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我在佳士得公司工作了22年,從1996到2000年這五年的時間裡,我經手的宋人尺牘有30件之多,而且其中有十件是該作者的孤本,也就是該作品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一件,沒有第二件。宋人尺牘即使是南宋作品,至今也有800多年,十分稀有,更何況是孤本那就萬分珍貴了。在這裡我作一個簡單的回顧和介紹與大家分享。

張氏涵廬宋人尺牘

1996年我從巴西一位藏家那裡收到一批宋元詩牘,共有40件之多,其中宋人尺牘有19件,元人詩牘有21件。藏家姓張名文魁,字師良,號涵廬。原籍是上海人,1950年代初移民去了巴西。張氏在上海時與張珩、譚敬等大收藏家都很熟,很多藏品都是從他們那裡得來。

在這批19件宋人尺牘中,有三件是孤本。一件是石介《內謁帖》(圖1),石介官太子中允,直集賢院,父母死,歸耕徂徠山下,人稱“徂徠先生”,是一位很有名的學者。一件是曾鞏《局事帖》(圖2),曾鞏以文章著名於世,學者稱“南豐先生”,亦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件是左膚《高義帖》(圖3),左膚不以書法名世,但其書法挺拔暢麗,學米芾,很有功力。眾所周知學米芾最有名的是南宋的吳琚;左膚是北宋人,說明北宋時已有人學米芾了。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1 :石介,《內謁帖》,北宋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2 :曾鞏,《局事帖》,北宋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3 :左膚,《高義帖》,北宋

收到張文魁這批宋人尺牘後,我就做了一冊專拍目錄(圖4),而且還印製了一張摺頁(圖5),特別介紹這批宋人尺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老專家們,看了介紹之後很感興趣,詢問能否拿去北京讓他們過目,於是我把這批尺牘都帶去北京故宮,請他們鑑定。(圖6)同時北京故宮正在展覽安思遠收藏的碑帖,有一個研討會,會方知道了這批宋人尺牘正在故宮請老專家們鑑定,於是和我商量這麼難得的機會,能否讓參加書法討論會的代表們也欣賞一下這批宋人尺牘,這不在這次我到北京故宮行程的安排中,最後我還是同意了,在故宮漱芳齋做一小時的展覽,展覽場地都是臨時佈置的。(圖7)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4: 張氏涵廬專場目錄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5: 張氏涵廬專場摺頁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6: 學者傅熹年、徐邦達、劉九庵觀看涵廬尺牘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7 :宋人尺牘於北京故宮的一小時展覽

這批宋人尺牘拍賣結果非常好,都是高出三到五倍當時的估價成交。曾鞏《局事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想要買的一件,結果沒有買到。後來我見到徐邦達先生,他問我是什麼人買得這件書法,我說外國人買的;他又問這個人懂不懂中國的書法,我說可能不懂;他很生氣地說,怎麼讓不懂的外國人買去了。以後我見到他,他常問我這件尺牘有沒有可能再出來,我說一時恐怕不會。結果15年以後這件曾鞏《局事帖》再出來了,價格是當年的15倍,最終回到中國為私人收藏。

在這批宋人尺牘中有五件當時是北京翰海拍賣行秦公(1943-2000)買的:石介《內謁帖》、左膚《高義帖》、富弼《兒子帖》、何慄《屏居帖》、呂嘉問《足疾帖》。現在這五件尺牘都納入為北京首都博物館收藏。其中富弼的《兒子帖》(圖8)很有意思,這是富弼為他的兒子託人照顧的一封信,信的末尾說“此亦乞丙去”,“丙去”是燒掉的意思;很幸運受信的人沒有燒去,保留到今天。還有一件朱熹的《十一月七日札》(圖9),這件現藏上海博物館。至於拍賣圖錄封面蘇軾的《近人帖》(圖4),至今還為私人收藏。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8 :富弼,《兒子帖》,北宋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9 :朱熹,《十一月七日札》,南宋

錢俶墨跡與題跋

張氏涵廬這批宋人尺牘是我在1996年拍賣的,1997年就有兩位藏家來找我,說他們也有宋人尺牘,一位是我相熟的藏家,另外一位是第一次見面。先說這位相熟的藏家,他住香港。1997年下半年一日他將我延至家中,出示一手卷,卷籤題:“吳越錢武肅王鐵券圖式 並武肅王忠懿王手跡及宋元明三朝諸題跋上上神品”。內容包括:唐昭宗賜吳越第一代武肅王錢鏐“鐵券”之圖式木刻拓印本,吳越第三代忠懿王錢俶之墨跡手簡(圖10),南宋朱熹真跡及宋元明清民國五朝49人之題跋和觀款。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10 :吳越王手簡

