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百家讲坛讲师、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授谈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按照语境,王国维是立足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高度来建立“三种境界”说的。严格说来,三种境界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因此,与其说是“三种境界”,不如说是“三重境界”,层层向上、节节递进。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央视百家讲坛讲师、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授谈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这首词,写的是深秋时节,闺妇在自家楼上思念远方的爱人。上片写道: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下片写道: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当然,王国维在这里是借用,是活用,用来表达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重境界,跟词意本身已经关系不大了。这第一重境界,是说确立高远志向的重要性,只有登上“高楼”,才能“望尽天涯路”。所谓志当存高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句出自柳永的《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句,原本写的也是对心上人的思念,形销骨立、容颜憔悴,我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王国维在这里依然还是活用了这句词,用来表达事业和学问的第二重境界。这种境界,表现的是在追求高远志向的过程中,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执着和毅力。衣带渐宽,无怨无悔;形容憔悴,不离不弃。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央视百家讲坛讲师、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授谈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上片极力渲染元宵灯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下片是一个特写镜头,如云的游女,穿着入时,浓妆艳抹,笑语盈盈,衣香飘散。尽管美女如云,但这并非是自己属意的女子,正在他寻来觅去却不见美人的芳踪时,忽然回首,发现她正在灯火稀疏的地方。

王国维活用词的最后两句,旨在表达事业学问的第三重境界。这种境界,乃是实现高远志向的最终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照应第二重境界,这个“他”不再指向任何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指代第一重境界所确立的“高远志向”。众里寻他千百度,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于是,不经意间,你看见了“他”,你找到了“他”,你成就了“他”。如果说,“衣带渐宽”“为伊憔悴”需要量的累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渐变的过程;那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则是质的转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突变的过程。因此,表现在事业上,往往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表现在学问上,往往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实,王国维讲的这三重境界,同样适合于学语文。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其中就有一半左右的篇幅写到了香菱学诗。我们细读香菱学诗,就会惊讶地发现,香菱学诗的整个过程,与王国维的三重境界可谓不谋而合。

我们先说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一重境界的关键在于立志。孔子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是讲志向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如果说,三军的灵魂是主帅,那么,个人的灵魂就是志向。但是,作为三军灵魂的主帅还是可以改变,而作为个人灵魂的志向,则不容改变。夺志就是夺魂,灵魂一旦丧失,人就成了行尸走肉。

明代大儒王阳明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要成就一番事业,从哪里开始呢?从立志开始。正是志向,决定了人生的方向,提供了成长的动力。

王阳明11岁的时候,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认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所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你所要确立的志向还不是一般的志向,你要立的是像王阳明一样的大志、远志、鸿鹄之志。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每次都名落孙山。对此,他既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毅然放弃科举考试,选择著书立说。为了激励自己发奋写作,他在镇尺上刻了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由此可见,确立高远志向是多么重要。

《红楼梦》写香菱学诗,首先写到的就是香菱学诗的志向。我们从小说的叙事中,就能发现香菱的志向与众不同。

第一,香菱学诗的志向具有主动性。香菱是主动找黛玉学诗的,没有任何人强迫她必须学诗,完全出于自愿。

第二,香菱学诗的志向具有持续性。香菱在没有跟黛玉学诗之前,早已经在自学作诗了。你看,她对黛玉这样说: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


央视百家讲坛讲师、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授谈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常。什么意思呢?无志之人,一天一个志向,朝三暮四、朝秦暮楚,老是变来变去的;有志之人,一旦确立志向,就持之以恒、猛志常在,再也不会轻易改变。香菱爱诗,绝非心血来潮、一时冲动。你看,她是“偷空儿”看旧诗,说明她是真心喜欢作诗。人家偷空做什么呢?听听戏、打打牌、串串门、聊聊天,而香菱呢却是一旦得闲就偷偷学诗。

不仅如此,香菱看旧诗,不是那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看,而是天天疑惑、时时琢磨,完全投入在诗的世界中。

第三,香菱学诗的志向具有累积性。香菱不光看旧诗,而且还能熟读精思、烂熟于心。你看,他对陆游的诗竟然能脱口而出:

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虽然,学陆游的诗马上被黛玉否定了。因为,一旦入了这种浅近的格局,以后作诗就再也出不来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香菱积累的功夫,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这是长期坚持的结果。

第四,香菱学诗的志向具有高远性。香菱学诗,由于之前无人教诲,难免走过一些弯路。但是,在黛玉的指点下,她终于确立了高远的志向。黛玉告诉她: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为什么要香菱在学诗之前大量阅读王维、杜甫和李白的诗呢?这个问题,其实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

夫学诗者以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学诗,见识非常重要,可以说是第一位的。见识正,方向就正,歪不了;见识高,志向就高,低不了。正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用严羽的话来说,如果学的只是二三流的作品,那么,下等低劣的诗魔就会入侵你的肺腑,你是再也学不好的了。

黛玉要香菱读的诗,无疑是品质最高的诗。

要学的第一位诗人王维,号称“诗佛”,最擅长五律。他的诗,以诗中有画为中心,辅之以意象的直观涌现、对自然景物的澄心体悟及平淡清丽的诗风,构成了地道的中国特色的抒情方式。学他的五律,入门就正了。

要学的第二位诗人杜甫,号称“诗圣”,最擅长七律。他的诗,从立意上看,胸怀宇宙,气象阔大;从风格上看,融汇古今,博采众长;从手法上看,错综任意,法门无数。学他的七律,起点极高,而且往往受用无穷。

要学的第三位诗人李白,号称“诗仙”。他的七绝,借七言歌行体入诗,一气流贯,飘逸奔放,将法度化于无痕,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学他的七绝,既是难度最高的,也体现了诗的化境。

可以说,香菱学诗的志向,正是在黛玉的指点下,才真正迈入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

我们学语文,学如何读书,学如何写文章,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了语文考试拿个高分吗?这当然也是志向,比起那些不想拿高分的人来说,有志向总比没有志向好。但是,这样的志向算不算得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呢?

为了出口成章、能说会道;下笔成文、妙语连珠吗?这当然也是志向,相对而言,这志向比起纯粹是为了拿高分还稍稍高了一点、远了一点。但是,这样的志向算不算得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呢?

为了将来能够谋到一份好的职业、能够出人头地、能够过上一种体面的生活吗?这当然也是志向,这志向至少跟自己未来的人生联系起来,望得确实更高了些、更远了些。

但是,“独上高楼”意味着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孤独,这样的志向往往不为多数人所追求;“望尽天涯路”意味着一种更远的远方,这样的志向往往指向人生的终极意义和关怀。

就像香菱学诗,跟功利无关、跟名望无关、跟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无关,她只为了一种审美的生存、一种诗意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