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懂得謙讓?幫助孩子跳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這樣引導

孩子不懂得謙讓?幫助孩子跳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這樣引導

5歲的童童是家裡的獨生女,一直被家裡寵著。她的東西從來不會和別人分享,更不要說謙讓了。前些天鄰居家的小弟弟到家裡做客,小弟弟看到小豬佩奇的玩具也想玩玩,結果彤彤就是不給他玩,兩個小朋友搶來搶去,童童還把小弟弟給推倒了。媽媽批評她,她卻反駁道:"這是我的東西,憑什麼給他玩?"對於童童的表現,媽媽挺著急的。

現在多數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把所有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什麼零食玩具呀,都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沒有別的孩子去爭搶這些東西。但這樣的環境卻很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如何去分享,更不懂得如何去謙讓。

何為謙讓?

謙讓是一種可以給幼兒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的同伴互動行為,它有助於克服幼兒尤其是獨生子女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幫助他們意識到他人的需要,提供其個體的成長,謙讓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別人的需要,因而可以抑制兒童“自我中心”的苗頭,並從中獲得幼觀點採擇能力、協調能力、交往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

孩子不懂得謙讓?幫助孩子跳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這樣引導

幼兒心理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幼兒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很少主動滿足他人的需要,因此大多不喜歡分享,謙讓。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大約到了三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在此階段兒童以自我為中心觀察世界,認為周圍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關,他們往往從自我出發進行行為選擇和活動設計,而不考慮他人。

為什麼孩子總是以自我中心,不懂得謙讓他人?

可以說“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知識程度和發展速度上存在著個體差異,如果自我傾向過於嚴重或者到了4~5歲,甚至6~7歲還停留在自我中心的中心階段,這就成了問題。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

由於父母的溺愛以及不恰當的教養方式,也會形成幼兒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讓的心理。父母和祖輩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孩子身上,這樣很容易溺愛孩子,溺愛會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長輩們理所當然的圍著自己轉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於是更加不懂得謙讓與分享。

2.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沒有完善

寶寶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識之後,社會性技能的發展就隨之開始了,社會性技能主要包括,交往技能、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關心、同情他人的情緒。當孩子的社會性技能發展不完善時,他不願意聽家人的意見,不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不能和同伴愉快相處,社會性發展的不完善也是造成他霸道的一個原因。

要讓孩子建立起一個正確的和他人之間,以及孩子和一些物品之間的關係,這樣也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去分享的一個基礎,父母可以加強孩子對物品的歸屬感的一些教育。

孩子不懂得謙讓?幫助孩子跳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這樣引導

如何幫助孩子跳出“自我中心”

對於孩子的霸道,不懂得謙讓,家長們不必恐慌,發現孩子問題本身就是一大進步。孩子正處於各種方面生長髮育較快的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只要我們認真對待,方法得當,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創造分享的家庭氛圍

家長從孩子最在乎的時候開始,如果孩子獨佔的話,家長就要把書拿過來,公平的分開,不能再放任不管,一開始孩子可能會大鬧大哭和苦苦哀求,但家長絕不能讓步,一定要堅持到底,和我的舊病復發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長近期一定能糾正過來。

二、滿足孩子的要求要適當

對於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適當滿足,對於不能及時滿足的,要讓孩子學會等待,不要過分的遷就。家長要把正確的方式堅持到底不給孩子留餘地。如果有一次妥協,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機可乘。所以家長要有耐心,恆心及堅持到底的決心。

三、通過經典故事引導孩子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可以讓他誦讀經典,並給他講講故事中的含義。如“孔融讓梨”的故事所蘊藏的內涵,也會慢慢的深入到他的心裡,這樣正面的例子會不知不覺為孩子的行為規範。

四、啟發孩子的思考和判斷

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如果遇到相應的場景就要可以和孩子討論,是否該謙讓,為什麼該?為什麼不該?只有讓孩子從內心深處對謙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認可,那麼,他在今後的生活中也會不斷的遵守他處事的行為準則。

孩子不懂得謙讓?幫助孩子跳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這樣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