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寒山區無公害馬鈴薯種植技術,促使馬鈴薯產業高產優質化

馬鈴薯是雲南的四大糧食作物之一。滇西北高原的玉龍縣大春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8萬多畝,馬鈴薯既是高寒山區人民的主要口糧,也是牲畜飼料、蔬菜及重要的經濟來源。馬鈴薯產業發展與食品安全直接相關。為確保安全生產,農技部門大力推廣無公害馬鈴薯種植,促使馬鈴薯產業高產優質化。本文對無公害馬鈴薯種植技術進行了分析。

淺談高寒山區無公害馬鈴薯種植技術,促使馬鈴薯產業高產優質化

1適合無公害種植馬鈴薯的土地分析

馬鈴薯的無公害種植不僅要重視技術的使用,同樣要重視土地的選擇。要保障種植環境無公害、無汙染,包括自然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水源環境等。通常情況下,馬鈴薯種植應選擇非公路幹線、土地中重金屬含量少且未被汙染的地區,防止有毒害物質滲透到植物及土壤中。土地土質好、孔隙密度大、耕層較厚的土壤為宜。種植前要深翻土壤,將其中的雜草全部清除,但不可用除草劑,其作為一種化學藥物成分,會長時間殘留在土壤中,對馬鈴薯正常生長造成影響。

淺談高寒山區無公害馬鈴薯種植技術,促使馬鈴薯產業高產優質化

2無公害馬鈴薯種植技術分析

在大春進行無公害馬鈴薯種植是所有季節中馬鈴薯產量最高的時期。以下以南溪村無公害馬鈴薯種植為例展開技術分析。玉龍縣黃山鎮南溪村地處麗江壩區以西文筆山背後,屬於半山區,海拔3100米,年平均氣溫7C,年降水量953.9毫米,土地肥沃,適合種植馬鈴薯、秋油菜、蔓菁、蘿蔔、綠肥等冷涼作物。馬鈴薯是當地村民的主要種植收入來源,對當地農村經濟的促進和農民增收的作用明顯。南溪村種植馬鈴薯為冬閒田,一年一熟,屬大春馬鈴薯,通常在3——4月份進行播種,收穫期在10——11月底。常年種植面積6000畝,平均畝產1650公斤。

南溪村種植馬鈴薯歷史悠久,但種植管理比較粗放;施肥不夠科學合理;對病蟲害防治認識不足,用藥不合理,特別是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不及時,措施不得當,每年都因晚疫病造成一定的產量損失。近年來,為全面落實“綠色植保”理念,以確保安全生產,在保障產量不受病害嚴重影響的前提下,農技部門盡力引導農戶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大力推進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推進無公害馬鈴薯種植,促使馬鈴薯產業高產優質化。

淺談高寒山區無公害馬鈴薯種植技術,促使馬鈴薯產業高產優質化

第一,選用馬鈴薯優良抗病品種的脫毒種薯。

選擇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抗病蟲害、優質、高產的馬鈴薯品種。經多年試驗示範結果,麗薯6號、麗薯7號、麗薯10號、合作88、青薯9號這幾個品種均具有高產抗晚疫病的特點,適合在我地種植。在種薯的使用上要選擇脫毒種薯和小整薯,要求籽粒飽滿,無病蟲害和機械損傷。小整薯的重量在50克左右為宜。整薯播種可有效避免病毒病和細菌性病害通過切刀傳病,避免造成切塊腐爛缺苗。並且整薯播種比切塊播種抗逆性強、耐乾旱、病害少、增產潛力大。播種前用500倍百菌清和甲霜靈混合液對種薯噴霧進行殺菌處理,防治爛種,確保出苗。

淺談高寒山區無公害馬鈴薯種植技術,促使馬鈴薯產業高產優質化

第二,科學施肥,施足基肥,適時追肥。

馬鈴薯是高產作物,需肥量較多。施肥要以基肥為主,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對於肥料三要素的需求,以鉀素最多,氮素次之,磷素較少。增施鉀肥有利於提高作物抗性。基肥可畝施腐熟農家肥1500——2000千克,N、P、K三元複合肥(10:10:10)80——100千克。追肥要早,結合中耕除草進行追肥,每畝追施尿素10千克促苗。

第三,加強病害防治及時防治馬鈴薯晚疫病

病蟲害發生初期,可選用天然植物源殺蟲劑雲菊除蟲素、蘇雲金桿菌、阿維菌素等。馬鈴薯晚疫病是南溪馬鈴薯生產中最主要的病害,是影響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淺談高寒山區無公害馬鈴薯種植技術,促使馬鈴薯產業高產優質化

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要以防為主,選擇抗病品種尤其重要,田間一旦發現晚疫病的中心病株,要立即拔除銷燬並馬上噴藥防治。為提高南溪農民科技知識,進一步掌握馬鈴薯晚疫病綠色防控技術,自2015年以來,我站在南溪村實施馬鈴薯晚疫病專業化綠色防控示範,並逐年擴大示範面積,至今已達3000餘畝,佔馬鈴薯總面積的50%以上。主要做到了三統一,即:防治時間及次數統一,用藥品種統一,噴施方法統一。

第四,馬鈴薯貯藏。

農村家庭貯藏可選擇陰涼自然通風的室內貯藏,馬鈴薯堆碼的高度最高不要超過1.2米,貯藏溫度不得超過25C。還可以原位貯藏,在不種秋作、冬作和小春作的地塊,把馬鈴薯留在地裡貯藏,隨用隨挖,可以一直保存到來年的2——3月份。但要注意選擇不積水的坡地,無蟲害鼠害的地塊,不發生晚疫病的地塊。

淺談高寒山區無公害馬鈴薯種植技術,促使馬鈴薯產業高產優質化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保障農產品食品安全,應廣泛的將無公害種植技術中推廣到農作物種植上。文章對無公害馬鈴薯種植地塊選擇、大春馬鈴薯種植技術進行了具體分析,希望可以為廣大農民提供參考與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