錢俶書法先前從未有見過,於是我著手收集資料進行研究,如何證實這是錢俶的真跡頗費心力。通常對一件古代法書的鑑定是,從書法本身的用筆、結體、行氣、佈局、紙張、墨色,還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氣息等方面來辨別。錢俶這件書法從上述各方面來鑑定我都認可,不過心裡總有不踏實之處。

於是查書,在俞劍華編《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稱錢俶:“頗知書,雅好吟詠,宋太宗一日遣使謂曰,聞卿善草聖,可寫一二紙進來。俶即以舊所書絹圖上之,詔書褒美,並稱其筆法入神品。”又再查《宣和書譜》載:“故俶尤喜翰墨,而作字善顛草,其斡旋盤結,不減古人。太宗遣使取其草書進,俶乃以舊習絹圖上之,詔賜以玉硯、金匣、象管、蜀箋等,且示寵焉。”兩書所說相近,且都有“以舊習絹圖上之”。在手卷題跋中有錢俶的後人,諸孫錢直孺題跋:“雍熙中,太宗皇帝詔忠懿王以草聖之妙,可進一二紙來,時王披風恙,不能握筆,得先書絹圖以獻,墨詔慰諭甚厚。今二浙所有,唯民間時得批判狀牒而已。元佑辛未仲秋二十有五日恭覽。諸孫直孺謹題。”(圖11)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11 :吳越王手簡錢直孺跋

先前對於《辭典》和《宣和書譜》都有之“以舊習絹圖上之”,有不明之處。既然太宗要錢俶書法,為何要將舊習絹圖進上。在錢直孺題跋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因為“時王披風恙,不能握筆”之故,所以將舊書進上,頗能釋疑。

另外從時間上來看,《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的敘述是從《宣和書譜》來,而《宣和書譜》中敘述是從錢直孺的題跋中來。錢直孺跋在元佑辛未(1091),《宣和書譜》成書雖然沒有具體年份,但既然稱《宣和書譜》,應在宣和年間(1119-1125)或之後。錢直孺之跋早於《宣和書譜》幾近二三十年。且錢直孺是錢俶的後人,此點合情合理無疑,至此對這件錢俶書法的真實性,找到了可靠的依據。

於是我印製了一份《人間至寶》的宣傳摺頁(圖12)分發各地博物館,圖書館和收藏家。浙江省是吳越國的所在地,特知會浙江省博物館,並決定攜卷前往上海、北京徵求前輩專家意見。原來浙江省博物館亦有一件《錢鏐錢俶批牘合卷》,希望浙江省博物館能派員前往上海共同探討研究。1998年3月浙江省博物館派曹錦炎副館長、專家查永玲及保管部主任三人與上海博物館馬承源館長,汪慶正副館長、單國霖主任、佳士得拍賣公司除我外尚有公司在中國大陸的辦事處主任宋仁明等在上海博物館會面。喜出望外的是,浙江省博物館他們亦攜該館所藏《錢鏐錢俶批牘合卷》赴約,該卷是浙江省博物館的一級文物,是不能輕易帶出館外的。兩卷同時在臺上展開,相互比較對閱。無論紙張、墨色、花押、書法完全一致,而且浙江省博物館卷後抄有遺失的題跋,錢直孺、危素、錢尚德等跋均在本卷中。故三方專家均認同此二卷書法早期應是同一卷,後來拆散。至於拆散在何時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12: 吳越王手簡《人間至寶》宣傳摺頁

兩卷書法匆匆在上海博物館相聚一小時後,第二天我即攜卷前往北京。1996年北京故宮前輩專家們,在看完張氏涵廬所藏宋人尺牘後,曾經表示以後若有重要書畫,希望能攜往過目。所以這次攜卷前往故宮漱芳齋鑑定,到會者徐邦達、劉九庵、朱家溍、史樹青等,經過半小時鑑定後,徐邦達、劉九庵等均認為真跡沒有問題。在錢直孺題跋紙上還有賈似道的觀款,我特別請教過徐先生,是否在其他地方有賈似道的書法?徐老想了一會兒說好像沒有。我又問對於這裡的觀款,您覺得如何?他說氣息尚不錯。

