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紅葉聊題傳真情,至今思顧況,又有葉上題詩寄與誰?

《畫人傳》~第54篇

紅葉聊題傳真情,至今思顧況,又有葉上題詩寄與誰?


文/盧秀輝


顧況(約生於727前後數年~卒於 約820以後),年壽九十四,字逋翁,號華陽真逸(隱),蘇州海鹽縣(今浙江省海鹽縣)。唐朝大臣、詩人、畫家、鑑賞家。

故事:紅葉聊題傳真情,至今思顧況,又有葉上題詩寄與誰?


顧況年輕時就出名,與他的一首詩有關。他的《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詩響徹朝野:

愁見鶯啼柳絮飛,

上陽宮裡斷腸時。

君疇不閉東流水,

葉上題詩寄與誰?

從此,中國人多了一個情意綿綿的成語:“紅葉傳情”。而這是顧況親身經歷的故事。

大唐天寶年間的一個秋天,秋風蕭瑟,紅葉漫天,顧況一人走在洛陽西下池村的一條水道旁,突然發現一片紅葉,似乎與眾不同,上面有字跡,撿起一看,葉面上有宮女題寫的哀怨詩句:

一入深宮裡,

年年不見春,

聊題一片葉,

寄與有情人。

這就是天寶宮人的名詩《題洛苑梧葉上》。顧況順水路打聽,知道是從宮女所居的上陽宮流出。顧況萌生愛意,也賦詩一首寫於紅葉之上,並將這片紅葉從上水池傳進宮內,居然真的和那位宮女取得了聯繫。此後二人經常憑藉紅葉傳送愛意。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為期60天的“洛陽保衛戰”也最終失敗,顧況趁著戰亂找到那位與他紅葉傳詩的宮女,二人逃出上陽宮,並結為連理。這段甜美的愛情故事成為千古佳話,紅葉也被視作堅貞不渝的愛情象徵,傳詠至今。

至德二年,顧況三十三歲,進士及第,在大曆二年(767年)前後。顧況在蘇、湖一帶,與李泌、柳渾、皎然、陸羽等一時俊傑交遊,當時,他四十開外,被吳興人丘司議招為女婿。大曆七、 八年,在江浙永嘉(今溫州)操辦鹽務,“為江南某鹽鐵轉運支使屬吏”。永泰年間(763-766年),顧況在臨海任新亭監。建中二年(781年)入韓滉幕府為大理司直。

安史之亂後,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即位後,派人四處尋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靈武。肅宗要給他授任官職,李泌自稱山人,堅決推辭,只好授李泌銀青光祿大夫的散官,卻“權逾宰相”。碰到疑難的問題,常常和他商量,稱其為先生而不稱名。李泌因在貶江西時,與顧況二人交往極深。涇原兵變後,李泌才正式主政。貞元三年,李泌所薦引顧況,得以入朝擔任著作佐郎。

據《舊唐書•李泌傳》載:“初,泌流放江南,與柳渾、顧況為人外之交, 吟詠自適。”他的好友李泌一直以山人自居,李泌對顧況以後入茅山有絕對的影響。顧況有送李泌《送李山人還玉溪》詩,詩曰:

好鳥共鳴臨水樹,

幽人獨欠買山錢。

若為種得千竿竹,

引取君家一眼泉。

唐人張固在《幽閒鼓吹》中記錄了一個故事:貞元三年,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況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亦。”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白居易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他一到長安,就帶著自己的詩去拜訪了著作郎顧況。顧況看白居易的名字藉藉無名,便調侃道:“長安城什麼東西都貴,要想‘居’於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他看到《草/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時,非常欣賞,鄭重地對他說:“能寫出這樣一首詩的人,白居長安肯定易!想居天下都不難。”顧況此語一經傳開,年輕的白居易的詩名大振,得到了人們的關注。

貞元五年,李泌去世。顧況也於此年三、四月間被貶饒州司戶參軍。他被貶的原因據說是“傲毀朝列”,“不能慕順﹐為眾所排”。說白了,是政治使然,李泌一死,靠山不在,對恃才傲物的顧況當然一貶了之。顧況在貶途經蘇州時,與蘇州刺史韋應物二人有詩唱和,此後一直保持往來。顧況常往返於蘇饒間,居住在祖宅闢彊園“嘗假以居”,韋應物有《贈顧況詩》:

闢彊東晉日,

竹樹有名園。

年代更多主,

池塘復裔孫。

貞元六年,韋應物罷任蘇州刺史,因家貧無力北返長安,仍居住在蘇州永定寺,有《寓居永定精舍》一詩可證:政拙欣罷守,

閒居初理生。

家貧何由往,

夢想在京城。

野寺霜露月,

農興羈旅情。

聊租二頃田,

方課子弟耕。

眼暗文字廢,

身閒道心精。

即與人群遠,

豈謂是非嬰。

可見罷任後的韋應物的窘狀,顧況往返於蘇饒間,每至蘇州,必拜訪韋應物,韋應物有《永定寺喜闢彊夜至》

詩:

子有新歲慶,

獨此苦寒歸。

夜叩竹林寺,

山行雪滿衣。

深爐正燃火,

空齋共掩扉。

還將一尊對,

無言百事違。

顧況生命力旺盛,七十一歲時,他尚得一子,他在《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東都序》中說:“天寶末,安祿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奔吳為人海。帝命乃祖掌乎春官,介圭建侯,統江表四十餘郡,雷行蟄動。時況搖筆獲登龍門,斷乎禮部,訖乎吏部,陳謀沃論五十載,感恩懷故。今復得子,蓋天贊子,不奪前好。”

故事:紅葉聊題傳真情,至今思顧況,又有葉上題詩寄與誰?


