范陽為什麼是范陽,他用筆的特點是什麼,他從哪個人的身上學了什麼,又怎麼用到自己身上,而不是照搬。所以我們要明確的這一點,藝術品跟工藝品,創造跟臨摹、翻造、翻摹是兩回事。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蒼山祥雲 莫肇生 310cmx280cm 2011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雲紫風清 莫肇生 220cmx180cm 2019

我經常講到“氣”。加一個字,真氣,跟假的對立。我們常說畫畫不要造作,就是不要離開真,是出自內心的,是藝術家的修養,對藝術的判斷,自己的生活經歷,對藝術的態度等,形成的內在的東西。

真氣就是藝術家內在的精神,這決定了藝術品的好與壞,決定他的層面像古人說的是神品還是逸品,到哪種品味。判斷一個藝術家的作品時,就看他的內在的真氣,如在作品裡面顯露出來,你會感覺很親切,很有感覺,跟你有交流,而不是格格不合的,矯揉造作的。

畫如其人,人品跟畫品是一樣的。他能對你有所觸動,這種觸動可以是使人向上的,或者使人平靜的,而中國畫真正的是能使人平靜。我們回頭看古代的繪畫,山水、花鳥,給人很平靜很安逸的感覺。在文革時期的宣傳畫是喊口號的,是鼓勵你去幹一些事情,這又是另外一種。現在一些人物畫就像宣傳畫,口號式的,又使中國畫走向另一種形式。跟我們中國畫本性的東西相去甚遠。不是我們說非要追求委婉,隱約,平靜淡泊的狀態,而是要出自作者的真情。

黃賓虹最大的貢獻就在把這個氣,跟太極結合起來,粗的跟細的呼應,實的跟虛的交搭,中國畫就在太極這種運動的方法裡完成的。所謂氣韻生動,就像太極這種生生不息的,陰陽的變化,不停的轉換,虛實相生的狀態,所以氣決定了中國畫的思維方法。所以我們判斷一張中國畫好與壞,要看他的氣通不通,氣是排在第一的,很重要。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和風淨氣 莫肇生 180cmx180cm 2011

除上面所述的基本狀態外,還可從下面幾方面去分析。

筆墨

毛筆這種工具決定了中國畫的命運,它的形態,特性造成它的效果。筆的變化,從筆尖到筆肚,每一個地方都可能用到。墨是從筆出來的,我們要先理解這個筆。繪畫跟書法是有區別,雖然我們常說以書入畫,但書不能替畫,用筆是有區別的,中國畫的用筆比書法更加變化多。大家常爭論沒有書法基礎不能畫好中國畫,雖然這是有依據,但書不等同於畫,繪畫的用筆要比書法更加豐富。我跟黎雄才先生的時候,看他常用山馬筆來畫,筆毛比較硬挺,畫松樹的時候,筆已經岔開了,用到沒有什麼水份時,他就用岔開的那幾根毛來畫樹梢最精彩的地方,把筆用到極致。

中國人常說以柔制剛,柔中帶剛,毛筆做到了。張彥遠說骨法用筆,生死剛正謂之骨。骨跟生死聯繫,有骨才有生命。剛不是鋼筆,不是鋼鐵,中國人理解事物不是單純從物理的角度,而是用精神去賦予它,剛氣,正氣,做人一樣。林豐俗老師跟我說過,例如這是你在藝術上選擇的一條路,你可以往左一點,往右一點,最後還是要回歸到這條路上,不在這條路上的,就不能用這條路的標準去評判他。好像吳冠中,如果用中國畫的標準去說,精神上他做到了,筆墨上沒有做到,但我們可以說他是彩墨畫,或者就是一個藝術品,在那個路上,他做得很好,非常到位。但我們不該用中國畫的標準去評判他。

這個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多元在藝術上也是一樣,不管什麼材料什麼介體,都可以作為藝術創作的元素,我們要允許不同的藝術形式共存,他在這條路做得好,他在那條路做得好,都可以是第一,當代水墨不能用中國畫的標準去評判,兩樣東西沒什麼可吵架的,不同的路子,有各自不同的評判標準。所以談中國畫就不能離開筆墨。在中國畫裡面,筆墨已經不是一種工具,材料,技法,它是一種精神的狀態,所以決定了中國畫的判斷要有筆墨精神在裡面。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清遠2018 莫肇生 138cmx68cm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秋曖2018 莫肇生 138cmx68cm