浙江省博物館在上海見面後,回杭州即發表消息題為“稀世珍寶一半在華,一半在美/吳越二王手跡待重圓/即將在美拍賣,專家盼複合”一文(圖13)。我亦撰寫了一篇題為“珠還合浦、劍入延平。呼籲華人有識之士,中華瑰寶應歸炎黃子孫”的文章。一時兩岸四地,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地報紙都轉載了,十分轟動。中國中央電視臺還要來現場拍攝拍賣轉播。最終這件《吳越王錢鏐錢俶墨跡手簡卷》以44萬美元拍出,中央電視臺也委託紐約中文電視臺“中文傳訊電視”來拍攝了現場的情況。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13 :香港《大公報》關於吳越王手簡的報道

北宋名臣書翰八帖真跡卷

2001年我在香港又遇見了一件《北宋名臣書翰八帖真跡卷》,通過這幾年我經手了這麼些宋人尺牘,對於宋人墨跡尺牘書法,有了一定的認識。這八件尺牘是十分標準的宋人書法,其中包括有:葉清臣《移鎮帖》(圖14)、王安禮《清勝帖》(圖15)、曾布《鄉往帖》(圖16)、蘇頌《守郡帖》(圖17)、範祖禹《公休帖》(圖18)、張舜民《東來帖》(圖19)、孔武仲《莘民帖》(圖20)、李時雍《鄰蔭帖》(圖21)。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14 :葉清臣,《移鎮帖》,北宋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15 :王安禮,《清勝帖》,北宋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16 :曾布,《鄉往帖》,北宋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17 :蘇頌,《守郡帖》,北宋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18 範祖禹,《公休帖》,北宋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19 :張舜民,《東來帖》,北宋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20: 孔武仲,《莘民帖》,北宋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21 : 李時雍,《鄰蔭帖》,北宋

經研究以後,知道此八件宋人尺牘中有五件是孤本。王安禮、蘇頌、範祖禹、孔武仲、李時雍等五人。而且這五人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重要的人物:蘇頌,年輕時即為歐陽修、杜衍所器重,晚年以太子少師致仕,學識淵博,無所不通。範祖禹,協助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鑑》15年,與司馬光之子司馬康十分密邇。此尺牘就是範祖禹寫給司馬康的,上款“公休”是司馬康的表字。王安禮是王安石的三弟,蘇東坡曾下臺獄,王安禮力救得免。元豐中拜尚書右丞,改左丞,有魏公集。孔武仲曾為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坐元佑黨籍,後復原官。與兄文仲、弟平仲,號“清江三孔”。李時雍與米芾同朝為書學博士,當時在宮中李氏聲名高出米上。於是皇帝“內出絳紗封臂,非奉詔不得書”。所以至今只剩下這一孤本存世。

見此件書法如此重要,於是我又印製《宋人法書》摺頁(圖22),分發海內外公私收藏,北京故宮徐邦達先生見摺頁後要求過目,我攜卷前往北京,那時徐老已經很少去故宮了,約在徐老家裡請他鑑定。當天在場除了徐老,還有啟功先生、謝辰生、王連起、楊新、蘇士澍等,那天下午徐老說有寶貝看了,精神很好(圖23)。經過一個小時各人仔細鑑定後,一致認為非常好,而且有五人是孤本,非常難得。徐老一生鑑定書畫無數,居然沒見過這卷書法,真是“漏網之魚”了。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22: 北宋名臣書翰八帖《宋人法書》摺頁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23: 學者徐邦達、啟功等鑑定北宋名臣書翰八帖

蘇軾《功甫帖》

以上就是我所經手的30件宋人尺牘。還有一件雖然不是我直接經手,但在2013年秋季蘇富比拍賣行紐約中國書畫拍賣目錄中,我曾經寫過一篇題為《心儀已久之北宋蘇軾〈功甫帖〉》的文章(圖24)。蘇軾《功甫帖》拍賣之後,在2014年引起了非常熱烈的討論。在這裡我把我所知道的這件《功甫帖》的情況向大家介紹一下。為什麼我的文章要用“心儀已久”這樣的說法,這還得從第一次我知道蘇軾有一件《功甫帖》說起。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24 :2013年紐約蘇富比秋季拍賣目錄

