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為狗狗設計的「建築」作品,在以下幾個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可能性:
第一點,迴歸空間本質的探索。
為狗狗而設計的建築因為其微小的尺度和獨特的設計對象,擺脫了市場上大型建築的宏大敘事和資本商業的干擾,可以更純粹地進行空間本體的思考。空間形態、氛圍、尺度、氣味、溫度等這些影響空間感受的因素都因此獲得了建築師們敏銳的關注,從而實踐更為實驗性和前沿性的探索。
第二點,關注人/犬的行為和體驗,直指設計的核心。
雖然設計也肩負了美學、風格和範式,但設計的核心,還是在於以人為本的體驗(在本設計項目裡,是人和狗的體驗)。這個設計命題,蘊含著人本主義的關懷,在這樣一個微小尺度的空間範圍內,設計師需要同時考慮主人與愛犬的互動行為,以精確到釐米級的細緻,推敲使用性能和體驗性。
第三點,試水互聯網時代的 DIY 定製化。
所有狗狗的建築設計除了以照片和實物的形式參加展覽和彙集成書以外,各個設計作品圖紙被上傳到網絡上,供全世界人們自由下載、自行搭建。這是一種互聯網時代的新的設計——製作模式,也反過來影響了設計師的設計考量。考慮到製作者都是非專業人士,他們的設計成果必須非常清晰簡潔地呈現,圖紙要容易理解,材料要容易獲得,搭建方式也要容易上手。
接下來,我將結合一些建築學的基本原理,解讀這些構思奇妙、特色鮮明的狗的建築。
首先,我們來說第一個要點:對空間本體的關注和探索。
我們可以發現,相比市場上那些大型建築,建築師們在這十三個犬舍的設計中,更純粹地展開了對空間的探索,更接近建築學的本質。建築學,是研究建築及其環境的學科。而空間,正是建築學科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在幾乎所有的中文建築學入門讀物中,都會引用老子的一句話:「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這就是說,建築的研究對象不僅僅包括了門、窗、牆體、屋頂等形成房屋的物體,也包括了門、窗、牆體所包圍的這個虛空的空間。
在古典時代,建築與身體的關係非常密切。無論是古希臘雅典衛城巍峨密集的柱廊,或是古羅馬萬神廟神聖注射光的穹頂,或是中國明朝蘇州近山親水的文人園林,都是人們可以用身體去經歷、去感受的空間。反而是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建築的功能越來越複雜,體量越來越龐大,設備越來越精密,裝飾越來越浮華。空間與人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離。
在今天,人們對建築的感知可以說是信息過載的。大型的購物中心和寫字樓天天在人們的身邊,但這些巨大的空間早已脫離了身體所能感受到的尺度,人在其中,猶如滄海一粟。大量的資本、商業考量又將建築物層層包裹,空間的力量,已退隱二線。
而在《設計:為了愛犬》這一項目中,原研哉非常聰明地通過命題的引導,給了建築師一個關注空間本身的契機:這是一個為主人和愛犬所使用的、居住空間內的居住空間。向外延伸,它是主人的居住空間,向內延伸,它是愛犬的玩樂/居住空間。在這麼一個微小空間中,建築師們得以展開對空間元素的實驗性和前沿性的探索。
這其中,包含對空間形態的探索。
形態對空間有著主導性的影響。一個狹長的空間和一個圓形的空間有著截然不同的空間感受。前者給人一種通過性的運動感,而後者則更多地呈現出一種靜態和平衡感。一個好的空間,形態和功能需求總是契合的——歐洲的大教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們通常擁有異常的高寬比,空間不寬但特別高聳,給訪客一種向上升騰的心理感受,很好地增強了信眾對天堂的信仰。
隈研吾為巴哥犬設計的犬山,就通過形態來傳遞自然的啟迪。隈研吾是一個注重自然的建築師,他的建築,常常通過自然材料的運用,弱化自身的存在感,從而達到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效果。這個設計有著隈研吾招牌語言的木材相互拼接,組成一個微微拱起的小山包。它是狗狗安居樂業的犬屋,同時又可看作放置在家中的一個抽象的自然小山雕塑。犬屋使用木材互相咬合支撐,不使用釘子和膠水,巧妙的設計構造也保證了它的安全和環保。