文化性

在中國畫裡面不單是繪畫的概念,其包括很多文化層面的信息。包括畫家的群體,從古代來說,出名的都是文人墨客,有學識的詩人,文學家,為官的等等,都有很厚的文化底蘊。現在不是了,誰都可以畫畫,以前是真正只有文人才去畫畫。文人畫文人畫,以前都是有文化的人畫的,各方面知識都很厚,不厚的已經被歷史淘汰了。所以中國畫有文化性這個概念的體現。其呈現的已不單是形象,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信息。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萬壑泉聲松外去 莫肇生 48cmx46cm

詩性

一開始影響到中國山水畫的是山水詩,跟我們平常去到一個地方很直白地說:“啊好美啊!”不同。是通過語言、詞彙、各種手法等委婉地表現,體現出意境。你要找到那首詩出處的地方,儘管它保留了原來的樣子,但你可能根本看不出詩意,因為那是詩人他自己心中的境,有他自己的感情在裡面。可能地方沒變,只是人變了。所以詩對中國畫產生的影響非常大,常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情畫意。

說到山水畫,我常說我們要經常走到山裡面,跟大自然去交流,那是神交。想一下,在人類出現之前很久,那座山就已經待在那裡,大自然通過很長的時間,從一個混沌的狀態慢慢演變成現在的樣子,人類才多少年?我們憑什麼鬥天鬥地?有什麼理由去改造自然,我們沒有那個權力。我們只能用一種敬畏的心情,在他面前頂禮膜拜,求得一點精神上的東西。我們畫山水的人,對它不敬重不敬仰,畫不好山水。大自然的生化、生息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如果人干預了,就把自然給毀了。每年登珠穆朗瑪峰都死不少人,如果你老是想著征服自然,最後就是自然還在那裡,而你沒了。山在中國人心中,不單是一個山,是神聖的,當我們還未了解自然的時候,就會將它當成神,皇帝會去朝拜,藏民會去繞山朝聖。古人對山水的崇拜和敬畏,才有了山水詩和山水畫。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生息與共·雨林 莫肇生 200cmx165cm

蒼潤

黃賓虹的渾厚華滋,從筆墨到內在精神,已經不是山和樹的概念,都混在一起,地球最初的混沌狀態,正好體現陰陽變化。蒼潤並濟,蒼潤是筆墨的最高境界。在筆墨方面,能把蒼和潤兩個對立概念統一到一起,黃賓虹做到了最高。蒼往往體現人的骨氣和品格,潤是體現感情和情趣。我們看李可染,黑的地方又非常透,像用光從後面打出來,其做到了蒼潤。

這是我從倪瓚的畫裡看出來的。如果說蒼潤是筆墨最高境界,化就是神界,當一幅作品走到化境的時候,已經跟我們人類,跟我們肉體,個體,視覺都沒關係了,是在天上飄的。跟我們的精神,靈魂有關係。我看倪瓚畫的石頭,找不到一筆從哪來從哪去,找不出他的用筆是怎麼用的,折帶皴只是後人起的名字,但是你折不出那種味道。從古到今很多人臨摹倪瓚,但都沒人做得到,我看到最好的就是沈周臨摹的一幅,在蘇州美術館看到的。但還是達不到這個境界。很多古人評論藝術品的逸品、神品,我覺得還沒說到這個份上,我覺得化境是最高的,可能一輩子做不到,或者幾十代人做不到。看作品的時候,會發現一些偶發的東西,不是用筆能做到的,可能是神助,倪瓚就做到了,進入他的作品以後馬上就有化的感覺。什麼是化呢,剛才說了就是看不出來龍去脈及用筆的方向。