1997年上半年有位長者約我相見,聲稱亦有宋人尺牘。見面以後出示照片,果然有宋人尺牘米芾、黃庭堅作品,而且是赫赫有名的兩件──米芾的《章侯茂異帖》和黃庭堅的《小子相帖》。這兩件書法我都曾經見到過真跡。那還是一九七幾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尚在上海朵雲軒任職。其時上海博物館曾經舉辦過一次文化大革命以來“功績”的展覽(亦即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抄家得來入藏上海博物館文物的展覽),這兩件宋人法書──米芾的《章侯茂異帖》(圖25)和黃庭堅的《小子相帖》(圖26)即在該次展覽中展出,我在該展覽中見過。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25 :米芾,《章侯茂異帖》,北宋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26 :黃庭堅,《小子相帖》,北宋

此次見到是這兩件宋人書法的照片,我即和長者說,這兩件書法不可能是你的。據我所知,這兩件書法在上海博物館收藏。長者說,是在上海博物館,但是我的。當時我不相信他所說的。同時還有一批照片,是他的收藏品,有書畫、瓷器、玉器、銅器等,看上去都很好,照片只能知道大概的情況,最終還是要看原件,於是相約上門看實物。時間安排在1997年7月初,長者住在美國克里夫蘭的近郊。

我和公司器物部門的主管杜先生一同前往,班機早上6點多從紐約出發,到達克裡夫蘭已經是8時多,在機場租車自己開車去,大概一小時左右的路程後抵達,可見到在一個寧靜的鄉間,座落著一幢很有特色的小房子。後來才知道這屋是主人自己設計的。寒暄一番後開始工作,整整一天我看了有七八十件書畫;杜先生也看了大大小小上百件器物,包括瓷器、玉器、銅器、文房、印章等。

這是一個非常有品位的收藏,我開始瞭解這個收藏的來源。其實在觀看這些收藏時,已經很清楚地知道了這位藏家是許漢卿。因為差不多每一件藏品他都仔細考證過,並寫下題跋。現在的收藏者是許漢卿的孫兒。同時這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收藏,一天工作下來很累,觀看每件藏品都做了筆記,拍了照片,還要趕晚上8時多的飛機回紐約;因為拜訪的這一天是7月3日,第二天是美國的國慶,必須回家。

從這以後我就一直和許氏的後人(許氏後人亦姓許,本文以下就用許氏)有不間斷的聯絡,希望能得到這個收藏拍賣。說亦有緣,許氏的太太是上海人,許氏來美居住已有半個世紀,從前在上海亦曾居住過,尚能講些上海話。我雖是祖籍廣東,但出生在上海,能說上海話,於是我們之間親近不少。經過一年多的交往,雖然尚未得到許氏的收藏品拍賣,但我們之間以誠相待,取得了相互的信任。

在一次相談中,知道許氏的收藏有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抄家取走,目前尚保管在上海博物館。而第一次我們見面時,所見到的米芾《章侯茂異帖》和黃山谷《小子相帖》,即是其中的兩件。同時許氏和我商量,是否可以委託我去上海博物館,看一下在上海博物館保管的究竟是怎樣的一些藏品。我說我可以去上海博物館,我和當時的馬承源、汪慶正二位館長都熟悉,但我不能向他們要求,指明要看許漢卿的藏品。他說不用擔心,他會和上海博物館二位館長聯絡,讓我看許漢卿的收藏。

1998年10月,我和上海博物館的二位館長聯繫,他們已經知道我要去看許漢卿的收藏,安排時間和我見面,也把許氏的收藏準備好,讓我過目。陪我同往上海博物館的是當時我公司上海辦事處的主管朱仁明。我在上海博物館看了許氏的收藏,做了一些筆記,也拍了一些照片。任務完成以後和馬、汪兩位館長見面,二位知道我和許氏熟悉,就和我講上海博物館希望能夠得到米芾《章侯茂異帖》和黃山谷《小子相帖》兩件宋人書法,能否請許氏轉讓給博物館,並委託我向許氏轉達他們的意向。我也很樂意幫助上海博物館得到這兩件宋人書法。回來以後,我向許氏轉達了上海博物館的要求。