空間探索也包含對空間氛圍的探索。
因為建築材料與光的不同,即使形式相同的空間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氛圍。建築師妹島和世就是個中高手。與那些形態突出、視覺修飾的作品截然不同,她的作品始終是直率和本質的。妹島的建築,常常通過空間、光線、透明度和各種材料本質的探索,從而在這些空間元素之間創造出一種微妙的氛圍感。
在為愛犬設計項目中,妹島和世帶來了為比熊犬設計的一個犬屋。這是一個與比熊犬自身毛髮很相似的犬屋,好像就是放大了一圈的比熊犬。當狗狗休息其中的時候,建築彷彿消失了,與狗狗融為了一體。在製作工藝要求必須簡單的情況下,建築師僅僅是通過毛線這一種材料,就創作出瞭如此有趣、不落俗套的空間氛圍,令人拍案叫絕。而使用毛線編織來實現這一點,也體現了妹島和世作為女建築師所特有的細膩。
而原研哉自己也親自下場參與了這次活動,他為茶杯貴賓犬設計的 D——Tunnel 裝置,又體現了另一種空間氛圍。空間的外形好似一個留聲機喇叭,一頭大一頭小,而除了兩端的開口以外,又可以說是個相當封閉的空間。我很喜歡原研哉自己描述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他說:「這個犬屋打造的是一個從此世界到彼世界的往來通道。」 從感受上說,這就是一個空間隧道:進入隧道的時候,就進入了狗的世界;從隧道出來的時候,又回到了人的世界。
空間探索還包括了對空間內外邊界的探索。
常規的建築,總有著明確的室內和室外的分界線,也就是我們稱之為牆體、或者建築表皮的東西。然而,就像這個世界不只有黑白色,建築師也對二元論的室內室外感到無趣。他們更希望創作出介於室內和室外之間的場所——這在建築學中稱為灰空間。灰空間是一種介乎室內和室外之間,兼具公共性和私密性的模糊地帶,比如住宅的入戶玄關、酒店的半戶外大堂、江南水鄉沿河的廊棚、圍繞歐洲廣場的騎樓,這些地方往往是一個建築、一座城市最具活力的地方。
藤本壯介為波士頓梗設計的犬舍,就像是一個人之家居和狗之犬舍之間過渡的灰空間。很難說清它到底屬於誰:它既是給狗休息的犬舍,也是供人使用的家,同時還是放在室內的庭院。它既不完全屬於狗,也不完全屬於人。這是一種全新的、邊界模糊的建築空間,也反映了主人和愛犬在生活中互相依靠的現象。值得一提的是,藤本壯介後來以此為原型,設計了倫敦海德公園內的蛇形畫廊涼亭,同樣是介於畫廊和公園之間模糊空間,效果非常成功,為他獲得了世界級的聲譽。
荷蘭建築師 MVRDV 的搖擺式狗屋,則是對空間邊界的另一種探索。狗屋看似繼承了傳統的犬舍的外觀,僅僅是加上了一點彎曲的變化。但是,這種「微創新」的背後,卻完全改變了犬舍的空間定義。傳統犬舍只是作為狗狗一個休息的地方,而 MVRD V的設計,則給予了犬舍雙重定義:它既是休息停留的犬舍,也是一個雙向性、趣味性的玩具。這種設計策略,正是模糊空間用途的高明之處。
以上就是第一個要點,建築師們在這樣一個迷你的趣味建築中,對空間和氛圍的微妙變化,進行了一系列純粹的空間本體的探索。
接下來,我們說說第二個要點:以人為本、以體驗為設計核心。
大眾往往將設計與美學、風格聯繫在一起(這在家裝設計領域尤其氾濫,比如莫名其妙的北歐風格、地中海風格等)。誠然,設計的目標之一,確實是讓世界變得更美麗。但設計的核心,還是在於以人為本的體驗—— 這也是設計與藝術最大的區別。使用性能和體驗性,才是判斷設計的本質(而不是好看與否)。
這麼說,並非是我個人的主觀判斷,而是幾百年設計史發展下來,一個逐步形成的共識。在現代主義啟蒙之前,建築學中最具有話語權的學派在巴黎美術學院。因為巴黎美術學院法語稱為 Beaux——Arts,音譯為布扎,因此,巴黎美術學院體系也被稱為布扎體系。布扎體系非常強調構圖和形式,也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視建築為藝術創作的傳統。然而,隨著布扎體系的濫觴和僵化,以及工業革命以後新的發明不斷到來,片面追求構圖和形式的布扎體系無法適應,人們開始尋求新的設計思維。現代主義便應運而生。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勒 · 柯布西耶適時地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機器」,希望建築向汽車、飛機學習。如果撇開工業化的外衣,我們會發現柯布西耶提出的其實是一個人本主義的綱領,是在試圖喚回人在建築中的中心地位。而隨著二戰前後現代主義思潮從歐洲擴散到全世界,人本主義的認知也逐步為世界所認同。
