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下的咸豐,最終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

眾所周知,清代的最後一位皇帝是宣統帝溥儀,但要就皇權而言,愛新覺羅·奕詝應當屬於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具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因為自他之後,王朝的大權全部落到了一個女人的手裡。

內憂外患下的咸豐,最終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

愛新覺羅·奕詝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他是道光帝的第四子,年號咸豐。奕詝能登上皇位,他的老師杜受田居功至偉,要論才能與武略,他完全比不上他的競爭對手皇六子奕訢,但杜受田每次都能夠切中道光帝的心思。有一次道光帝病重,召見奕詝和奕訢,奕訢在道光帝面前大談治國方略,而當問及奕詝時,他卻跪在地上磕頭痛哭,道光帝對他的孝順甚為感動。

內憂外患下的咸豐,最終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

咸豐雖然僅僅在位十一年,但是他這十一年可謂時中國歷史上最為艱難的十一年,內憂外患之下,常常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所謂內憂,就是指爆發於咸豐元年(1851年)的太平天國起義。起義的爆發其實“蓄謀已久”,長期以來官府的貪汙腐敗,到了道光時期已經積重難返,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天災頻發等,都使得百姓積怨已久,再加上對外戰爭失敗導致的鉅額賠款,所有的重擔都壓倒了底層老百姓的身上,可以說這時的中國大地,就猶如一個巨型的火藥桶,只需要一絲絲火星立刻就會引爆。

內憂外患下的咸豐,最終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

而這顆火星竟然是一位落榜的失意書生。洪秀全是一個廣東農戶家庭的孩子,他也和所有讀書人一樣,渴望高中科舉,然而他三次到廣州參加院試都名落孫山,於是乎他大病了一場,據他自己說他在夢中見到了上帝,醒來以後翻閱起了在街上傳教士發的小冊子《勸世良言》,頓時感覺自己通了神,自那之後才有了後來的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國。雖然在現在看來,這一件事實屬荒誕,但是就當時來講,洪秀全自己對於官場的封閉性滿含怨恨,教眾和百姓需要一個心靈的寄託,而廣大難以生存下去的人則需要一個起義的名頭,至於具體是什麼信仰,其實並不重要。

內憂外患下的咸豐,最終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

所謂外患,指的就是以英法為主的西方殖民侵略者的入侵。西方列強的介入,使得中國的局勢更加的複雜和惡化。趁著清廷深陷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泥沼中無法自拔之時,英法在美俄的支持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炮臺,進迫天津,京師震動。咸豐十年(1860年)不滿足於既得利益的英法聯軍再次向北京進犯,咸豐帝見大事不妙,只留下恭親王奕訢同列強議和,自己倉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自此直到咸豐駕崩,帝都無帝。

內憂外患下的咸豐,最終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

然而事情還沒有這麼簡單,在日漸傾危的清廷之內,還分幫別派的存在著不同的勢力集團,大大分化了清廷的力量,使得本就一團糟的局勢惡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也直接造成了後來承位的皇帝手無實權的局面。

身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咸豐帝,似乎找到了人生中的世外桃源,再也不想回到京師去整日擔驚受怕,整日流連於飲酒聽戲,醉生夢死,國家大事都被拋之腦後。清朝學者錢詠在《履園叢話》中說:“古英雄不得志,輒以醇酒婦人為結局者,不一其人。”對於咸豐來說,殘酷的形勢可能使得他選擇了自我逃避。

咸豐十一年(1861年),縱慾過度的咸豐帝病重,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宣佈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這八人就是著名的“顧命八大臣”,這是朝廷中親王和大臣的結合體,成為清廷中第一股勢力。此外就是以恭親王奕訢為代表的帝胤勢力,奕訢對於自己未能承繼帝位和咸豐把自己排除在“

顧命八大臣”之外耿耿於懷。最後就是後宮勢力,以皇太子和兩宮太后為首的勢力,雖然他們缺少外部權臣的支持,但是她們手上卻憑藉著咸豐在臨終之前特製“御賞”、“同道堂”兩顆印章,也就是說所有的詔書和諭旨,都需要加蓋這兩枚印章才能生效,這樣後宮實際上就掌握了國家的最高權力。

內憂外患下的咸豐,最終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

咸豐的本意是希望三方能夠相互制衡,防止八大臣集團出現尾大不掉的局面。然而在實際佈置上看來,缺乏合理性,對於勢力之間的牽扯和變化估計不足,同時對於後宮勢力上的權力給予也有失斟酌,沒有對後宮干政的可能性予以清晰地認識。

最後的結果就是帝胤和後宮勢力勾結起來,發動了著名的“辛酉政變”,造成了后帝制時代後宮干政的亂局。這種情形下,滿目瘡痍的舊中國就病得更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