當我把上海博物館想要收藏米芾和黃庭堅二帖的意向告訴許氏以後,許氏認為可以考慮。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許氏和我講這些藏品的價值如何他不清楚,要求我作一估價。米芾和黃庭堅的書法從未在市場上出現過,很難估一個確切的價值,我只能以1996年拍賣過的宋人信札作參考估價。在上海時馬、汪二位館長曾經和我說過,上海博物館沒有多少錢可以買藏品,希望能夠估一個合適的價錢,他們能買。最後許氏非常慷慨地出讓了三件藏品給上海博物館,除了米芾和黃庭堅二件書法,還有一套十冊宋拓《淳化閣帖》潘祖純藏本。另外,又把米芾《道祖帖》和蘇軾《劉錫敕》合卷捐給了上海博物館。(圖27)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27: 蘇米合卷甲午重裝籤條一影

自從我在上海博物館見到許氏這些藏品,回來以後我就對這些藏品進行仔細的研究。發掘許氏藏品中米芾的《章侯茂異帖》、《道祖帖》(圖28),還有蘇軾《劉錫敕》(圖29),這三帖在晚清李佐賢的《書畫鑑影》一書裡面有著錄,名為《蘇米翰札合冊》。著錄中記錄了兩件蘇帖、兩件米帖,但現在見到的只有三帖,缺少了蘇軾《功甫帖》。這就是我第一次知道《功甫帖》的情況。同時,在研究中知道此帖除了李佐賢的《書畫鑑影》有所著錄外,還有安儀周的《墨緣匯觀》、徐邦達的《古書畫過眼要錄》都有著錄。而且三本書對《功甫帖》都稱頌有加,更引起我對此帖的注重。私忖只有兩行九個字的此帖,是否會在文化大革命時的紛亂中,因不注意而被丟棄了。又懷疑此帖是否會在許漢卿收藏之前,就已經被拆散了。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28: 米芾,《道祖帖》,北宋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29 :蘇軾,《劉錫敕》,北宋

直到後來,見到許漢卿在另一冊《蘇文忠黃文節合璧冊》的題跋,才知道許漢卿確實收藏過這件《功甫帖》,許跋:“壬午(1942)新春於津門得坡公《定惠院月夜偶出詩》、山谷老人《小子相孏書帖》。大雨如懸河。帖為玉局(蘇軾)、雙井(黃庭堅)兩公書中神境。後有覃溪、南山、荷屋、雲臺、茝林諸老題跋,各具韻勝。阮跋內且詳論古人制筆、用筆之不同。清言娓娓,忍俊不禁令人意遠。久病新愈,得此特健藥,可以卻病,可以引年,抑何幸也。敝笈藏有坡公《送別功甫帖》、《劉錫敕文》,米襄陽《春入沂水帖》、《臈白帖》、《章侯茂異帖》、《道祖帖》。今又得此蘇黃合璧冊,皆至友汪兄向叔為作蹇修,並欲為我物色君謨手跡,擬以蘇黃米蔡名吾齋。汪兄誠盛德君子人也,惟餘向守求闕之旨,不敢求全。況即以蘇黃米顏吾居又何不可。壬午花朝淳齋病起書於津寓之晨風合。”鈐印:“許漢卿印”“淳齋”。(圖30)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30: 許漢卿題跋,《蘇文忠黃文節合璧冊》,近現代

自我見到許漢卿的收藏之後,多年來一直留意尋找《功甫帖》到哪裡去,這在我的心中始終是個謎。直到2012年我買到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張蔥玉日記·詩稿》一書,在讀到1940年2月4日的日記時,張蔥玉提到蘇東坡《功甫帖》亦十分讚賞此帖,而且指明是從韓慎先處來(圖31),又引起了我對《功甫帖》的探求。我用有據可查的資料,將《功甫帖》的流傳經過梳理了一遍:此帖在明朝時為項元汴收藏,有藏印三方。清初則歸安儀周,有藏印一方並載入《墨緣匯觀》。乾隆時為江德量所有,見翁方綱乾隆五十五年(1790)跋。至嘉慶庚午(1810)時已轉入成親王收藏,見成親王題跋。而後李佐賢在同治辛未(1871)《書畫鑑影》成書時,已載入該書。直到1940年2月在張蔥玉日記中,明言是韓慎先處來。許漢卿在其一則壬午花朝(1942年2月12日)題跋中,就已經說“敝笈藏有坡公《送別功甫帖》”。在同跋中許氏又說其蘇、黃、米書法“皆至友汪兄向叔為作蹇修”。也就是說都是汪向叔介紹的。汪向叔即是汪士元,著有《麓雲樓書畫記》。許、汪二人當時都在天津的大陸銀行任職,許曾是銀行常務董事,汪則是銀行總秘書,韓慎先是久住在天津的,在天津開設有古玩鋪“達文齋”。故在韓慎先告知張蔥玉後,許漢卿通過汪士元的介紹,捷足先登將《功甫帖》納入囊中。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31 :張珩日記書影,近現代