從原研哉先生的設計作品來看,他毫無疑問是人本主義的倡導者。在為愛犬設計這一項目中,他更是將這種以人和狗為本的設計需求,推動到了極致。因為在這麼一個以狗為設計對象的項目中,設計被侷限在一個非常微小的尺度空間裡。空間的受限,相對地放大了行為的影響。俗話說,螺螄殼裡做道場,稍一不慎,其體驗便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
建築師們也很好地體會了命題人原研哉的這一精神。或者說,這本來就是當代設計師們的共識。在設計中,他們對狗狗以及它們的主人的行為觀察和考量可謂面面俱到,無所不包。不僅以精確到釐米級的細緻考慮了不同狗狗的尺度、人機工程學的度量,也體貼周到地為狗狗本身行走、登高等行為提供幫助,甚至連主人和狗狗之間通過氣味、視線等的互動行為也成了設計考量的一部分。
這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尺度。
尺度是很多設計(比如建築設計、工業設計)的基本。通常的尺度,無論是城市、建築、傢俱,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這其中最著名的尺度標準,就是勒 · 柯布西耶提出的模度系統(Le Modulor)。而這一次的設計尺度更進一步,不僅需要考慮人的尺度,還需要考慮狗的尺度,甚至大型犬和小型犬的尺度也會有所不同,最終還需在人與狗的標尺之間獲得一個平衡。
原研哉的 D——Tunnel,就立足在「尺度平衡」這一出發點上。犬舍中的臺階考慮的是小隻的茶杯貴賓犬的攀爬能力,而通過臺階所到達的高度,又考慮了狗狗和主人的坐高。對於缺乏安全感、一直仰視主人的超小型狗而言,這一設計貼心地實現了主人和愛犬之間自然的視線交匯。
建築事務所 Atelier Bow——Wow 為臘腸犬設計的裝置,也正是針對臘腸犬腿短這一特徵,試圖通過設計擴展它們的活動範圍。模塊化的道具可以不停擴展,因此用途也多種多樣:既可以成為狗狗登高的坡道,幫助狗狗登高獲得和主人對視的高度,也可以成為瞭望窗外風景的看臺,還可以在室外組合,成為庭院中跑道。如果模組足夠多的話,人們甚至可以搭建出一個人與狗遊戲的庭院。
其次,狗狗的行為體驗,甚至狗狗的心理,也成為了設計師的研究核心。
由於尺度的微小和可控,在大型建築中不容易嘗試的一些環境元素,比如氣味、溫度、觸感等,都納入了設計師的關注考量,這些要素對行為和體驗的影響,促成了不少設計概念的出發點。
Torafu 事務所的兩位建築師將為傑克羅素梗所設計的 wanmock 犬屋構築在「氣味」上,這是一個非常新鮮的想法,是以往為人設計的空間所不容易碰觸到的方面。尋常的主人衣服在這裡搖身一變成了犬屋重要的組成元素,且根據季節的不同還可以更換厚的或薄的的衣物。這種建築設計,充滿了人性,也是名副其實的「狗的建築」。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個設計切入點的簡潔和有效,這也是第一個被量產和成套出售的狗狗建築。
之前提及的妹島和世為比熊犬打造的犬舍,之所以採用了類似比熊犬自身毛髮的元素,也正是由於她們敏銳地捕捉到了狗狗們喜愛酷似自己身形玩具的特點。在書中特地提到,為了展覽而進行攝影棚拍攝時,第一次看到這個犬屋的比熊犬,很快沉浸在其中,久久不捨得離去,並露出非常愉快的表情。這一表情,令策劃人原研哉和贊助 人Julia Huang 都印象深刻。
內藤廣為狐狸犬設計的降溫床,則將設計視角獨特地呈現在「溫度」的感知上。由於設計師本人養過狐狸犬,深刻地感受到這種毛髮濃密的犬種在夏天的煎熬,因此特地設計製作了這樣一款降溫的裝置。利用金屬管來儲藏冰塊,同時金屬管的導熱性和木材的溫柔觸感剛好兼顧降溫性能和使用舒適度,而膠皮管的連接方式使得裝置柔軟而自由,可以根據室內的狀況任意調整形狀,可以說是高效卻又至簡的一個設計手法,非常令人佩服。真正做到了如同大師文章一樣的最高境界:增一字則多,減一字則少。
