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棄“不打不成器”,選擇“快樂教育”,這才是教育應有的樣子

“快樂教育”與“不打不成器”是兩種對立的教育觀,人們對它們的認知往往浮於表面,褒貶不一,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造成了混亂。


揚棄“不打不成器”,選擇“快樂教育”,這才是教育應有的樣子

楊老師的觀點非常明確:認同“快樂教育”,反對“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觀!

有以下四點理由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您理清這兩種對立的教育觀有所幫助。

第一,“快樂教育”是民主教育,教育環境是寬鬆與發散的;“不打不成器”是強迫教育,教育環境是壓抑與收斂的。

德國哲學家雅爾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追逐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非常認同雅爾貝爾斯對教育的生動描述,他向我們揭示了教育的本質就是喚醒與激勵,希望教育能夠喚醒孩子內心深處的,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教育環境更有利於喚醒孩子內心的善?更有利於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呢?楊老師的回答是:寬鬆與發散的教育環境民主自由的教育環境

“快樂教育”的環境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2019年的熱播電影《銀河補習班》,電影中父親馬皓文(鄧超飾)通過對兒子馬飛的充分信任、積極引導與不斷激勵(“快樂教育”環境),將馬飛由一個所謂班內的落後生送上了成績年級前三,畢業時成為學校驕傲的光榮的航天員。


揚棄“不打不成器”,選擇“快樂教育”,這才是教育應有的樣子

馬皓文的家庭教育生動詮釋了喚醒與激勵的教育本質,是“快樂教育”的典型代表。而以閆主任為代表的學校教育則是強迫教育的代表,是“不打不成器”的典型案例。

“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是鼓勵教育者採取高壓的手段強迫孩子學習,以達成家長或學校希望達成的目標(“器”),根本不考慮孩子喜不喜歡,願意不願意。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接受教育,身心是被壓抑的,思想是受禁錮的,容易喚醒孩子內心的“惡”,激發孩子的不滿、對抗與妒嫉。顯然,要達成“高大上”的教育目標也是不現實的。

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寬鬆、愉悅、自由的成長環境,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孩子的感性思維非常活躍,更應該讓孩子在民主的教育環境下自由自在地成長,應該倡導“快樂教育”觀。然而,升學的壓力、就業的壓力讓許多家長模糊了對孩子成長的基本認知,不知不覺地掉入到了惡性循環的教育怪圈而不能自拔,從而使孩子的成長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對此,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調整一下?

第二,“快樂教育”符合人性的基本追求,是順勢而為;“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是反人性的,必然遭遇孩子的反抗與抵制。

人性的基本追求是幸福快樂,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人類都以追求幸福快樂為根本目標。“快樂教育”的方法與手段符合人性的這一特點,是順勢而為,順勢而為的事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

“快樂教育”是在尊重孩子的特點與需求的前提下,靈活採用啟發誘導、問題導向、目標引領、項目分組、自由討論、交流分享等方法,並結合網絡課程、視頻分享、在線討論等教育手段,不斷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揚棄“不打不成器”,選擇“快樂教育”,這才是教育應有的樣子

在基礎教育階段,“快樂教育”側重全面培養,多點嘗試,充分激發孩子的優勢智能;高等教育階段,“快樂教育”是揚長教育,是專業化培養。

最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從而讓“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立德樹人”的基礎教育目標真正落到了實處。

這是一項歷史性的教育改革舉措,使感性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佔比大幅增加,完全順應了少年兒童的成長特點,是對“快樂教育”理念的一種肯定與推動,讓體育的靈動、美育的愉悅、勞育的汗水與德育智育的嚴謹交相輝映,譜寫孩子美好的人生新樂章。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逃避懲罰和得到快樂”。“不打不成器”是懲罰性教育,是逆人類本性的教育,與“快樂教育”相對立,傷害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必須堅決揚棄。

第三,“快樂教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快樂”、“放任”,而是倡導努力付出後的“快樂”;“不打不成器”雖強調努力付出,但方法與手段讓孩子反感恐懼。

儘管“快樂教育”營造了民主自由的教育環境,採用的是順勢而為的方法手段,但“快樂教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快樂”與“放任”教育,不是灌輸與填鴨的被動教育,而是鼓勵孩子的專注與努力,激勵孩子的主動探索與創造,倡導努力付出後所獲得的快樂。

“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等心靈雞湯是對“快樂教育”的又一精闢刻畫,它表明:付出艱苦努力後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才是“快樂教育”需要傳達給孩子們的基本信仰!關於這一點,我相信我們每一位家長和老師都會有切身的體會與感受。


揚棄“不打不成器”,選擇“快樂教育”,這才是教育應有的樣子

另外,對於“快樂教育”,我們還要防範從字面上來進行理解,以為“快樂教育”就是任由孩子野蠻式生長而不加管教。“快樂教育”需要正面管教,但這種管教不是“棍棒”式的,而是和孩子一起定規矩,守規矩,並對違反規矩的行為主動接受懲罰。這樣的懲罰,一般來說孩子都會心甘情願、心悅誠服。

而“不打不成器”,雖然也要求孩子努力付出,接受管教,但由於手段粗暴,方法簡單,使得整個教育過程充滿著恐懼與牴觸。這樣的教育即使孩子們取得了成績也基本沒有快樂可言,有的只有憤怒、妒嫉、報復。

第四,“快樂教育”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不打不成器”是歷史糟粕,必將被時代所揚棄。

最近,不斷有媒體報道學生因學習不順而自殺的案例,給家庭造成了一個個人間悲劇,給中國的和諧社會滲入了不和諧的音符。我們在惋惜之餘,感嘆“快樂教育”什麼時候才能全面迴歸?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而要使得家庭和睦,是否擁有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是關鍵。我們在身邊見過太多家長打罵孩子的現象,讓本來和睦的家庭瞬間籠罩在緊張的氣氛之中,嚴重的甚至出現孩子跳樓,家長自殺等極端現象。


揚棄“不打不成器”,選擇“快樂教育”,這才是教育應有的樣子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孩子的人格塑造,如何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快樂教育”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快樂教育”的本質是:民主自由的教育環境、順勢而為的教育方法與手段、“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理念。“快樂教育”要求我們家長和老師:用“心”去關注我們的孩子(學生),用“愛”去幫助我們的孩子(學生),用“行動”去引導我們的孩子(學生)。

“不打不成器”是傳統教育觀念的產物,是歷史糟粕。這種教育居高臨下,將孩子當作“臣子”,可以任意打罵與羞辱,讓孩子喪失尊嚴與人格,是不可取的,需要揚棄。

綜上所述,選擇“快樂教育”就是為孩子的幸福人生鋪路,為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打基礎。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快樂教育”,您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