2013年6月我從中國返美后,即收到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中國書畫部的主管張榮德來電話(我和張榮德在19世紀70­至80年代時,同在上海朵雲軒任職,有五年同事之誼),詢問是否知道有一件蘇軾《功甫帖》,得知現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庫房。我聽到以後十分激動,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當我見到原件時,我心裡就明白了,為何許漢卿留在上海博物館的收藏中,不見此《功甫帖》。現存的《功甫帖》已不是李佐賢《書畫鑑影》著錄中的冊頁了,而是改裝裱成一件立軸。裝裱十分講究,軸有絲質外套,古錦外包首。(圖32)立軸兩端是象牙軸頭,刻有許漢卿楷書題字,字填石青色。一邊軸頭刻“蘇東坡功甫帖”(圖33),另一邊刻“漢卿付珣永保”。(圖34)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32 :《功甫帖》裝裱外貌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33 :象牙軸頭刻“蘇東坡功甫帖”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34 :象牙軸頭刻“漢卿付珣永保”

立軸裝裱四幅書法,上層兩幅,右邊蘇軾《功甫帖》,左邊項元汴收藏印三枚,翁方綱題跋三則。下層右邊翁方綱雙鉤填墨摹本《功甫帖》,左邊許漢卿自書題跋,時在癸巳嘉平(1953年12月)。軸中還有許漢卿題跋三則,都是在裱綾上,時間都是甲午(1954)春天。

另外李佐賢《書畫鑑影》書中的《蘇米翰札合冊》,其中的蘇軾《劉錫敕》和米芾《道祖帖》現已合裝成手卷,其籤條亦是許漢卿所題:“宋蘇東坡米元章真跡合璧卷 甲午首夏重裝 改翁題藏”,鈐印:“改翁”、“許氏漢卿珍藏”(圖27)。說明《蘇米翰札合冊》是被許漢卿拆散分裱的,時間是在甲午年(1954)。而蘇軾《功甫帖》裝裱成立軸以後,就給了一個名字中有“珣”字的人。後來我曾徵詢過許氏後人,原來“珣”字是許漢卿的另一個兒子,名“世珣”。行文至此,蘇軾《功甫帖》的來龍去脈,流傳經過,也許比較清楚了吧。

關於蘇軾的《功甫帖》,我想說一點我個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件《功甫帖》是雙鉤填墨的摹本,而且是從清中期的《安素軒石刻法帖》中雙鉤摹出。我以為非也,要做一件雙鉤填墨的摹本書法,紙張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關鍵的問題:第一,紙張要有透明度,因為沒有一定的透明度是不能夠準確勾勒出所要摹的書法。第二,紙張要不滲水,若滲水的話就會玷汙所要摹的書法,損害原跡。這兩個條件,現在所看見的蘇軾《功甫帖》都不具備。《功甫帖》所用的是楮皮紙,既不透明、又不滲墨,所以從紙張的角度來看,不可能是雙鉤廓填的摹本。同軸有翁方綱所做的摹本(圖35),用的是油素紙,這種紙用油浸過後既透明、又不滲水,這才是當時普遍用於雙鉤填墨的紙張。所以要做一件摹本書法,通常需要油素、雙鉤、廓填三個步驟才能完成。

馬成名: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圖35 :《功甫帖》清代翁方綱的雙鉤摹本。

對於鑑定中國古代書畫的真偽,出現有不同的意見,其實並不奇怪且常有,從前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1980年代的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小組,集中了中國頂級的專家,他們在鑑定的時候也常會有不同意見。在鑑定的領域裡不存在少數服從多數,最後也不一定能有統一的結論;但通過找出更多的材料,進行分析、比對、討論,真理應該愈辯愈明,這個邏輯還是存在的。

馬成名,前佳士得中國書畫專家

本文轉載自《典藏·古美術》(繁體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