以上就是第二個要點,從主人和愛犬的互動行為出發,為不同特點的狗狗,奪身定做、體驗為王的犬舍設計。
再接下來,我們來說第三個要點:試水互聯網時代的 DIY 定製化。
在這一項目中,所有設計師的設計成果都以照片和實物的形式,在世界各地展出,並歸集成書。然而,展覽和書本並非這一設計項目的終點。所有的設計照片和資料都被上傳到網絡上,供全世界人自由瀏覽。對於他們所感興趣的犬舍,就可以直接下載相關圖紙、自行搭建。這些人們自行創作的狗狗的建築,又可以上傳到網絡上,與所有愛犬人士分享,從而獲得更多的反饋、碰撞出更多不同的想法。
這種通過互聯網傳播、下載、DIY 製作模式,是一種全新的設計——製作的實踐方式,充分體現了後福特主義的時代特徵。後福特主義,是發達國家在 20 世紀末期逐漸進入的社會生產模式,它的特徵包括:基於新的信息技術、靈活專業化的彈性生產模式、小批量生產、個性化需求、多樣化的消費群體。這和 20 世紀中前期基於工業化、標準化大規模生產、大眾消費的福特主義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種去中心化的設計製作方式,也反過來影響了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的一些考量,除了對空間和對人本主義體驗的關注以外,他們的設計還要儘可能的標準化、模塊化,考慮到下載製作者多是非專業人士,設計成果的呈現還必須清晰簡潔,使得圖紙容易理解,材料容易獲得,搭建方式容易上手。
一方面,有一些建築師將建築工程中的模塊化理念帶入了犬舍設計中。
比如常常參與災後重建、以社會責任著稱的建築師坂茂,就將他以往對可循環、可快速建造的模塊化材料探索的經驗應用到了犬舍的設計中,用隨處可見的保鮮膜的紙芯硬紙管作為犬舍材料。這些硬紙管用鋼絲串聯了起來,可以任意彎曲。坂茂用此建造了一個狗狗的迷宮,性格活潑的蝴蝶犬在迷宮中樂此不彼地穿梭。這些硬紙管雖然材料和構造方法都是非常簡單的,但組合方式多變,可以豎立或者橫放,再加上任意彎曲的性能,可以由使用者自己來創造出許多種用途多變的空間:迷宮、鞦韆、床、甚至桌椅等等。
內藤廣為狐狸犬設計的降溫床,雖然設計焦點在於為毛髮濃密的狗狗降溫,但在對建造方式的優化中,也採用了類似的連接方式,以膠皮管將金屬管和木材的串聯組合成為了一個整體。這也是設計師利用模塊化思路,來簡化建造的細節手法,從而實現了這一設計的可建造型和擴展性。
另一方面,工業設計領域(例如傢俱設計、服裝設計)也是很不錯的學習對象。
相比建築生產,傢俱生產有著更長時間的工業化和 DIY 的經驗和優勢。大家熟悉的宜家,就以方便運輸的平板包裝、顧客自行組裝為其特色之一。宜家的傢俱組裝說明書,圖面線條簡潔而不繁瑣,側重用圖示而非文字說明,生動有趣,從而使得跨國界跨語言的用戶都能充分理解並 DIY 動手裝配。而在《設計:為了愛犬》這本書中,我們能看到的每個犬舍的設計圖紙和組裝圖紙,也或多或少有著宜家那樣簡單明瞭的插圖式風格的影子。
不僅是圖紙的呈現,一些建築師在設計構思的時候,就有策略地將狗狗的建築「傢俱化」,從而巧妙地降低了 DIY 建造的難度。伊東豐雄為年老的柴犬打造了一個可移動的建築。這是一個始終圍繞著狗的動態空間,而非一個僅供狗停留、進出的地方。伊東的設計幾易其稿,從外觀看,最開始藉助氣球的概念很有趣,但也很難實現。最後的成果類似一個嬰兒車一般「傢俱化」的移動建築。既保留了動態空間的初心,又大大改善了設計的可行性和推廣度。
同是基於可移動的空間這一概念,美國建築師 Jesse Reiser 和 Nanako Umemoto 的「雲建築」更加突破常規。他們直接把犬舍穿在了狗狗的身上,在建築+狗的基礎上,又演繹了一把建築+服裝的跨界。這一設計,既可視作移動的犬舍,又可視作有空間遮蔽的服裝。針對吉娃娃這樣體型小、骨架脆弱的狗狗,設計師通過這種方式為它們提供了第二層人造皮膚,對易受傷的吉娃娃起到保護。同時,這款「雲建築」也兼具了狗鏈的功能,狗鏈作為傳統的連接狗狗與主人的紐帶,現在獲得了量身定做的設計處理,成為了有表情的、傳遞著狗狗身體和性情特徵的好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