龍瑞老師跟我說,倪瓚能用淡墨做到這個份上,輕中見重,淡中見厚,見重量。後來我看倪瓚的畫,他是用這種狀態做到這個份上的,那就是化的狀態。可能有些人某些時段或偶發可能做到,但倪瓚能長期保持,很難。看看他的經歷,潔癖到讓書童去洗乾淨那梧桐樹,他已經到了另外一種境界了,只有他這種人才能做到這個份上。所以判斷一幅作品時,我們雖然不是他那樣的人,但要知道好壞,能分。

蒼潤,化境就是兩個很重要的評判標準,如果沒有做到,只能說是畫家,不能稱為大師,不像我們現在,到處都說是大師,留個鬍子和長頭髮就是大師,不是那麼回事。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河曲繞夢 莫肇生 200cmx165cm

新和美

現在常說我們中國畫沒創新。所謂新是什麼,藝術在歷史長河裡面,不斷變化,流傳下來,他永遠都是新,除非他不流傳,滅亡,他就死了。不是你拿著油畫顏料覆蓋在宣紙上就是創新。該不該創新,如何創新,我覺得在這是沒有必要討論的問題,新不新不是我們說了算,是後人說了算,留給後人去評判,跟我們沒關係。藝術是講個性,講品味,不是講新舊,你有個性有品位了才能談新,沒有的話談新有什麼意義。新只是一個時間段而已,很快就會舊的。所以我不說什麼創新,只有個性的彰顯,才是真正的藝術品。新只是一個時間概念,美才是永恆的,美就是完整,從結構,筆墨等達到很完美才能流傳下來,流傳下來的才是經典的,永恆的。所以我們判斷藝術品不是看新不新,是看有沒有美感,能否流傳下來。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雲開巫峽千峰出 莫肇生 48cmx46cm

養靜

學習和欣賞中國畫,對一個人有修心養性的功能。孔夫子說的教化,與藝術品的教化不同,它是通過隱喻的,詩意的表達,去感動人的靈魂,去調整人善良的心態,使人從中得到修心養性,這就是中國畫的功能性。

個性和品味

過幾天去看畫展的時候,大家注意幾個人:范陽,林容生,方向,他們都找到自己方向。像林容生的重彩,是用生宣去畫的,不一定要用熟宣,非常的安逸寧靜,我跟他打過交道,他的人也是如此,說話聲音也不大,很安靜的一個人。而范陽就是就很活潑很熱情的,看他的用筆也是有靈動跳躍的感覺,也是找到自己的去向。方向是用他那種用筆的結構,配搭,來表現,也是一個安靜的人。有個性沒品味也沒有用,品味跟你個人做人做事的風格有關。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巍巍恆宗 莫肇生 38cmx35cm 1999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秋雨 莫肇生 48cmx45cm 2005

境界和趣味

一個畫面有什麼境界,不是一個平淡的對象的表述,而是精神層面的體現。趣味包括筆墨的趣味,畫面的趣味,像林豐俗老師田園的趣味,生活的趣味。

功利問題

功利就是咱們中國畫是幹嘛的,我覺得應該是一種人文關懷,對這個世界生靈的一種關懷。藝術品的價值在於淨化人的心靈,淨化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通過對藝術品達到認同共識,找到一種高尚的愉悅的狀態。山水畫不會喊口號,講大道理,簡單說就是能使人向善。中國山水畫給人的感覺就是很慢,很靜,很淡雅,判斷中國畫時經常會出現這些字眼。作為一個藝術家要把自己的人格、精神調養好,你是怎樣的品格,畫自然會有什麼樣的狀態。對文化的修養和認同,包括之前說的,大家怎麼去理解,都會決定你的作品最後能不能做到某種境界。人的境界有多高,畫就有多高,心有多遠,路就有多遠。

陸儼少說:六分讀書,三分寫字,一分畫畫。很明顯,說的就是中國畫靠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中國畫特別是山水畫,精神層面佔的比例是很重的。我們學中國畫,要麼師古人,要麼師造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幾點是跑不掉的。我們思考一下,該不該這麼走,該怎麼走下去。

(2018清華美院書畫高研班教學側記)

莫肇生寫生作品欣賞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中國畫的認同/莫肇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