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到“船”——英國海軍變革(1)

儘管在成為第一海軍大臣前,費希爾在海軍軍官制度方面的改革並沒有取得完全的成功,但這本身卻足以表明《海軍的必須》這份文件的拋出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在獲得了足夠的權柄後,對此前費希爾一系列改革工作的補充、延伸與擴大。那麼《海軍的必須》究竟是怎樣的一份文件,它又如何主導了20世紀最初10年英國皇家海軍的建設呢?讓我們先從所謂的“核心艦員”計劃說起。1904 年,皇家海軍的預備役艦艇分為艦隊預備役和船廠預備役兩大類。前者配備有少量的技術維護人員,平時對艦艇進行定期的檢修和維護,每年也有有定的出海訓練的計劃;後者則是那些年代久遠或處於大修中的老式軍艦。從 1889年開始,海軍預備役艦艇出海訓練的次數越開越少。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海軍人員的大量缺乏,而且這些艦上的人員也都是臨時配備的。他們基本上都來自海軍學校、岸基或預備役部隊,無法熟練操作艦上的武器和動力系統,許多平時經過維護還可以使用的裝備經這些新手使用倒要送進修理廠。如果要配合現役艦艇出海行動,則必須從現役艦艇上抽調部分人員到這些預備役艦上上去工作,這些對英國海軍的戰鬥力必然會帶來消極的影響。

從“人”到“船”——英國海軍變革(1)


通過大量的分析和論證,費希爾最終決定淘汰這些過於老舊的預備役艦艇,為保留下來的狀況比較好的艦艇配備 2/5 的官兵,即艦長和所有部門的軍官和技術骨幹,包括軍醫、財務官和經驗豐富的炮手和機械師。這些人員長期駐在軍艦上,而那些數量龐大的司爐兵和彈藥手就不需要了。這樣做是為了使關鍵部門的人員能夠熟悉自己的崗位。這些使艦艇保持有限戰鬥力的人員被稱為“核心艦員”。配備核心艦員的預備役艦艇部署在本土的朴茨茅斯、普利茅斯和西爾尼斯三個基地,各由一名海軍少將指揮,而三個分隊均隸屬於本土艦隊。這些艦艇平時就能進行短期的海上訓練,也能用部分火炮進行實彈射擊,其各項訓練項目的達標標準是現役艦艇的一半。一旦爆發戰爭,預備役人員或軍校學員能夠迅速將這些艦艇補充道滿員狀態。有了 2/5 的人員熟悉艦艇作為基礎,這些艦艇就能很快達到或接近現役艦艇的作戰水平。雖然“核心艦員”計劃使皇家海軍預備役艦艇提高了備戰水平,但更令費希爾感到成就的是取得這樣良好效果的同時,海軍並沒有增加兵員,火炮和魚雷學校也無須再不時地將自己的學院員借調給預備役艦艇部隊,海軍經費也沒有因此而增加。但也有一些反對者懷疑這些艦艇能否真的用這樣少的人員保持住戰備狀態。不過英國內閣對該計劃大為讚賞,首相貝爾福甚至誇張的宣稱:“皇家海軍艦隊的戰鬥力因此增加了 3 倍。”

從“人”到“船”——英國海軍變革(1)


與核心艦員計劃緊密關聯的自然是裁汰舊式艦艇,這是費希爾在《海軍的必須》中另一個關注的重點。在經歷了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技術衝擊下,到 20 世紀初,皇家海軍中依然保留了許多老式艦艇,其中包括大量的小型炮艦和一些早已過時的二級巡洋艦。為了能充分的使用人力資源,費希爾決定大量淘汰老舊的和不實用的艦艇。首先是裁掉那些部署在海外基地的數量龐大的炮艦,費希爾評價這些軍艦時說:“既打不了又跑不掉的小型輪船。”另外費希爾以 1 : 2 或 1 : 3 的比例用新式的一級巡洋艦來代替在海外服役的二級巡洋艦。他一方面需要這些艦艇上的人員來充實部署在本土的幾支主力艦隊,另一方面也認為一旦開戰,這些落後的老式軍艦在敵人新式艦艇的攻擊下幾乎沒有倖存的可能,還會損失大量訓練有素的人員。費希爾要對付的第二類艦艇是停泊在造船廠裡的預備役艦艇,其中主要是一些老式的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這些艦艇的艦齡多數都已超過了 50 年。例如 1866年建造的“君王”號戰列艦還在艦艇名冊上。海軍在 1897 年不得不對其進行了改造,為這艘“老爺艦”更換了動力裝置,但武強依然是老式的前裝火炮,防護能力更是不堪一擊。到 1903 年,皇家海軍還有 38 艘這樣的裝備前裝火炮的艦艇存在。費希爾強調:這樣的艦艇既浪費經費又佔據泊位,每艘預備役戰列艦的維護費用每年高達 10 萬英鎊,而且這些艦艇如果重新服役,一旦加入到由現代軍艦組成的艦隊中,根本無法與這些新式艦艇一起作戰。

於是在費希爾出任第一海軍大臣之後,皇家海軍在《海軍的必須》文件的指導下,開始對裁汰舊式艦艇的問題痛下殺手。英國海軍部首先將海軍的全部艦艇分為兩個檔次。第一檔次共有 130 艘,是具有可靠戰鬥力的軍艦;第二檔次的艦艇有 278 艘,又具體分為尚有戰鬥力的、現在尚可用但短期內將過時的和完全過時的三類。第二檔次的艦艇除保留少數用作輔助艦艇外,其他艦艇必須拆除和報廢。費希爾計劃海軍未來只建造戰列艦、裝甲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對於這項計劃,英國高層基本同意,但他們建議還是適當的保留一些第二檔次中的老式戰列艦作為二線預備艦艇。最後,總共有154 艘艦艇徹底從海軍退役。不過,1906—1907 年的艦艇退役計劃剛一實施便遭到了英國社會的強烈反對。首先反對來自於英國的駐外使節和殖民地官員。他們認為,“在遙遠的電報線另一頭的一支海軍艦隊的作用遠不如領事館窗戶外停泊的一艘小型炮艇”。費希爾的前任科爾也認為“在海外不展示我們的海軍旗就意味著喪失了我們的尊嚴”。特別是 1907 年牙買加發生地震後是美國海軍艦艇首先抵達災區。它被新聞媒體大肆報道後深深刺激了英國民眾。但費希爾不為所動。他認為皇家海軍必須擺脫海上警察的角色而應該專心對付自己主要的對手。“要想扮演警察角色讓一名退休軍官指揮一艘架著機槍的改裝商船就能做到。”另外,在海軍內部也存在著大量反對的聲音。包括幾個高級將領在內的一些人認為這種政策將使英國的海上生命線因缺少艦艇的保護而處於危險之中。但對此費希爾強硬地反駁道:未來戰爭中海上破壞行動將由強大的艦艇編隊來完成而不是單艦襲擊。德國海軍單獨行動的襲擊商船的戰績可能不菲,但相對於英國總的海運量來說,仍是微不足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