顧況早年即在茅山元陽觀讀書,接受道教薰染,嚮往的是陶弘景、葛洪一類道家人物。後來又從學於其叔七覺和尚,登第前於儒學外,出入釋老二氏,且多結交於東南之地名詩人、詩僧。

從五胡亂中華及十六國紛擾戰亂後,在隋唐得到了統一,各民族由鬥爭而走向了融合。唐初由於太宗李世民的治理,國力日漸強盛,國際文化交流日益增強。唐朝對各種思想以及各民族文化均採取了兼容幷蓄的態度, 宗教尤甚。儒釋道並重,信仰自由。顧況在登第前的青少年時代,便從茅山遷居蘇州故里,隨叔父虎丘僧七覺學習佛經。顧況在《臨海所居》中說:

家在雙峰蘭若邊,

一聲秋磬發孤煙。

山連極浦鳥飛盡,

月上青林人未眠。

他受儒家思想影響外,同時亦深受釋家思想濡染。他對莊子更是心生傾儀,他晚年人生多受莊子影響:“死生亦大矣。”晚年隱居茅山,鍊金拜斗,身輕如羽。曾作《海鷗詠》以寄懷:

萬里飛來為客鳥,

曾蒙丹鳳借枝柯。

一朝鳳去梧桐死,

滿目鴟鳶奈爾何!

顧況卒於茅山家中,享壽九十四歲。工於詩,是新樂府詩歌運動的先驅。著有《華陽集》二十卷。善畫山水,有《畫評》、《文論》等著作,今已失傳。

顧況說,詩乃“理亂之所經,王化之所興。信無逃於聲教,豈徒文采之麗耶?” 強調詩歌的思想內容,注重教化。他的樂府詩不避俚俗,不乏尖刻,直接反映現實。《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以《囝》最著名。唐代閩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閹奴,詩中揭發閩吏這一殘害人民的罪行,寫得極其沉痛。:

(囝,哀閩也。)

囝生閩方,閩吏得之,乃絕其陽。

為臧為獲,致金滿屋。

為髡為鉗,如視草木。

天道無知,我罹其毒。

神道無知。

彼受其福。

郎罷別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勸不舉。

不從人言,果獲是苦,囝別郎罷,心摧血下。

隔地絕天,乃至黃泉,

不得在郎罷前。

顧況在七言《公子行》中,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貴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諷刺封建帝王追求長生的愚昧行為:

輕薄兒,面如玉,

紫陌春風纏馬足。

雙鐙懸金縷鶻飛,

長衫刺雪生犀束。

綠槐夾道陰初成,

珊瑚幾節敵流星。

紅肌拂拂酒光獰,

當街背拉金吾行。

朝遊鼕鼕鼓聲發,

暮遊鼕鼕鼓聲絕。

入門不肯自升堂,

美人扶踏金階月。

顧況善畫,他作畫與人不同,他每在寫文章、詞賦之餘,還練習畫小品。顧況畫巨幅畫時,將幾十幅畫絹拼在一起,這麼大的畫布只能放在地上,而且要貼牢了。他的墨和各種顏料的用量也很大,用盆子和桶來盛裝。顧況作畫前先大造聲勢,參加造勢活動的有鼓樂隊和啦啦隊,計有上百人。現場號角吹響鼓擂,啦啦隊齊聲吶喊,古書說是可著嗓門喊,他是古代的現代派。

鼓角吶喊聲中,顧況如現在的明星一樣出場了。他頭纏錦緞料子的襖子,身著誇張的華服,出場先開始喝酒。喝多少由他自己高興,理由是酒出性情,出好作品。其實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絕不會喝醉。然後,開始轉圈,越轉越快,連續轉上十多圈,情緒終於醞釀好了。

開始正式作畫,顧況先舀起墨汁和其他顏料隨意的潑到畫布上,然後拿出一條長的絹布,一頭放在畫布的另一邊,由一人坐在絹布上面壓住。他自己拽住絹布的另一頭來回有技巧的拖動、甩打。顏料在拖動的過程中被抹開,等到雛形出來了,開始最後一道工序,勾勒。顧況拿起畫筆在大快色彩上盡情揮灑,山峰、溪流、樹木出現在他的畫布上。最終,一幅大型的山水畫宣告完成。

盧秀輝有《贊顧況》一首,詩云:

紅葉上蘚苔,

詩情任意裁。

長安居不易,

春風吹又開。

白鳴鳳棲落,

也有大悲來。

奈何蘭若邊,

茅山尋天台。


故事:紅葉聊題傳真情,至今思顧況,又有葉上題詩寄與誰?

盧秀輝書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